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读者来信     
“血液关系到公共卫生安全。是与每个人切身利益相关的大事。我们可不可以从“自愿献血”的思维跳出来?我认为可以推行义务献血与自愿献血相结合的方涪.保证公民用血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期刊都要正确印有条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近来一些编辑同仁给我来函或打电话询问:期刊是否一定要印刷条码?条码应印在什么位置?条码可不可以缩小?是不是每年都要换新条码?……本文依据最新国家标准或规定,对期刊使用条码的有关问题谈些看法,供同仁们参考。1有ISSN号的期刊都应印有条码条码技术是一项...  相似文献   

3.
“新闻策划”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的基本特征是以报道事实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那么,新闻工作者为了某种目的,可不可以自己去“策划”、“制造”事实,并且由他自己来报道这个事实呢?“新闻策划”论的同志不但认为可以,而且把它称之为“新闻的新增长点”,据说这种做法还“丰富了新闻的含义”云云(1),真是礼赞有加!“新闻策划”也好象真的“丰富了新闻的含义”,惹得众多新闻界同行的关注,竟成了当前一个热门话题!我拜读了一些讨论文章,发现对这个概念原来有两种不同说法。一些同志所讲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报道工作的策划;而另一些同志讲的“新闻策划…  相似文献   

4.
王维在《新闻战线》1999年第9期上撰文说,回顾从事几十年新闻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我得出自称为“三个为主”的见解:即办报要以发表新闻为主,新闻要以提供新的信息为主,办报要以满足读者的正常需要为主。看来,单提报纸应以发表新闻为主还不够,因为不少具备新闻五要素的新闻,主题重复,内容大多老生常谈,缺少新的信息,特别缺少“含金量”高的信息。邓小平同志曾说领导就是服务。可不可以多采取为读者服务的方式,寓指导于服务之中,通过服务达到引导的目的?如何办好报纸?王维提出“三个 为主”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北京晚报》举办“影响人生一本书”征文,受到读者的欢迎。由此联想到:可不可以搞一次“影响写作一本书”的征文呢?有此联想,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有意地凑热闹,而是因为读书与写作确实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有不少作家在其写作道路上都曾受过一本书的深创影响。下面,略举几例。之一:《洋铁桶的故事》引导玛德英走进热爱文学、从事写作的大门。在谈起怎样写出《苦菜花》这位名著的经验体会时,玛德英说:“记得那是我参军的第二年──1950年夏天,我偶然看到一本封皮已被搓烂了的书──《洋铁桶的故事》,读着读着,我被里面打…  相似文献   

6.
“以事实说话——焦点访谈”。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是这样向观众宣告自己的品质的。“以事实说话”,报纸可不可以也这样办批评性栏目呢?  相似文献   

7.
薛建国 《新闻实践》2012,(11):48-51
评论以思想性见长。而思想性就在于说理。说理需要理性,不可夹杂个人感情,这样才能保证其观点的客观公正。不知从何起。这好像已成为评论者必须遵循的“铁律”。作为长期坚持写时评的传媒人,笔者从实践中深切感受到。评论要据事论理、以理服人,但同时还必须饱含深情、以情感人。惟其如此。评论才能更好地贴近受众、从而唤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一、评论可不可以讲“感情”评论可不可以讲“感情”?这是个问题。感情,是人的心理活动。具有典型的个人色彩。所以,评论写作不应该掺杂个人感情是业界共识。感情流露,即为情绪的表达,当作者的个人情绪注入字里行间,其评论的立场和观点很可能不被认同。因此,成熟的时评作者“不谈感情”。不谈感情可以,但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板着面孔说话,端着架子训人成了评论文章的通病。  相似文献   

8.
怕不怕     
《新闻世界》2008,(6):36-36
我怕吃饭。——早餐一杯牛奶,午餐盒饭凑合,一到下班就发愁,“去哪吃?和谁吃?吃什么?”几乎等同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三大哲学问题一样没有答案  相似文献   

9.
趣味驿站     
《出版参考》2010,(2):28-29
物归原主 诊所门前坐着两个小男孩,“小朋友,你哪儿不舒服?”护士问。“我吞了一个玻璃球。”“你呢?”护士问另一个小朋友。“我在等那个玻璃球,因为它是我的。”  相似文献   

10.
聪明的人类     
男人:“我的天,你身上怎么全是血?我给你包扎一下。” 狮子:“没事儿,过一会儿就干了。”男人:“谁把你打成这个样子?是不是违法狩猎者?”  相似文献   

