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在语文教研和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曾多次对"凯旋而归"说法的正确性提出质疑与讨论.部分教师及学生认为"凯旋"的意思是"胜利归来"(《现代汉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1993年修订本),"凯旋而归"中的"归"也是(胜利)归来之意,因重复,所以没有存在的必要;另一些人认可,这种现象属于"约定俗成",是经过人民群众长期使用并认可的语言事实,多次争论,结果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中国女足夺得世界杯亚军后,在首都机场的欢迎场面中,有一幅这样的欢迎标语:热烈欢迎女足姑娘凯旋而归。类似“凯旋而归”这样的语言实例还有许多,这样说到底规范与否呢?先来看一下“凯旋”一词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注释的:凯,措胜利的(乐歌);旋,即返回、归来之意。凯旋指战胜归来、胜利地归来。可以看出,凯旋本身已有“归来”、“返回”之意,再加上“而归”,无疑显得画蛇添足。如此说来,“凯旋而归”这一说法重复、累赘,是欠准确、不规范的。话说“凯旋而归”@李金彪  相似文献   

3.
“凯旋而归”“凯旋归来”“胜利凯旋”的用法源于对文言词“凯旋”的误用,但已渐渐被大众接受。这类用法最早见于宋元时期的文献,今人也在沿用。与之类似的用法还有“虽然如此”“既然已经”等。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先讲解“凯旋”的本义及正确用法,同时也要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凯旋而归”之类的词语使用。  相似文献   

4.
“凯歌”和“凯旋”“凯歌”和“凯旋”是两个常用词汇,但有些人写文章时,常在这两个词的前面加上不必要的修饰或尾缀。例如:①他们打了败仗,可是大人们的同情造成的气氛,搞得他们像凯旋而归。②由于我党和政府的营救,他们终于凯旋归来。③看到路边的人们直瞧他,似...  相似文献   

5.
正杜老师:您好!平时,我们经常把胜利归来说是"凯旋而归"。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9组单元《献你一束花》中"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这句"凯旋"后面没有加"而归"。我查了《现代汉语词典》,"凯旋"是胜利归来的意思。所以我认为"凯旋"后面不应加"而归",不知这种想法对不对?安徽省安庆市经济开发区老峰镇第二小学何希六何希六老师:  相似文献   

6.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选录了高晓生的《陈奂生上城》。课文62页写道:“他又叹了口气,想动身凯旋回府。”此处“凯旋”用得是否妥当,值得商榷:其一,“凯旋”,有“回归”之意,与“回府”重复。根据《辞源》解释,“凯”:“军队得胜所奏的乐曲。”如刘克庄《破阵曲》“六军张凯声如雷”。“旋”:“归、还”之意,如李白《寄东鲁二稚子》“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凯旋”:“军队打了胜仗,奏着胜利的乐曲回来。”如宋之问《军中人日登高赠房明府》“闻道凯旋乘骑入,看军走马见芳菲。”现在“凯旋”指“战胜归来”…  相似文献   

7.
凯旋→胜利凯旋、凯旋归来、凯旋而归 在书籍、报刊或网络上。经常可以发现用错“凯旋”一词的情况。比如,2006年5月12日,体总网上就有中国残奥管理中心发布的题为《第四届国际残奥会中国举重代表团凯旋而归》的报道。  相似文献   

8.
1.凯旋(出错情况:胜利凯旋、凯旋归来、凯旋而归)凯旋的原意是军队获胜归来,专指军队的,后来才用于其他人身上。遗憾的是很多时候用错了。在凯旋的前面或后面画蛇添足,如胜利凯旋、凯旋归来、凯旋而归,  相似文献   

9.
我是合川市凉亭小学五年级三班的学生。你们编写出版的每一期《学语文》杂志.我都仔细地阅读。但是,当阅读到2004年第六期小学B版的《学语文》时,我发现第43页《六只鸭子》的作文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就像凯旋而归的战士们……”中的“凯旋而归”这个短语用得不当。  相似文献   

10.
近来读了1991年第日期《语文知识),上面登载了杨增强同志的《“凯旋而归”之类五例》一文,其中一例是“一只驴鼠和一只北极狐在茫茫的雪野上邂逅相逢。它们都很高兴”(《人民文学》1989午8月号第96页)。杨文认为“邂逅相逢”是语义重复,架床叠屋,令人厌恶。其依据是《现代汉语词典》:“邂逅,偶然遇见。”这样一来,“邂逅相逢”岂不等于“偶然遇见相逢”了吗? 笔者对这种理解不敢苟同。持这种看法的人可能忽略了汉语在声音节奏上有成双成对的倾向。在  相似文献   

