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相似文献   

2.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相似文献   

3.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  相似文献   

4.
一、参照比较法文言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手法,可以就课文本身挖掘比较源,引导学生进行篇内的用词、用法、意蕴等方面的自相比照。如教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时,可让学生通过比较两个“醉”字的意蕴来理解作者宴游西山前后不同的心态。一句是宴游西山前:“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后一句是:“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这两个“醉”都是醉酒,其意蕴完全不同,柳宗元被贬永州只能与山水为伍,从山水中寻求慰藉,一切凄凉之感、愤激之情只能向山水发泄,只能借酒浇愁,麻醉自己,暂时忘…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以下简称柳文)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下简称欧文)是两篇酒气淋漓、醉意纵横的美文,都是作者被贬之后寄情山水之作,而且两文中都屡次写到醉——“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引觞满酌,颓然就醉”(柳文),“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欧文)。千古共一醉,那么其“醉”所折射的作者情感是否相同呢?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初中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004年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试题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新要求。下面结合2004年中考文言文试题,为大家讲讲如何学好文言文。典型例题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  相似文献   

7.
醉翁亭记     
课内检测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采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  相似文献   

8.
《醉翁亭记》是一篇具有一定政治内容的山水游记,我们不能把它理解为游山玩水的风月文章。欧阳修贬官滁州时,政绩较为显著,又时值丰年,因此作者寄情于山水,沉湎于醉、乐之中,借此来解除内心的愁绪。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体现出一个“乐”字,通过围绕醉翁亭活动的人物。体现出一个“醉”字,但醉和乐又不能截然分开.而是融合成一个整体。以酒取乐,这是人们生活中至今未变的风尚。醉和乐的紧密结合,不但构成了这篇散文的描写主旨。  相似文献   

9.
千年名作,魅力持久,原因何在?在于它内容的丰富性,在于它解读的多元性。正是这种多元性,使得每一遍阅读都能给我们新的感悟。《醉翁亭记》正是这样的名篇。可能很多人认为已经把它读懂了,看透了,因为作者明明白白地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嘛!而笔者认为“醉翁之意不在酒,亦不在山水”。《醉翁亭记》的第一层内容是“醉”,是因酒而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醉翁亭记》的第二层内容;第三层是“与民同乐”,这一层的意思在文中有很明确的表现。但是,很少有人看到作者秘而不宣的第四层内容。当然,作者秘而不宣,读者却…  相似文献   

10.
翻开我国古今优秀的文学作品,带“醉”字的名言佳句比比皆是,如词牌中就有《醉太平》、《醉花阴》等。“醉”字为什么会经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其意如何?其妙何在?下面我们不妨来了解赏析一下。 对于“醉”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卒也,卒其度量不至于乱也,一日溃也,从酉从卒。”《辞海》里解释为:一是因喝酒过多或药物等作用以致神志不清或暂时失去知觉。二是用酒浸的。三是耽乐,沉酣。从上面的解释中,我们对“醉”字的含义不难理解。 “醉”字出现在诗文中,往往能起到抒发感情,画龙点睛,令人回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柏拉图的“迷狂说”,还是尼采的概括。李白是特别容易醉的人,不仅醇酒能使他醉,能令他陶醉,而诗兴大发,佳作横生。“酒神精神”,其实都可用一个“醉”字来纯洁的友情能使他醉,甚至壮美的大自然也  相似文献   

12.
自余为僇人(2)居是州(3),恒惴栗(4).其隙也(5),则施施而行(6),漫漫而游(7).日与其徒上高山(8),入深林,穷回溪(9).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10),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11),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12).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13),皆我有也(14),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15).  相似文献   

13.
欧阳修《醉翁亭记》用形象化的语言将孔子的仁智思想作了淋漓尽致的诠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太守对山僧智仙修建的这座枕山临水的亭子是一见钟情,他欣然以“醉翁”名之,携客会饮于此,却“饮少辄醉”。他果真如此不胜酒力吗?非也。他是因滁州山水而沉醉,不是酒  相似文献   

14.
山水田园诗派是以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于世的诗派,它以平淡、朴实、清新、自然的诗风在众多诗派中独一帜,自成一派。山水田园派诗人用他们恬静、清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静谧、安逸的田园诗画,陶渊明和王维就是其中的代表诗人。 陶渊明是东晋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是他开创了山水田园诗歌,而王维则是盛唐时期一位继陶渊明之后成就较大的诗人,可以说他是一位集山水田园诗派之大成者。陶渊明与王维的诗歌格调高雅、清新,诗中都充满了二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如: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  相似文献   

15.
任丽 《甘肃教育》2006,(3A):36-36
我国的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含英咀华中我们常常陶醉于文字筑成的山水,流边忘返。一词一句无不诠释着自然之韵、生命之美、世界之妙。人常说,一滴水中看一个世界,从一滴水中我们可以观望大千世界,同样,品读一首诗、一阕词也可以让我们体味丰富而悠远的文学之美,感觉和触摸世界的辽远无边。  相似文献   

16.
"醉香醉美醉自然"是绍兴著名景区--大香林的广告语.每年金秋时节,千年桂花林花雨飘洒,暗香浮动,自然而生"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意境.花木葱茏中,心自然醉;沉在花香里,身自然醉;无雕琢之痕,清新闲逸,气自然也醉.每每沉醉其间,心旷神怡,流连而忘返!  相似文献   

17.
来集之是明末文坛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从来集之的诗词作品中,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明末文人对科举腐败的揭露和对社会黑暗的愤懑,也可以从一定层次上探究明末文人寄情于山水田园的真实原因。通过对来集之诗词作品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从更深层次上了解来集之其人。  相似文献   

18.
"醉"是尼采美学的核心语词。醉非酒精之醉,亦非色欲之醉,而是"音乐"之醉。醉不仅相关于音乐的发生,更相关于音乐的本性,这里所指的音乐不仅包含作为具体学科门类的音乐,而且是"泛音乐化"。同时"醉"与"灵感"、"灵见"、"天才"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许寒梅 《初中生》2007,(7):53-54
欧阳修在他的传世美文《醉翁亭记》中,交代了他“醉翁”之号的由来:“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欧阳修为什么要自号“醉翁”呢?“醉翁”一号又蕴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约有三分之一的篇章写到了酒,其中用来佐酒的场景多是山水亭阁、歌舞美人且时见酒令;酒在作品中能够完善人物性格,亦是绝佳的谋事工具,还能作为建立友谊的媒介;而酒总与醉联系在一起,酒后醉态和醉酒误事的例子也能在作品中见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