11.
常爱玲 《大观周刊》2013,(4):210-210
早读开始了,我让学生熟记昨天学过的重点句型,并逐人背诵。 “老师,别让我背了,写下来行吗?” “老师,我不会读,但我会写。您让我写吧!?” 面对刚认识的这些孩子的恳求的目光,我欲言又止。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二十年前消失的“哑巴”英语学生在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又复活了呢?  相似文献   

12.
记忆的诀窍     
《云南档案》2010,(12):58-58
甲:“我昨天买了一本《记忆的诀窍》,真太好了,我昨晚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乙:“能否借给我读一读?”甲:“当然可以,咦,我把它搁在哪儿了?”  相似文献   

13.
趣味驿站     
你爱我吗 妻子突然问丈夫:“你爱我吗?” “爱,当然爱!”丈夫毫不犹豫地回答。 妻子想了想又问:“你是不是怕伤害我才说的?” 丈夫连忙说:“不,我是怕你伤害我才说的。”  相似文献   

14.
趣味驿站     
《出版参考》2011,(9):28-29
你爱我吗 妻子突然问丈夫:“你爱我吗?” “爱,当然爱!”丈夫毫不犹豫地回答。 妻子想了想又问:“你是不是怕伤害我才说的?” 丈夫连忙说:“不,我是怕你伤害我才说的。”  相似文献   

15.
今年我们的结婚纪念日恰逢周六。一大早,老公赶着问:“今天怎么庆祝?我请吃饭怎么样?”我说:“好啊,咱俩上哪去?”他听了顿了顿,说:“只有咱俩吗?还是带着孩子一起去吧!”我瞟了他一眼:“庆祝结婚纪念日带孩子好吗?这日子,不都是两个人去浪漫一下吗?”他嘻皮笑脸地回答:“既然是庆祝,当然要带着成果了,没有成果怎么叫庆祝呢!”于是,我们就带着三个“成果”一起去吃饭了。  相似文献   

16.
游戏男友     
从上周起,我的男朋友猴子就频频追问我类似这样的问题:“黄巾之乱的结局是什么?”“文丑许褚孰牛?”“给我一张吕布投靠各大官僚路线图?”后来甚至发展到问我“何进是不是太监?最后被谁所灭?”“赤壁之战双方投入兵力比重多少?”一开始我以为他开始潜心研究中国历史,立意推荐蔡东藩等一票通俗古文史家的书给他。观察了几天,愕然发现,原来他在玩一款叫《三国志》的游戏。秣马厉兵,喊打喊杀。  相似文献   

17.
长云同志: 来信收到。信中提出了两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一是“如何学会在新闻中运用背景材料?”二是“报道中可不可以加上作者自己的议论?”据我所知,对这两个问题,见仁见智,新闻界的一些同志有不同的认识。所以,当我提笔给你写信的时候,首先得申明一句,我所讲的仅为一人之言,完全是探讨性的,并且愿意同大家继续讨论。关于新闻中背景材料的运用,我认为,恰当地运  相似文献   

18.
刚接触数据分析工作,就有同事上前,一脸关切:“以后由你负责数据啦?”“嗯。”“真的啊?!”对方声音高了8度。“真的。”我有些没了底气。“真的啊?!!”对方已接近纪敏佳震碎玻璃杯子的高音。“真的。”我基本是在嗓子眼哼哼了。“我太同情你啦!!!”……虽然之前知道数据工作的繁琐,但被如此同情,还是有些心理准备不足,开始恐惧,这是什么样的工作啊?  相似文献   

19.
新闻策划:一个并非科学的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闻可不可以策划?这是近来新闻界的加’1话题之一。如果要给“新闻策划”作界定,势必先要明确“新闻”的内涵外延。尽管对“新闻”这一概念的认识也是众说纷纪,莫衷一是。其中颇有影响的是“报道说”和“传播说”:即“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传播)。新闻必须经过报道才能成为新闻”。但是新闻需要报道却并不等于就是报道。两者的关系是。报道是新闻产生的必要条件,新闻则是报道产生的结果;报道是新闻传播的过程,新闻是报道过程中的信息。认为“新闻就是报道”,事实上是误把新闻报道活动与新闻信息搅在了一起。“新闻”不等干“…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盗梦空间》这部电影激发了许多人“猜谜”的乐趣:到底什么是“现实”?什么是“真我”?这使我想起古代希腊的哲人所说的话:我寻找过我是谁。大致30年以前,改革开放之后,深圳广州崛起。许许多多的人背负着新生活的梦想去“下海”、“追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