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性无非包括三种境界:真情、矫情、无情。《红楼梦》中的人物大致也可归为这三种境界。真情者若黛玉;矫情者若宝钗、宝玉、妙玉等;无情者则似贾珍、贾琏之流,真情的人性在《红楼梦》中是一种寄寓了作者理想的脆弱的存在;无情的人性则显示出作者对社会最大程度的否定和批判;而徘徊在两者之间的矫情的人性却背负了作者几十年的血泪辛酸,寄寓着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追寻,该文从黛玉之真情,宝钗和宝玉之矫情试探《红楼梦》的人性世界。  相似文献   

2.
人们读了《红楼梦》,有的喜欢黛玉的多愁善感,才华出众;有的喜欢袭人的温柔和顺,处事稳重;有的喜欢湘云的意气风发,争强好胜…… 我读《红楼梦》,则喜欢宝钗.我喜欢宝钗够聪明,懂得适者生存;我喜欢宝钗够成熟,懂得经世致用. 不喜欢宝钗的人,皆因她太聪明,一个人步步为营到扮演任何一个角色都能恰如其分,这使旁人觉得恐惧.特别是在电视剧宝玉大婚一集中,黛玉命在旦夕,可宝钗却面带笑容,那笑容中还隐藏着几分得意,可想而知宝钗是何等自私.因此,宝钗城府深、心机重、冷血无情的形象深深烙在人们心中.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红楼梦》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以独特的学术札记形式,探究书之来历、宝黛根底、雨村出处、黛玉入府、宝钗出场、宝玉用情、太虚幻境、宝黛是非、宝玉论生死、才情初试等,呈现《红楼梦》研究的别致一体,论述关乎书之大要与撰者用心,文字独具特点,或赏析评议,或辨其疑义,发其幽微隐秘、妙趣会心之处,庶为研究红学之助。  相似文献   

4.
清人涂瀛在《红楼梦问答》中说: 袭人,宝钗之影子也;写袭人所以写宝钗也。晴雯,黛玉之影子也;写晴雯所以写黛玉也。这两段话揭示的是《红楼梦》中人物描写的类型化问题。《红楼梦》善于刻划女性形象,而林黛玉、薛宝钗、晴雯、袭人等刻划得尤为生动。作者何以取得这样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5.
以花喻人是《红楼梦》塑造人物的一种艺术方法,清代《红楼梦》评点于此亦有关注,"牡丹"与"宝钗"就是其中之一。以"牡丹"喻指"宝钗",诸家评点一致认同,但于宝钗所掣牡丹签上的题字和诗句的阐释却持论不一。关于题字"艳冠群芳",或从才德,或从世人喜好,或从容貌、运气等角度进行分析;关于诗句"任是无情也动人",或揭宝钗老练处无情,或责宝钗于宝玉无情,或评美刺宝钗,或示宝钗被弃,不一而足。无论是基于褒钗还是抑钗,这些观点丰富了《红楼梦》中"牡丹"喻指"宝钗"的内涵,且深刻地体现了同处封建时代的评者关于礼教道德、处事修养、生存策略等的传统儒家立场。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与三名主要的女性——黛玉、宝钗和湘云相关联的一些动物形象是对三者性格、情感的侧面反映,同时对小说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最终命运的揭示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些动物形象寄寓了作者对这三位女性的主观评判倾向和情感投射,为读者深入探秘《红楼梦》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和资源。  相似文献   

7.
从宝玉挨打后宝钗和黛玉分别去探望宝玉时的几个细节,透视出宝钗的张扬、办事周全,黛玉的低调、一味心痛,也透视出宝钗与宝玉不在同一立场上,黛玉与宝玉思想相通,因此宝玉对这两个都想成为宝二奶奶的人感情是不同的:对宝钗,更多的是敬重,对黛玉,却是浓烈的爱情。  相似文献   

8.
黄西 《红蜻蜓》2023,(12):42-43
<正>《红楼梦》是一部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叙述了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败的过程,描写了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的爱情悲剧以及大观园中人物的不同命运。作者曹雪芹本人经历了家族由盛而衰、由贵到溃的巨变,阅尽了人情淡薄、世态炎凉,他将自己一生的阅历全部书写于《红楼梦》中,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揭示了其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受《西厢记》影响之深,不仅仅限于思想精髓上。《红楼梦》对《西厢记》曲文的化用极为自然妥帖,为点化宝黛爱情、推进小说情节演进、丰富宝玉黛玉人物形象起到关键作用。崔莺莺、张生的爱情之路也成了宝玉、黛玉爱情关系的映照。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第二十回,写李嬷嬷在宝玉房中撒泼:骂了袭人;宝玉去劝,又和宝玉吵起来;宝钗、黛玉等好言相劝也没用,因为这老太太仗着奶过宝玉,又倚老卖老,谁也不能奈何她。正闹得不可开交,来了凤姐。她只几句话——软中带硬,恩威并济,便说得“李嬷嬷脚不沾地,跟了凤姐儿走了”。在《红楼梦》故事中,这不过是芥子般的  相似文献   

