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主要介绍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JapanSocietyforthePromotionofScience)历史与现状 ,评述由日本JSPS掌控和管理的日本科学研究补助金 (Grants -in -aidforscientificresearch)的特点 ,分析JSPS在日本科学进步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以及新世纪日本JSPS发展趋势和给我们提供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与英国研究理事会(RCUK)发起、组织和实施的第一个重大国际合作计划"大气污染与健康效应"在北京正式启动,这是基金委有史以来自上而下组织的第一个重大国际合作计划,标志着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工作开启了新的篇章。1重大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的实施背景重大国际合作计划项目是指国际双边或多国基金资助机构发起的、为解决全球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或实现重大科学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突破,投入大  相似文献   

3.
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理事会(EPSRC)最近启动了名为INTERACT(互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计划,以加强与我国、印度和日本的合作与交流。这是EPSRC支持的第一个这种性质的计划,也是EPRSC国际合作战略的一部分。EPSRC国际合作战略的目标是确保英国的研究人员可以同世界上最优秀的同  相似文献   

4.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的国际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振兴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18(4):309-312,325
近十几年来,中国与欧空局(ESA)在空间科学领域开展了密切的合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1年开始,主要是与欧空局Cluster科学数据系统(CSDS)的合作;在此基础上开展第二阶段的合作,即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与欧空局ClusterII的合作。这项合作是以我国提出的探测计划开展的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合作规模和层次迈上了一个新台阶。1合作背景1.1欧空局Cluster科学数据系统欧空局是国际空间科学和技术领域的主要机构之一,在国际空间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研制的Cluster卫星系列(包括4颗卫星)是20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5.
基于SCI-E数据库,选取中国和印度为研究样本,比较两国与美国、日本、德国、英格兰、法国五个科学大国(地区)1995--2004年的国际科学合作论文数,发现她们有着不同的国际科学合作模式,间接分析了两种模式的绩效差异.  相似文献   

6.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对外合作以双边交流为主,大多数合作是科研人员的自发行为,而且是实验室层面的合作,虽然可以得到一定的资助(包括科研中心国际合作局的辅助资金,以及法国外交部的集中行动计划,或欧盟科研计划的资助),但这些自发行动缺乏跨部门、跨学科的组织和协调,支持强度也不够(享受一次性的年度基本文持)。近年,法国科研中心强调开展实质性合作,有意识地提升合作层次,采取的合作的形式主要有:“国际科学合作计划”、“欧洲协作实验室”、“姐妹实验室”、“国际混合实验室”和“欧洲科研集团”等。  相似文献   

7.
科技政策科学是在国家层面促进科技政策研究发展的一种新形式,目的是推进科技政策成为一门科学,对国家决策提供持续和系统的支持。日本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在国家层面上推进科技政策成为一门科学的国家。本文指出,日本科学、技术与创新政策科学的发展既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决策科学化趋势的反映,又有日本国家及其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求。日本采取设立专门计划的方式从重点任务、竞争性项目、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以及数据基础等方面全面推进STI政策科学的发展,其特点是:强调形成以证据为基础的政策,开展战略研究、精心设计项目,全面布局、重视人才建设,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日本两国在高能物理研究领域内的合作与交流可以追溯到40年前。1957年,随日本科学代表团访华的渡濑让和关户弥太郎教授应邀访问了中国云南宇宙线高山站。此后,两国科学家在一些国际学术会议和活动中便有了经常的接触,如日本物理学家应邀参加了1964年和1966年举行的北京科学讨论会和物理讨论会。1977年,高能物理所首任所长张文裕教授率团访日,与日本同行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从此,开创了中日两国在高能物理研究领域内全面合作的新局面。两国政府也十分重视这种合作。从80年代初至今,中日宇宙线研究的合作一直…  相似文献   

9.
1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地球科学计划与资助情况分析1.1 NSF地球科学计划与战略规划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以下简称NSF)自成立以来,已资助和制定了多个地球科学计划与战略规划,如"国际地球物理年"、"国际印度洋考察"、"国际海洋考察十年计划"、"大陆动力学计划"等。  相似文献   

