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国科大少年班被人们叫做“神童集中营”,但是如果有谁要到那里去寻找所谓“神童”的证据,十有八九是要失望的。在过去25年里,中国产生了数以千计的“少年大学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宁铂,中国大学少年班的“第一人”。他非常聪明伶俐,又很听话,中国人心中的完美儿童的种种要素,他都有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成了第一个少年大学生,也成了记者们追逐的对象。可是今天,宁铂成了人们心中的那种平凡的人,默默无闻,只有中国科技大学的人才知道他是这所学校里的一个老师。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大少年班被人们叫做“神童集中营”,但是如果有谁要到那里去寻找所谓“神童”的证据,十有八九是要失望的。在过去25年里,中国产生了数以千计的“少年大学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宁铂,中国大学少  相似文献   

3.
宁铂,这个“神童”的名字,曾鼓舞过千百万少年儿童,拨动过天下众多父母望子成龙的心弦。 那是1978年,许多报刊报道过一个聪明过人、智力超常的14岁少年,他率先以优秀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第一期少年班,成为众人瞩目的新闻人物。 悠悠16年过去,现实中的宁铂和宁铂的近况究竟如何?这位当年的“神童”如今是在怎样地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4.
家教短讯     
“问题学生”引发争论中科大少年班还办不办?最近有媒体披露了中科大昔日大名鼎鼎的“神童”宁铂如今出家为僧、千政“自我封闭”、谢彦波“有心理问题”的“不幸”命运。据此,有争论蔓延:少年班是培养人材,还是摧残人材?到底还要不要办下去?1978年3月,在老一辈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和丁肇中等的大力倡导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少年大学生集中培养基地——少年班,截至目前,已招收29期共1134名少年大学生。面对争论,中科大的态度很明确:不受外界干扰,一心办好少年班。中科大的解释和分析主要是:“问题学生”在普通的大学班级同…  相似文献   

5.
1977年,从动乱和荒蛮中苏醒过来的中国土地上,突然站立起一位14岁的少年——宁铂,他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第1期少年班,一时间,被新闻界和社会公称为“神童”。悠悠17年过去了,这位当年“神童”仍被有些人津津乐道。现实中的宁铂境况究竟如何?去年9月,《中华家教》记者宁向东采访了在中国科技大学任教的宁铂,并以《寻访当年“神童”宁铂》为题报道了详情。现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2008年3月2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举行30周年庆典。庆典会上,少年班班主任贺淑曼哭了。30年来,少年班所经历的冰火两重天,在她心中留下了太多太深的痕迹。30年前,少年班的光环被无限放大,宁铂、谢彦波……一个个十四五岁的孩子成为全中国都知道的名人、神童。然而,就在人们对少年班日渐迷狂时,一些神童却被自己身上的光  相似文献   

7.
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全国闻名.在当年那些出类拔萃的"神童"里面,就有今天的微软全球副总裁、IEEE最年轻的院士张亚勤.但在当时,全国大多数人都只知道有一个叫宁铂的孩子.20年过去了,宁铂悄悄地从公众的视野里消失了,而当年并不知名的张亚勘却享誉海内外,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昨天中午,偶然看到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的节目《如果青春可以重来》,在这档“见证”节目中,详细记述了宁铂如何被发现、被举荐、被培养直到最后出家的过程。 上个世纪80年代,宁铂这个名字被整个中国无数次地重复着,作为第一位少年大学生,他被誉为“第一神童”.他的故事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的影响力被称之为“宁铂现象”。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首批学员回母校聚会,有媒体跟踪采访.披露了这个班上昔日大名鼎鼎的“神童”宁铂出家为僧、干政“自我封闭”、谢彦波“有心理问题”的“不幸”命运。中科大少年班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少年班是培养人才还是摧残人才.到底还要不要办下去”的讨论于是在校内外激烈展开。  相似文献   

10.
少年大学生并不是神童,也不是生下来什么都会的人。那他们为什么能学得那么好呢?他们的回答是:主要靠志气和毅力。这里不妨举两个例子:中国科大第三期少年班里有一个考了三年才被录取的鲁勇。1977年,13岁的鲁勇参加了少年班第一次招生的考试,结果落选了。不过,鲁勇没灰心。他想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创办已经快满九周年了。这些年来,我在少年班研究组里做了一点研究工作,并把自己的一点研究体会运用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上。我感到,创办少年班的深远意义远不止在于培养每年招收的那二十几个少年大学生,少数几个“神童”、“尖子”,而且还在于少年班的实践对大部分常态少儿也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少年班教  相似文献   

