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类媒体都投入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对其做出了全面、广泛、迅速的报道。其中,中央电视台在当天15时许就播发了第一条与灾情相关的新闻,15时20分中央一套与新闻频道正式启动直播,进行24小时无间断直播。地震直播时间之长创下直播报道时间之最,其投入人力、物力也为创近年来直播报道的新高。可以说,在此次“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报道中,中央电视台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相似文献   

2.
2005年,中央电视台七个频道及央视国际网络进行两会报道, 投入记者量、栏目量、现场直播量、新闻报道量、制播专题量等多个指标都较历次两会报道有较大突破,达到了"历史之最"。一、现场直播48场,时长92 小时17分钟,为历史"之最" CCTV-1现场直播4场, CCTV-新闻频道现场直播23场, CCTV-4现场直播12场,CCTV- 9现场直播4场,CCTV-E&F(西法语频道)现场直播3场。新闻频道以直播报道的形态迅速报道两会内容,是2005年中央电视台两会报道的一大特点。从3月3日至14日,每天上午、下  相似文献   

3.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举世震惊、举国伤恸。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等媒体,以几乎完全天候的优势迅速占领了新闻的第一现场,不断发出并联合形成报道这一突发事件的主流声音。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更是以24小时不间断直播的形式,创新了电视媒体在集中报道突发事件的历史纪录。  相似文献   

4.
和以往相比,中央电视台2006年的“两会”报道亮点更多,突出表现在栏目设置和节目内容更加以人为本、更加尊重观众收视规律;运用品牌战略,扩大栏目知名度和影响力;电视网络互动,实现媒体联动效应;提案、议案和新闻实例结合,增加报道深度,避免报道平面化。以人为本,尊重观众收视规律有研究认为,普通观众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大约只能保证12分钟,超过这个限度,观众就会感到厌倦、疲惫,难以集中精神,传播效果较差。①以往“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总是拉得很长,少则45分钟,多则一个小时,有时候一条报道就长达20多分钟。这种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5.
《新闻窗》2008,(2):11-13
在此次抗击凝冻灾害过程中,贵州电视台迅速反应,在全国最早向中央电视台传送凝冻灾情报道,及时、全面、准确发布灾情信息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应对部署,真实反映贵州抗灾一线中的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迹,适时、适度、适量地报道了贵州省的抗灾救灾工作,  相似文献   

6.
浅论扩大我国对外电视媒体影响力的对策——以CCTV-4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对外电视媒体的现状 以中央电视台对外传播为例。几年前成立的中央电视台对外部,主要工作是将自制的和台内的一些专题片、文艺节目定时以邮寄的方式向海外传播。而标志着中国电视对外传播质的飞跃是1992年10月1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CCTV-4)正式开播,24小时不间断播出各类节目,其中18小时中文节目,6小时英语节目,覆盖了全世界98%的国家和地区。其中的《中国新闻》、《英语新闻》、《中国报道》成为其主打节目。  相似文献   

7.
1997年11月8日,中央电视台第一、第四、第九套节目连续14个小时的《长江三峡大江截流特别报道》成功播出后,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评价说:“这次长江三峡大江截流14小时的现场直播,是中央电视台自今年初推出大型纪录片《小平》、7月1日香港回归特别报道、党的十五大报道、江主席访问美国、黄河小浪底截流现场直播后的最后一次大型报道,意义重大。”有人称1997年是中央电视台的直播年。这次报道的成功,为CCTV97年的大型直播报道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证明中央电视台又向世界级大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已经可以在…  相似文献   

8.
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奥运报道的主要任务是以新台址报道中心为核心,以IBC和中央电视台老台系统为外延,三址间通过中央电视台奥运会网络制播系统平台来实现的。这种全新的技术承担了中央电视台14个频道全部奥运节目的制作与播出。这次报道的技术方案是充分体现了以高清化、文件化、网络化为主导的新的制播方案,全面建立使用了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的"新国十条"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从节目主题、采访对象及方式、关键词三个层次展开分析,描述《经济半小时》房地产报道的框架。  相似文献   