10.
科学基金国际评估的实践——中德科学中心评估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中德科学中心概述 中德科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德中心)成立于2000年10月19日,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NSFC)与德国科学基金会(以下简称DFG)共同建立,共同投资,共同管理,专门资助中德科学家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管理科学领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机构.中德中心的任务是通过资助中德双边研讨会、合作研究项目、合作研究小组、人员互访、出版物等项目,推动中德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培养青年科研人才,改善中德科学合作的基础环境.这是我国与国外科学基金组织合资合办的第一个科学资助机构,一个新形式的合作实体,一种全新的国际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1.
检索并下载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ISI)的Web of Science网络平台的文献数据进行计量分析,通过可视化的科学知识图谱和文献共被引网络中的节点突现率指标,探测国际科学合作领域演进的研究前沿。2000年以前的一段时间,国际上科学合作领域的研究前沿问题主要包括:对科学合作的起源、基本概念界定等,科学合作网络的结构、测度与网络模型,国际科学合作的测度和影响因素,医药和卫生领域的科学合作问题等;另一方面,2000年以后,科学合作领域研究前沿主要包括科学合作网络、国际科学合作、社会网络方法与技术、文献计量指标在科学合作研究中的应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致力于推动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合作交流,在中国建立有15个二类中心。掌握UNESCO在科技研究领域的动态对于促进我国各机构与UNESCO在科学、技术、工程、文化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文章以Web of Science为数据源,以UNESCO在2010—2019年公开发表的4 936篇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法,从论文产出状况、学科领域研究主题、国际合作关系等角度开展UNESCO在科技研究领域的趋势分析。结果表明,UNESCO在近10年来发表的学术论文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高被引论文占1.64%。研究论文覆盖21个学科,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等,以及其交叉学科,体现了UNESCO的跨学科研究特征。重点研究学科包括生态/环境科学、化学、地球科学、社会科学、工程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物理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其中,防灾减灾、非洲、女性、青少年和遗产保护是其传统优势领域。10年来,UNESCO的主要合作研究国家分布在五大洲,但主要集中在欧洲且以荷兰最为突出。文章建议,今后中国的UNESCO二类中心应重视和加强与UNESCO总部在重点学科领域、传统优势领域、合作研究网络、新冠疫情防控、提升中国影响力等方面的深入合作,如在生态环境、防灾减灾、非洲、女性、青年、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我国首轮“双一流”建设中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国际科研合作发展态势,进一步促进高校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利用InCites数据库中国际合作论文数据,运用科学计量、文献计量等方法,从发文数量、合作国别、合作学科、资助机构/计划等4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着重对比2011—2015年与2016—2020年2个5年间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近10年,特别是2016—2020年期间,42所高校的国际科研合作呈现以下特点:合作规模显著扩大;合作国家集中度较高;主要合作学科领域相对固定;资助机构/计划有所优化。对此,提出高校后续深化国际科研合作的建议:优化国际科研合作网络布局;改进国际科研合作学科领域结构;丰富国际科研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多元资助机构/计划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基本科学指标(ESI)和科学引文索引扩展(SCIE)文献数据统计,分析了近10年主要国家和研究机构在地球科学领域的论文产出及其研究影响力、研究热点方向等,并重点分析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影响力。分析结果表明,在国际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美国的论文数量最多,英国和美国的论文影响力较高,日本各方面接近平均水平,俄罗斯有关地球科学研究的论文占其本国科研论文的比例高于其他国家,新兴经济体国家普遍重视地球科学研究,但论文的国际影响力总体还偏弱。中国的地球科学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相关研究成果及其影响力在新兴经济体国家中表现突出,但在国际合作和高影响力论文产出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5.
当今,制订和实施交叉科学的重大国际计划已经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些计划以其科学上的先进性和权威性吸引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参与,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经费支持和开展合作研究,从而引起相应科学领域的飞跃发展,例如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和国际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等。由科学发展水平和国力所决定,这些重大科学计划往往都是由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科学家提出,通过设在这些国家的国际项目处(IPO)组织实施,他们主宰着研究方向的确定和计划制定等重大问题。迄今为止,发展中国家参与这些重大计划的程度还相当低。不少情况下,由于观测…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二战接近尾声,战后科学国际合作问题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思考。1943—1946年受英国文化委员会(British Council)派遣来华的李约瑟通过领导中英科学合作馆的经验,认识到创建新型国际科学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同时重视科学、教育和文化的相互关系。为呼吁成立战后国际科学组织,李约瑟于1944年7月、12月和1945年4月连续撰写了三个备忘录。第一个备忘录收录在《科学前哨》(Science Outpost)中(1),明确建议"一个国际科学合作机构应当由联合国在战后建立起来",并对其职能进行了说明。第二个备忘录比较简短,分析了国际科技交流的不同方式,认为应当结合和平时期和战时两种科学组织形式的优势,建立新型的国际科学合作机构,并承担主要的功能(2)。完稿于重庆的第三个备忘录(3)最为全面深入。当时正值国际上酝酿建立联合国教育与文化组织的关键时期,李约瑟以中英科学合作馆(British Scientific Mission in China)馆长的身份与科学界一起呼吁,"科学"应以平等的身份加入该组织,并在名称中体现。这篇备忘录也在华盛顿和伦敦广为散发,为教科文组织的最终成型起到重要作用。在这个备忘录中,李约瑟的视线超越欧美等科学中心,认为在"光明区域"之外更为广袤的地区,需要国际科学伸出援助之手。而这是其它科学组织所做不到的。1945年11月6日,伦敦的联合国会议上终于采纳了"UNESCO"的名称。1946年3月,李约瑟赴巴黎就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Division of Natural Science)的副主任。以李约瑟、贝尔纳、霍尔丹、克劳瑟为代表的剑桥左派科学家,他们不只是钻研科学,而且积极关注科学在社会中的应用,是英国和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他们都重视科技史的研究,因为在他们看来,科学史不仅要解释科学,更要改造科学。李约瑟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卸任后,很快投入到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中。李约瑟在科学的国际合作与历史研究两方面的工作,实际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刘晓、王洋译。  相似文献   

