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几年来,我做了大量职务写作,算是完成一个记者的本分,但我发现随着博客的兴起,新的舆论生态已经形成.也即公民记者时代已经到来.在这个时代,人人都是记录者,这种传播方式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记者的行业界限似乎模糊了--有些人就是比记者离现场近,发布消息比记者快,思考比记者深刻.记者们应该为此汗颜.  相似文献   

2.
新闻首先是一种叙述,是对新闻事实的讲述。叙述角度的选择就是视角。叙述学理论认为,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大类。不同视角的选择常常可以决定一条新闻节目的质量。选择不同的视角,取决于新闻观念的区别,也取决于记者的素质与修养。  相似文献   

3.
杨宏斌 《新闻前哨》2005,(10):34-35
现在各媒体的采编人员都在努力贯彻落实“三贴近”,改进新闻报道。作为采访记者如何做到“三贴近”?笔者以为,记者要把“三贴近”落到实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克服当前日趋严重的记者的“编辑化”倾向。什么是记者的“编辑化”倾向呢?笔者以为,记者的“编辑化”,就是记者不运用采访的手段、却用编辑的手段来完成记者应该完成的工作。通俗地说就是:记者没干记者应该干的活儿,却干了编辑该干的活儿。  相似文献   

4.
记者的求新思维德阳人民广播电台李新当今,我国正处在社会大变革的宏观背景下,变革的社会向从事新闻报道的记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那就是记者要突破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运用新的思维方式来完成自己的使命。新闻要新,这是常识。求新,就是“力求用新视角、新内涵、...  相似文献   

5.
新闻是一种职业.但并不是说,从事了新闻采访工作、干上了记者行当的人,都是职业记者.从专业的角度来讲,那些有理想、有追求、有勇气、讲正义、能突破、善于完成特殊采访任务的记者,才是真正的职业记者.他们常常要做的事情就是挖掘真相、服务公众,反映在报道样态上,就是调查报道.所以说,职业记者与调查报道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申志贵 《新闻窗》2012,(2):33-33
电视新闻记者现场报道语言表达样式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记者要向观众描述新闻现场、叙述新闻事实、点评新闻事件。其语言表达样式主要分为叙述、评论、对话三种。记者到达现场后,会对现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叙述或描述;也可以将自己在新闻现场采访到的新闻相关人员、事前的调查背景等内容串联起来用语言叙述,介绍相关背景及现状。此外,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近年来新闻界出现的“市民记者”这一概念提出质疑,认为“记者”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新闻传播的职业化过程;作为职业的“记者”,在新闻传播层面和法律层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征.而“市民记者”既不具备记者在新闻学层面应有的特征,也有违法律对记者的界定,因此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记者》2012,(4):50
一期又一期的《中国记者》叙述着编辑、记者们走过的路,是理论融于实践之路,其中有艰辛和曲折,也有喜悦和成功。它的文章是写给正在工作的编辑、记者的,同时也是写给未来的新闻从业人员的。《中国记者》是记者、编辑和未来新闻从业人员的朋友。  相似文献   

9.
记者的基础工作之一就是采访.采访既是记者深入实际的过程,又是对被采访对象认识思考的过程.换句话说,记者进行新闻采访活动,既需要"身入",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更需要"心入",对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反复的、多角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事件,我们每天面临的都是新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是永恒的。好的新闻节目就是靠每一名记者敏锐的洞察力和出色的采访来完成的,所以记者的业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记者的业务能力包括采访、写作、编辑、评论,而进行新闻采访是记者每天要面对的基  相似文献   