10.
香港回归,举世瞩目。据中国电视报报道:中央电视台将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规模、多角度、全方位地向世人报道这一历史盛事.6月对日至7月3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的编排和播出将打破常规,重新设计,重新安排,国内外联合,对小时连续播出。届时,中央电视台将在北京和香港设立报道如。,在第一、四套及英语传送频道中,以中、英文向全世界现场直播.为报道香港回归的各项重大活动,中央电视台投。了最精良的设备和最多的人力,以期达到一流的报道效果.据了解,此次,中央电视台将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数字转播设备、luNG卫星转播车等…  相似文献   

11.
奥运网络直播系统首次投入使用 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奥运期间中央电视台承担奥运会比赛报道的全部节目的制作与播出任务。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该项任务是通过中央电视台奥运会网络制播系统这个平台来实现的。整个工作是以中央电视台新台报道中心为核心,以IBC和中央电视台老台系统为外延,三址间通过网络实现互连互通。这次报道的技术方案充分满足北京奥运会转播报道的技术保障,体现以高清信号为主导的新的制播流程,全面建立使用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  相似文献   

12.
第14届亚运会降下了帷幕,中国军团不负众望,取得了150枚金牌的骄人战绩。中央电视台为了完成釜山亚运会的电视报道,派出了238人的报道团,阵容超过以往历届亚运会,节目总播出量达到320小时,居亚洲各国和地区电视台之首。 本次报道中央电视台从为2008年奥运练兵着眼,在节目编排、制作上做了充分的准备,点面兼顾,全面、深入、生动,呈现出规范和成熟的面貌。  相似文献   

13.
韩彪  于都 《军事记者》2008,(8):56-57
2008年5月1213北京时间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在新闻频道的15时《整点新闻》中头条播出了地震的消息,就此开播了《突发事件·关注汶川地震》的现场直播报道,24小时不停机。央视反应迅速,报道客观、权威、翔实、充分,为党和政府及受众提供了全面的灾情资讯,  相似文献   

14.
1999年10月1日,中央电视台从8点30分到12点15分,连续3个多小时现场直播,报道了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国庆盛典,整个直播以天安门广场阅兵仪式和群众庆祝游行活动为中心,全面、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历史时刻,突出了“欢庆、激昂、隆重、辉煌”的总体风格,整个节目隆重热烈、喜庆欢乐、宏伟壮观。除庆典直播外,中央电视台还特意在庆典现场直播的首尾开辟了一个特别节目,为大典烘托气氛,通过历史见证人的访谈和新中国庆典史料的播放,展现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的辉煌成就。在这次直播中,中央电视台节目系统投…  相似文献   

15.
2008年5月12日,距中国汶川强烈地震发生不到一小时,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作出报道。中国的传媒.以罕见的速度、容量和能量,罕有地接连不断报道着来自灾区及其相关方方面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媒科技》2008,(5):10-13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媒体迅速做出反应,立即派遣报道小组奔赴地震地区,进行现场报道。  相似文献   

17.
大难当前彰显媒体力量5.12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以后,数以千计的新闻记者从全国甚至是全球各地汇聚汶川,发出了详实详尽的、生动感人的各类报道。据了解,新华社派出百余位记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派出三十七位记者,中新社有四十多位同仁活跃在前方,中央电视台、四川卫视迅速开通二十四小时直播至今……其中,中央电视台向灾区一线输送了150名“战地记者”,  相似文献   

18.
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我国媒体的迅速反应程度是不可以忽略的,我国以不同的方式,在灾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就推出了专题报道或者直播.据有关资料记载,这是我国反应速度最快的一次报道,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最迅速的一次报道,最全面的一次报道.这表明我国的灾难新闻报道已经开始有了质的飞跃.虽然是这样,但是我们仍然要进行完善和改革,更好的为我国新闻报道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19.
陈玉 《新闻记者》2007,(10):24-26
同一事实两种反应今年4月,批评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一铁矿数年非法开采污染环境的节目《无照铁矿竟成纳税大户》在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这个报道的采访过程曾在当地引起一场不小的风波,围绕这一事件,不同媒体有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会议报道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宣传报道会议的内容更加多彩、形式更加多样,好听、好读、好看的会议新闻满足了广大百姓的需求,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以中央电视台近年来的重大会议宣传报道为例,作为一名基层记者,最让我感动的是,报道自始至终以真情为纽带,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代表和委员的意见建议、老百姓的呼声期盼紧紧地连在一起,真情互动,拉近了会议报道与观众的距离,真正把会议新闻做成了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