17.
<正>科学正日益地成为全球化的事业,成为国家间相互联结的网络,国际科学合作不断深入。2011年,国际学术期刊已超过35%的的论文是国际合作,而之前15年总量仅为25%~([1])。国际科学合作不仅成为发达国家科学发展的主流,在发展中国家也日益显著。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越来越多地在国际化和网络化的开放环境中相互竞争、相互交流与合作。国际合作已成为各国科技政策与战略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院、德国研究技术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开展的生态学合作研究计划(Co-operative Ecological Research Project,简称 CERP)的第一期工作,经过三年协同合作,基本上实现了预定的各项目标,已于1990年底结束。CERP计划不只在中国,而且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它是一次为改善全球环境而开展的,具有初始性意义的大型国际合作的实践,也是国际人与生物圈计划迄今所开展的规模最大的一项多边合作计划。这一计划包括以下8个课题:海南岛霸王岭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研究;广东小良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研究;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长白山生物圈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建立与应用;巢瑚  相似文献   

19.
从时间、横、纵对比三个视角,分析中国在国际合作中主导地位的变化,侧面反映科技能力的变化。采用科学计量学方法,以2004—2013年的SCI论文为数据样本,从总体、与发达国家合作、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三个层次分析中国主导地位的变化,并与日本、印度的变化进行对比,最后对主导论文的引用情况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但深度和广度仍与其他国家有一定差距。中国主导地位和主导论文质量得到了提升。与日本相比,在国际科技合作率、合作国家数、与G4合作比例方面、主导论文平均被引次数,中国仍存在一定差距;与印度相比,中国在国际科技合作率方面较弱。  相似文献   

20.
基础学科国际科学合作的重要模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根据基础学科国际科学合作的重要特征以及国际科学合作的产出数据系统,着重考察了影响国际科学合作与交流发展水平和状况的诸种因素及其关系。通过对国际科学合作中所出现的复杂现象与关系的研究,以回答诸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的规模为何存在差异、世界各地区及国家是如何形成了国际科学合作的网络的、基础学科领域国际合作形成的模式以及各种科学的外部因素对国际科学合作产生的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