11.
自《红楼梦》面世以来,小说中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作为落后时代的叛逆者的形象基本已定型。在这里,我要谈的是《红楼梦》中仅次于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的另一个主要人物——探春的性格和她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2.
在《红楼梦》第十九回回末,毛泽东的两条批语指出宝玉身上既有“同一人生观相互结合的爱情”,亦有“两种人生观相互冲突的爱情”,既肯定了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又承认了宝玉与袭人的爱情,说明宝玉爱情的复杂性。毛泽东的批语犀利独到,而且符合文本的客观描写,符合现实的人性特点。毛泽东对宝玉、袭人、黛玉爱情的评价主要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认识的。  相似文献   

13.
就一般的审美标准来看,宝玉眼中宝钗之美是要胜过黛玉的。然而,通过移情作用,在宝玉对黛玉的审美直观中,宝玉发现黛玉的诗性之美,这种美是独一无二且不可替代的。而在宝玉眼中,宝钗之美则始终处在散文化的状态,这种散文化状态的美,虽说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但宝玉终究没有在宝钗之美中发现自我的存在,因此也就不是绝对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而读者对钗黛二人的美的欣赏,也主要跟读者在多大程度上将自己代入宝玉的身份——也就是对宝玉这一人物形象所发生的移情作用——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4.
【前面的故事】《红楼梦》第94、95回写到贾宝玉丢失了脖子上挂的通灵宝玉,之后就逐渐变得丧魂落魄、有些呆傻,"若有人和他说话他就笑,没人和他说话他就睡"。贾母等人忧心如焚。为了给他冲喜。决定赶紧把他和宝钗的婚事办了。因知道宝玉心里只有林妹妹,王熙凤便和贾母建议。设一个掉包计.让众人对宝玉只说是娶林妹妹.实际上和宝钗的婚事照办,骗得一时是一时。不料在贾母屋里干粗活的一个叫傻大姐的丫头。无意中把这个消息泄露给了黛玉。黛玉万念俱灰.病情急转直下……  相似文献   

15.
在《红楼梦》的前三回中,通过冷子兴、贾雨村之口从侧面对书中的主要人物,宝玉、黛玉、王熙凤等人物作了简要的介绍.如果说前面只是使人看见人物的影子,那么这一回就是人物正式走向前台作精彩的表演,把鲜明的个性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紧紧地吸引着读者.黛玉和宝玉是《红楼梦》整部作品的主人公,也是这一回作者所着意描写的人物.这两个人物的出场,作者通过细微琐事的描写,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而且也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问题.下面就来谈一谈宝玉和黛玉的出场.  相似文献   

16.
人们对于《红楼梦》中宝钗、黛玉形象的评价,往往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谈其优劣,因而众说纷纭。本文换了一个视角,将其纳入作者审美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去考察,指出钗黛双美,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潜在认同;钗黛的差异,写出了世俗与性情的对立;最终宝玉舍钗取黛,是作者对世俗观念的超越和反叛,体现了对真性情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7.
文章结合多部古本《石头记》以及"脂批",认为"终身误"与"枉凝眉"两首曲都是通过宝玉的口吻讲述了"宝黛钗"之间的情感纠葛。"终身误"的主人公是宝钗和黛玉,而对宝钗有所侧重,它是形在宝钗,神在黛玉;而"枉凝眉"的主人公也是黛玉和宝钗,而对黛玉有所侧重,其中又时刻闪现着宝钗的身影。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也是曹雪芹表达的真实情感。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结合多部古本《石头记》以及“脂批“,认为“终身误“与“枉凝眉“两首曲都是通过宝玉的口吻讲述了“宝黛钗“之间的情感纠葛。“终身误“的主人公是宝钗和黛玉,而对宝钗有所侧重,它是形在宝钗,神在黛玉;而“枉凝眉“的主人公也是黛玉和宝钗,而对黛玉有所侧重,其中又时刻闪现着宝钗的身影。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也是曹雪芹表达的真实情感。  相似文献   

19.
二百多年前,一部千古绝唱《红楼梦》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的笔下诞生了,二百多年来,这部作品中的人物感染了无数痴男梦女与之同喜同悲,人们在感受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的思想魅力的同时,几乎无一例外地不得不在“拥林”还是“拥薛”之间做一个艰难的抉择。在历史上就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真实有趣的故事:“许伯谦孝廉论《红楼梦》,尊薛而抑林。以为林黛玉尖酸,宝钗端重,此直被作者瞒过。夫黛玉尖酸,因也;而天真烂漫,相见以天;宝玉岂有第二知已哉?况黛玉以宝钗之奸,郁未得志,口头吐露,事或有之。……况宝钗在人前必故意…  相似文献   

20.
以“宝玉出家”这一《红楼梦》中男主人公的最终结局作为出发点,探寻《红楼梦》中深层叙事的因果关系,可发现这一条因果关系链—黛玉之死直接导致了宝玉出家,而黛玉之死是由宝玉成亲一事造成,宝玉成亲又是封建家长们一手促成,封建家长们之所以酿成悲剧,是因为男权中心、男尊女卑思想以及拥有权力和财富是他们的核心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