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首次提出了系统的人性理论,他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以其道德哲学的核心内容"性善",建构了一个仁政的学说."道性善"是孟子哲学的中心思想,"称尧舜"则是孟子"仁政"学说的证明,两者构成了孟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两大重要部分."性善论"与"仁政"学说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不动心"即是衔接二者的枢纽.  相似文献   

2.
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仁"学思想,将之从道德原则发展为实行王道政治理想的仁政.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以保障民生为核心,以推行教化为归宿.在皇权专制的传统社会中,孟子的仁政思想具有批判暴政、维护民生的积极意义,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批判专制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形成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孟子"仁政"思想体系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教育三个方面,贯穿着"民本"的主张,孟子将传统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封建制度所能容许的最高限度.  相似文献   

4.
"亚圣"孟子在继承并发展孔子"仁"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学说体系,即"仁政"学说及"性善论"."仁政"是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包括(1)制民之产(2)民贵君轻(3)贵王贱霸(4)合理分工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性善论"以及其带有宿命论思想的"英雄史观",则是论证"仁政"主张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孟子的仁政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法律思想。孟子提出了许多体现"仁政"的主张,主要内容包括:制民恒产,教以人伦,轻徭薄敛,取民有制,为政在人等,本文就孟子的仁政学说分析孟子的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6.
孟子的“劳心劳力”说和“民本”思想,都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组成部分,二者是一致的,不矛盾的。孟子所要求的“劳心者”是圣君贤臣,不是暴君污吏,他们必须施行仁政,有功于国于民。  相似文献   

7.
对"仁"的理解,孟子不同于孔子。从天人关系的角度看,"仁"乃人心,由"心"推出"性",由"性"乃事天,这是孟子的天人关系。孟子又以人性为出发点,谈"仁政",实乃"心政"。由于孟子对于天人关系次序理解失当,加之所主张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与当时的现实相距太远,孟子的"仁政"也只能是其心中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8.
"亚圣"孟子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孟子》一书中,他提倡的爱民保民的"仁政"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直至今天,仁政爱民思想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孟子官德论     
孟子主张“发政施仁”(以德治国),“不以仁政,不能治天下”。实施“仁政”者,必须守“仁”有德,“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因此,官吏们必须做好三件事:修德正身,施德泽民,育德安邦。这就是孟子的官德思想。  相似文献   

10.
《庄暴见孟子》记叙了孟子拿为王者要能够与民同乐的道理来开导齐宣王一事。是孟子宣扬其“仁政”的文章.即统治者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关心人民的疾苦,能与民同乐。文章是对话体议论文,充分显示了孟子高超的语言论辩艺术。  相似文献   

11.
《寡人之于围也》是儒家经典著作《孟子》里面的一个名篇,这个作品形式上是一篇记叙文,但实质上是一篇精妙的说理文章。孟子借助这个作品在展现他游说梁惠王施行仁政过程的同时,还巧妙说理,向当时和后世的统治者提出了王天下必须奉行仁政的主张。孟子的这次巧妙说理,依次体现在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考察孟子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指出孟子的政治思想以"性善论"为逻辑起点,以"仁政王道"学说为主线和核心,由此延伸出其他政治思想,最终以"治国平天下"为逻辑归宿.  相似文献   

13.
孟子官德论     
孟子主张“发政施仁”(以德治国),“不以仁政,不能治天下”。实施“仁政”,必须守“仁”有德,“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因此,官吏们必须做好三件事:修德政身,施德泽民,育德安邦。这就是孟子的官德思想。  相似文献   

14.
孟子的仁政思想,在今天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将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政治、经济和文教等方面得以体现,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其中科学发展观是对孟子仁政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完善发扬。  相似文献   

15.
孟子的仁政理论是以其性善说和民本思想为基础和前提的。性善说是仁政的理论基础。民本思想是仁政的思想前提。对于怎样才算行仁政,如何实施仁政,孟子提出如下理论:制民之产嫩民以德,与民同乐,尊贤使能,仁者无敌。  相似文献   

16.
何顺 《考试周刊》2012,(52):38-39
"仁政"思想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仁政思想是对孔子"德治""重民"思想的发展,其以"性善论"为前提,主张"人性本善""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而教育是实行"仁政"的重要手段,"仁政"的目的是为民。  相似文献   

17.
孟子的仁政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政治主张必须有他的理论根据亦即哲学基础——性善论。同时其仁政思想还含有丰富的哲学理论。孟子的思想作为历史产物、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思想中也含有不合时宜的地方,应当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行分析,正确地看待他的功过是非,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相似文献   

18.
孟子的仁政思想,国内外学者论述颇多。从总的观点概括来看,约有二种:一种认为孟子的仁政思想是虚伪的,是彻头彻尾反动的;一种认为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客观上对减轻人民的疾苦有一定的好处,进步意义应予肯定,然而共主观意图还是为封建等级制效劳的,为巩固剥削制辩护的。本文认为,孟子的仁政思想不论在历史发展的客观作用方面,还是在主观意图方面,都应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19.
宁霞 《文教资料》2012,(2):92-94
孟子作为儒家的一位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尤其是仁政说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先从性善论进行阐发,说明了性善论是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然后分别从经济、政治、教育方面来解析孟子的仁政思想,从而透视出其思想对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盂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为攻以德”思想,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仁政”学说.本文从“仁政”的含义、盂子实行“仁政”的具体主张、“仁政”学说的理论意义三个方面对孟子的“仁政”学说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