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几十年来,我们的党报一直重视和倡导报纸的可读性。今天看来,仅提倡可读性,已不合时代的要求,应当增强必读性。这是新的条件下党报发挥教化作用的需要,也是党报有效切入市场的需要。地市党报要充分体现好地方党委政府的意图,履行好党报的职能职责,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提倡报纸的必读性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地市党报增强报纸的必读性,就必须强化读者本位观念,嫁接各类报纸的优势,将市场规律与新闻规律相结合,努力实现两个转变,推出两个品种,编发三类新闻。一、努力实现两个转变。第一,要由简单图解党委政府意图…  相似文献   

2.
地方新闻、时事新闻是构成报纸报道的主体,因其报道面不同,在报纸的版面上分割为不同的板块,由此造成两块新闻互相隔离。这种局面既不符合新闻的特点,又不能满足读者的实际需求。实现地方新闻与时事新闻的互动,是由报纸的功能和新闻的特点所决定的。服务性是互动的缘由。服务是新闻的主要功能。报纸的服务性是可读性、必读性赖以存在的本质要求,它既是互动的原因,也是互动的目的。在增强报纸的服务性方面,地方报纸对地方新闻和时事新闻要同等对待,把时事新闻中读者想了解的与其相关的本地内容挖掘出来,拉近时事新闻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报纸对…  相似文献   

3.
一、必读性是第一位的,可读性是第二位的。 这几年,“可读性”一词频频出现在新闻业务论文中,而无论大报小报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如何增强可读性上作了极大的努力,而“必读性”却少有人提及。所谓必读性,是指某条新闻、某个栏目、某个媒体对于特定的受众的信息需求的最高满足程  相似文献   

4.
报纸的可读性、易读性、必读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要三者兼而有之却并非易事,新闻工作者应当与时俱进,努力探索报纸新闻的可读性和易读性,进而实现其必读性的目标. 报纸的可读性是吸引广大读者的必要手段和法宝.它决定了报纸媒体必须站在广大读者的角度,办出风格,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令广大读者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5.
全野 《青年记者》2007,(14):97-97
报纸的可读性、易读性、必读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要三者兼而有之却并非易事,新闻工作者应当与时俱进,努力探索报纸新闻如何贴近读者、走近读者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6.
报纸的可读性、易读性、必读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就目前各级党报承载的任务来看,要做到这三者兼而有之却并非易事.然而作为承载读者喜闻乐见的体育新闻的体育版,无疑是这三者结合的最佳版面.分析研究地方党报体育版如何走近读者,必将为新闻工作者努力探索报纸新闻的可读性和易读性,进而实现其必读性的目标,提供大有裨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新闻可读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纸上的新闻是给人阅读的,可读性是读者对新闻的必然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对可读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新闻的可读性,提高新闻的可读性,通过可读性来吸引读者,已成为媒介从业人员的共识。可读是读者的天性可读性指新闻便于阅读、吸引读者的特性。可读性的实质是吸引读者阅读新闻并顺利接受信息。报纸上的新闻面对的是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的读者对象,要努力使最大多数人读懂、爱读,必须研究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心理、思维方式与接受能力,并在新闻中体现可读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新闻摄影图片是报纸版面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真实性、形象性、新闻性、瞬间性等特点,不仅能够给读者带来视觉冲击,帮助读者深入解读新闻事件,而且还能够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和竞争力,提高办报质量。本文对报纸新闻中新闻摄影图片的地位进行阐释,并提出新闻摄影图片的具体应用建议,期望对推动报纸媒体持续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万生花 《新闻世界》2010,(5):117-118
在报纸媒体与其他媒体甚至同类媒体之间竞争不断加剧的时代,报纸如何凸显其特色,抓住日益细分的市场,社区版被视为突破口。社区版服务的受众地域性强,要求社区新闻更加贴近读者,公民新闻的运用可以拉近与读者距离,能反映读者所感兴趣的事情与话题,增强报纸的可读性、生动性,也能增强读者的自主性和社区居民参政议政的热情,并促进社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吴斌 《新闻爱好者》2007,(11):45-46
近年来,社会新闻成为媒体竞争的利器,为增强报纸的可读性,满足读者的需求,不少党报对社会新闻也开始给予高度重视并着力开掘。这是党报读者意识增强的具体体现,对改变党报新闻"冷面孔"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会新闻走向繁荣的同时,一些媒体单纯追求  相似文献   

11.
《长沙晚报》是担负着机关报职能的晚报,近年来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其经验和体会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必读性是党报权威的显现;可读性是晚报个性的张扬;耐读性是文化品位的提升。作为权威主流媒体,必读性、可读性、耐读性,一个都不能少。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质量是报纸的生命线。报纸要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壮大,需要捍卫质量这根生命线!  相似文献   