12.
打开网页,关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争议纷至沓来。有些网友对少年班这种培养方式更是大不赞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少年天才光环背后的确隐性存在着不少让人费解之处。昔日的天才怎么成长有这样几个少年实例:宁铂,一个少年班的典型性代表人物。他2岁半时能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  相似文献   

13.
《家教指南》2005,(12):34-34
最近有媒体披露了中科大昔日大名鼎鼎的“神童”宁铂如今出家为僧、千政“自我封闭”、谢彦“有心理问题”的“不幸”命运。据此,有争论蔓延:少年班是培养人材,还是摧残人材?到底还要不要办下去  相似文献   

14.
神童悲剧     
宁铂出家了。这个25年前曾经家喻户晓的神童,竟然要靠遁入空门,来消解长久以来积淀于内心的苦闷。而在宁铂的背后,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失意人生的神童们,正像春天的韭菜,一茬又一茬。25年前,从那个被称为宁铂和谢彦波的“神童时代”开始,像这两个主人公一样,许多神童在“中科大少年班”经过漫漫求学生涯后,最后多归于常人;4年前,以14岁的年龄和高考成绩572分的超高分数,东北神童王思涵考入了沈阳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今年本应从大学毕业,但却因大学期间多门学科考试成绩零分,被学校责令退学;神童魏永康,1993年出生,两岁就认识1000多个汉字,4岁…  相似文献   

15.
宁铂出家,全国第一个少年班的毕业生多数已不再从事科研工作……有关中国科技大学1978级少年班的报道或许已经算不上新闻。这个自诞生始就被置于放大镜下打量的班级,今年从他们分别26年后首次举办的班级聚会上,并未提供更多新信息。关注他们。只是由于又听到了一些关于“神童”、“天才教育”失败的新闻。  相似文献   

16.
人们都说陈洛祁是“神童”,因为他15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少年班,仅用两年时间就顺利学完了少年班的学业,并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赴美物理研究生。用著名作家罗达成的话说,陈洛祁如果是一个“神童”,也是在他母亲精心编织的那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摇篮”里摇出来的。婴幼儿时期的洛祁,一点儿也没有“神童”的样子,快2周岁了还不会说话,5岁半才能数到100,入学前没有学认字,没有背唐诗。那时的洛祁是个贪玩的、有些“野性”的孩子,口袋里总是塞得满满的,什么  相似文献   

17.
据新华社记者周剑红范珍报道说:记者日前从中国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少年班2005年招生工作圆满结束,40名不满16周岁的优秀少年脱颖而出,成为少年班第29期少年大学生。据中科大少年班系主任陈卿介绍,今年中科大报考人数创历史最高,达到3300多人,生源分布于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根据复试考生的高考分数与复试成绩,综合衡量、择优选拔,最后确定其中40名为今年少年班录取的少年大学生,其中男生30人、女生10人,最小的仅14岁,来自河北。27年前,经中国科学院批准,21名不满15岁的“神童”经过严格考试,成为中科大少年班今年报考3300多人,创历史…  相似文献   

18.
《中学教育》2005,(7):15-16
问题在于,宁铂式的烦恼是不是少年班教育模式制造的?作为一个天才儿童,即使他当时并未进入少年班,是否在成长过程中也会有类似的烦恼?  相似文献   

19.
武汉的华中科大从1985年到2000年共开办了十几期少年班,培养了约500名少年大学生。他们曾是人们追捧的“天才”,他们如今身在何方,有多少人成为精英名流?如果一切重来,他们还会选择少年班吗?“万千宠爱集于一身”1985年,华中科技大学(当时称“华中工学院”,以下简称华工)开设少  相似文献   

20.
二十多年前,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曾经名震华夏。以宁铂为代表的少年天才让中国的父母们叹羡不一。然而,二十多年后,天才少年却各自走上了迥然不同的道路,当年让亿万百姓瞩目的宁铂居然神秘失踪,据说成了出家人。由此,人们对天才教育做出了很多的反思。《南方周末》对此进行了系列报道,我们将这组文章选载于此(对有关文字进行了重新编辑),希望能够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