11.
一、对字、词反复推敲对字、词反复修改、锤炼,是修改文章最基础的工作。首先,文章写完后要通篇浏览一遍,力求消灭错别字。其次,对一些模糊不清、拿捏不准以及比较生疏的字、词,要借助工具书,弄明白它的意思,否则,往往会辞不达意,甚至会闹出笑话来。例如,一位同学在《记一次有意义的运动》这篇文章中写道:“劳动结果了,我们像凯旋而归的战士一样,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在回家的路上。”这里的“凯旋而归”用得就不好,“凯旋”即“战胜归来”的意思,因而,“而归”两字就是画蛇添足了。再次,看遣词造句是否恰当贴切。一位同学作文…  相似文献   

12.
读了阎中祥同志的《“往”“归”者谁?》(载《语文教学通讯》85年第10期),笔者对其所持见解,“往”“归”者之主语,“非人也,乃云雾尔”之说,不敢苟同。《醉翁亭记》第二自然段,集中描述了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朝明,暮晦;至于四时之景,作者抓住山、林、泉、石之特点,一季一幅画,既形象又概括,恰到好处。“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是紧承  相似文献   

13.
“义方”杯“我心目中的教师”征文活动历时大半年,如今落下帷幕了。自2007年10月发出征稿启事,至今年4月底截稿,本刊共收到征文来稿超过2000篇;而获采用,最后发表在本年度《教师博览》第1期至第7期“征文”栏目上的文章,只有21篇。前一个数字,一方面表明了读者对征文主题的认可——对“我心目中的教师”,教师朋友们显然“有话要说”;  相似文献   

14.
马馥雅等孟祈佑"凯旋归来"? 悦读之前:《驼铃》是一首曾经很流行的歌,表达战友之间深厚的情谊.里头有句词:"当你凯旋归来的时候,我们相会在攀枝花下……" "凯旋归来"的说法值得探讨.军队获胜而归,谓之"凯旋",皇帝会亲率百官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慰劳;有时则派遣大臣出城迎接.这称为"郊劳".军队凯旋后要在太庙、太社告奠天地祖先,并有献捷献俘之礼,即报告胜利,献上战利品.现泛指被派出去的军队、组织、机构或人圆满地完成所指派的任务后载誉归来.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将《留侯论》“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中的“臣妾”翻译为“带着臣妾”,笔者觉得这样解释有可商榷之处。之所以会有“带着臣妾”这种理解,可能是由于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教学参考将“臣妾于吴”翻译成了“带着臣妾到吴国做人质”。  相似文献   

16.
刘长兴 《天津教育》2013,(15):20-22
拿“习惯”当由头儿,原因有一个,老问题遇上了新情况。本来大家已经非常认可的“习惯”,却“遭遇”了尴尬的悖论:一面是在论文里多了很多“重要”,一面是在现实中少了不少“重视”。有些人还“矫情”:论文是论文,现实归现实。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堂简单的“直进归一问题”新授课。某教师讲完课本上的例题后,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给学生练习: “一个运输队4次运送72吨货物,照这样计算,5次可以运送货物多少吨?”多数学生是按照教师讲的“先求一份数是多少,再求几份数是多少”的方法,这样列式计算的: 72÷4×5=18×5=90(吨)有一个学生却写出了这样的算式: 72÷4+72=18+72=90(吨) 这位教师将两种解法都写在黑板上,肯定了前一种解法,而否定了后一种解法。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认为前一种解法,体现了简单直进归一问题的一般解题规律。这种解法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已日益深人人心;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日益关注到学生的“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教”也得到了多数教师的认可。然而,在现实课堂中,许多老师却很迷茫:以学定教.  相似文献   

19.
"尊重学情,顺势而导"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标实施以来,已经被广大教师们所认可,一致认为如果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践,那么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教学的民主性就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呈现出和谐的课堂教学局面。但是,理念归理念,操作归操作,有了理念不等于就会操作。那么,到底该怎样在这样正确的理念指导下,去进行实际操作呢?前提是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堂应变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否具备,是检验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试金石。下面,笔者就自己的课例,谈谈"顺势而导"的操作。  相似文献   

20.
《归园田居(其一)》一个“归”字,表露了陶渊明的心迹。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魏晋的名士风度,使之不愿媚俗;诗人的不羁性格,让他向往自由;“辞官”彰显名士风度,回归田园是其本性使然。“故乡”是诗人自由之处,是灵魂的栖所,只有那里才能安放陶渊明那不羁的灵魂,“归”心安处是故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