12.
在提倡可读性的同时,增强报纸的必读性,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报发挥教化作用的需要,也是党报有效切入市场的需要。地市党报要充分体现好地方党委政府的意图,履行好党报的职责,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强化报纸的必读性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根据常德日报的实践,地市党报增强报纸的必读性,当前必须强化读者本位观念,努力实现  相似文献   

13.
范玲 《今传媒》2005,(2):26-27
必读性,顾名思义,是指报纸具有的吸引读者不得不阅读的性质。它是新闻这个特殊商品经营消费市场的重要标志,标示着新闻信息已经具备了可供消费的价值含量。在报纸“打江山”的过程中,“可读性”和“耐读性”一直是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目标,然而,“可读”也就意味着“可不读”,“耐看”也要有时间、有耐心看。面对如此激烈的报业竞争,只有让报纸真正成为恩格斯所说的人们必读的,  相似文献   

14.
李毅 《新闻知识》2003,(6):47-47
在读者对报纸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新闻作品的可读性成了众多媒体追逐的目标。而在报纸新闻田园里,读者既需要朴实清新、洗练明快的消息,也需要栩栩  相似文献   

15.
以往我们常追求新闻的可读性,这无疑是对的。实际上任何新闻信息都具有不同的价值含量,都有不等量的可读性,但它的价值含量未必都能达到读者消费水准。必读则不然,必读是读者没有选择的耐读目标,它标示的是新闻信息已经具备了可供消费的价值含量。它因其新闻信息的新鲜、重要、实效、有用、权威和独特,对读者产生不可抗拒的阅读欲望。在这里,可读的前提和趋势,已经成为读者不读不行的约束力。有了新闻的必读性,新闻的消费价值才能保证实现,才能使新闻有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消费市场。研究新闻必读性,实质上就是研究新闻这个特殊…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网络时代媒体竞争的白热化,以及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和审美习惯的多元化,新闻的可读性和易读性日益凸显。新闻散文化写法在实践中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读者的新闻信息需求和审美需求。这些散文化的新闻作品以自身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走近读者,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接受了信息。可亲、可读、可信、有趣,就是这些散文化新闻作品被读者接受和认可的重要原因。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顺应读者需要,掌握好散文化写作技巧,增强报纸新闻的亲和力,委实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时事报道是地方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读者认识中国、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但随着社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第四媒体”——网络新闻对报纸形成了有力的挑战,对时事报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何提高时事的可读性,让读者愿意看,喜欢看,这可是摆在时事编辑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代的变化,报纸自身的局限,都需要我们在为读者选择信息时,不仅要强调可读性,而且要具有易读性、必读性,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里,有限的版面上,了解到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新闻和老百姓关心的热点新闻。  相似文献   

18.
星期天陪妻子逛商店,整整一个上午,转了几家大商场,也没花出一分钱。回到报社大院,信步走进自选商店,转了一圈,就选购了一百多元的小商品。也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超市货架理论“的魔力所在:商品丰富,物美价廉,方便顾客,自由挑选。把这个理论引用到报纸版面上,就是要把稿件摆放好,吸引读者都来阅读新闻。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相互交叉的社会,特别是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出现后,新闻的传播功能早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方面,新闻传播信息的功能不仅加强了,而且速度更快了;另一方面,读者从各个渠道都可以接受信息,看报纸不再仅仅局限于了解信息,而且更重要的目的是解读信息。也就是说,读者看报纸不仅要求有没有“可读性“,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求有没有“必读性“。有人说,读者拿到一张报纸,对于一个版面上的稿件只能“瞅上一眼“,有“必读“的新闻就细看一下,没有“必读“的新闻就随手翻过去了,对于版面工作者而言,就是要运用“超市货架理论“,把可看的新闻摆放好,不是让读者可看可不看,而是吸引读者必须看下去。一目了然 方便读者走进超市,可以悠闲地浏览商品,也可以直奔某一货架选取自己需要的商品,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进超市本来是闲着无事走走看看,根本就没想买什...  相似文献   

19.
报纸的对象是读者,研究和了解广大读者的共同需要,是办好报纸的重要环节。读者对报纸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他们既需要指导性、针对性强的新闻,以促进工作和学习,同时也需要可读性、趣味性强的新闻,以充实娱乐和消遣。报纸应该满足读者的不同层次的需求,提供动之以情、调之以趣、琳琅满目的各色新闻,保证读者各取所需,雅俗共赏。新闻趣味性是指新闻作品里所蕴合的情趣和韵味,其构成因素并不是单一的。它一方面包含在新闻事实中,另一方面也体  相似文献   

20.
如今纸媒已进入了“读图时代”,“图文并茂”成为当今报纸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图片新闻是报纸这一特殊商品中重要的包装元素和商品要素,被称为报纸的“眼睛”。要让报纸的“眼睛”亮起来,新闻图片要“善于说话”,要能通过图片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大限度满足读者对新闻信息的需求。突发事件报道以其自身灾难性、不可预知性、现场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