11.
引言:记者曝光上市公司负面新闻被算计,甚至有记者遭到全国通缉,而知名艺人郭德纲徒弟也曾殴打记者.一连串“打记者”的新闻频频发生,唏嘘之余更会启人思考.现如今,很多人在自身权益遭到侵害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记者”,然而,奇怪的是当记者的权益遭到践踏时,许多人却不以为意,甚至有点幸灾乐祸.这就是当下中国媒体人的真实处境.作为媒体一线记者,本文从实践出发,探讨区域性媒体从事曝光新闻的操作手法及运行机制.在传统戏剧中,红脸扮演正面角 色,为人处世隐忍宽容;白脸是反面角 色,待人接物尖酸苛刻.在媒体内部,记者大致可分两类:专门围绕不同行业 转,谓“跑线”记者;另一类为非跑 线记者,主要报道突发事件、负面新闻 等,舆论监督多半靠他们完成.如今的 媒体尤其是区域性媒体,某种意义上 说,记者也可分成“红脸记者”和“白 脸记者”两类.前者专司“跑线”,后 者则是专做负面报道.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对记者存在着一个误区,认为记者是"杂家",什么也懂一点,但不需要精,言外之意就是记者只要能够当好记录员就完成了任务,传统的新闻学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向着"杂家"方向发展,培养出的都是"杂而不精,专而不博"的"万金油"似的记者——什么都懂一点,也  相似文献   

13.
一 叙述主体又称为叙述者,是指叙事作品“陈述行为的主体”。叙述者讲述故事会用不同的方式,这些不同的方式在叙述学上被称为叙述声音,它是记者出现在通讯叙事文本中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刘宁 《青年记者》2017,(26):22-23
记者主要是从事新闻采集工作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记者最常用的工作方法就是采访,采访就是对信息进行采集和整理,通常情况下记者都是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进行面对面交流.记者主要通过报道和披露社会事件,让公众有知情权,有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揭露社会中侵犯他人或者公众权利的事件,力求做到公正公平,维护公众合法权益.正是由于这份职业的特殊性,记者在采访报道中自身的合法权益有时会受到威胁甚至伤害,记者的采访权、报道权、批评建议权、生命健康权、财产权和人身自由权等权益会受到侵害.如何更好地保护记者的合法权益,让记者更好地进行采访和调查,消除他们可能遭受侵害的顾忌和担心,成为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李娜 《新闻世界》2011,(7):164-165
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媒体亲和力的大小,记者在整个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记者的亲和力大小制约着受众对其所在媒介亲和力大小的印象。本文从心理学的印象管理、角色转换、噪音影响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制约因素,以期提高记者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6.
吴麟 《新闻窗》2005,(5):68-68
新华社记者王军从1993年开始对梁思成的学术思想、北京古城保护及城市规划问题作系统研究,最终于2003年撰写了“长篇深度报道”——《城记》,该书累计销量达4万册。本文通过对《城记》以及媒体相关报道的解读,探讨了如何成就研究型记者。本文作者认为,研究型记者取得成绩的过程,就是自觉研究问题的意识、自主地运用话语权、自为地做好研究工作这三个要素交互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安悦 《青年记者》2017,(11):44-45
出镜报道是记者在现场将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向观众做口头叙述的报道样态,是镜头中出现记者自我形象的工作方式,主要工作包括收集并挖掘现场信息、拓展新闻背景,准确播报并评述新闻现场情况,采访现场相关人员等.记者的出镜报道,往往构成了即时新闻节目的主体和基本样态.  相似文献   

18.
办好党报,关键在人,采访部门记者很重要。让记者心情愉快,工作得力,多写好稿,部门主任的服务不可或缺。服务记者,就是服务报业大计,重要的是尊重记者,关心和体贴记者报业竞争,新闻立报,内容为王。党报有影响力的内容,需要一支富有经验、敢于创新、善于学习、充满激情、具备后劲的优秀采编队伍来完成。  相似文献   

19.
现场报道是指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进行报道.它要求记者在新闻媒体用较短的时间或同步完成一条或多条新闻的采写编播,直接与受众见面.本文从做好准备工作、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专业知识等方面阐述一个优秀的现场报道记者的职业要求.  相似文献   

20.
记者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和分析。从记者工作的分工不同,可以分为: 专业记者、特派记者、特约记者、地方记者、驻外记者、机动记者。上述按分工不同进行分类,可以使各人明确职责和任务,完成自己的使命。本文所要论述的,则是按记者的特长和个性、风格,对他们进行分类,并探索其成长规律。一、杂家型、公关型记者。这种记者头脑灵活,反应灵敏,经常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哪里有新闻,就立即奔向那里,能较快地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