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文〕崔武子1见棠姜而美之,遂取2之。庄公通焉。崔子弑3之。晏子4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5,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相似文献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彰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  相似文献   

3.
墨池记     
临川 ① 之城东 ,有地隐然而高 ,以临于溪 ,曰新城。新城之上 ,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曰王羲之之墨池者 ,荀伯子 ②《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③ ,临池学书 ,池水尽黑 ,此为其故迹 ,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④ ,而尝极东方 ,出沧海 ,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岂其徜徉肆恣 ,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书晚乃善 ,则其所能 ,盖亦以精力自致 ⑤者 ,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岂其学不如彼邪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况欲深造道德 ⑥ 者邪 ?墨池之上 ,今为州学舍。教授 ⑦王君盛恐其不章⑧ 也 ,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 ⑨ 之。又告…  相似文献   

4.
[原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①《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②“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③王君盛恐其不章④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⑤,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⑥之如此,况仁人庄士⑦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相似文献   

5.
初语第六册《墨池记》是一篇短小的杂记体文章,凝练生动,简洁明快。全文共用了六个“邪”字问句,避免了一泻无余之弊,低徊吟诵,值得玩味。分别是:“岂信然邪?”“而又尝自休于此邪?”“岂其学不如彼邪?”“况欲深造道德者邪?”“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以勉其学者邪?”配套的教师用书把这六句称作设问句,且教材的阅读提示也把这六句说成是设问句。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值得商榷。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辞格叫设问。设问也就是明知故问。“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这就是王羲…  相似文献   

6.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辞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相似文献   

7.
第九期测试题 1.孩子离家出走肯定与家长有关吗? 2.优秀的学习成绩才是孩子自信的惟一来源吗? 3.策略、知识和智力三者是怎样的关系? 4.有了孩子的人再想学习新知识就晚了吗? 5.人的性格有无绝对的优劣之分?家长读刊知识测试题~~  相似文献   

8.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 ?”是欧阳修《伶官传序》(高中语文实验教材第二册 )中的句子。人教社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用书》)对这个句子的解说值得商榷。《用书》的“课文说明”里说它是两个设问句 ,“关于练习”中又认为“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是反问句 ,“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 ?”是一般问句 ,整个句子是选择关系的复句。显而易见 ,上面的解说前后矛盾 ,莫衷一是。我们认为 ,这个句子是一个用选择复句的形式表示的反问句。首先 ,从这个句子的构成看 ,两个问句是选择关系的复句。“得之…  相似文献   

9.
[原文] 崔武子①见棠姜而美之,遂取②之.庄公通焉.崔子弑③之. 晏子④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⑤,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⑥,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⑦也,舍⑧之得民.” (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删节)  相似文献   

10.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①,非今人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②,非今人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③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相似文献   

11.
意味,指散文的艺术意趣和情味是表现思想内容的手段,这是文学艺术性所要求的。宋代张戒说:“大抵句中若无意味,譬之山无烟云,春无草树岂复可观”。就是说散文没有意趣、情味,就像山没有烟云,春天没有草和树一样,就没有什么观赏价值了。一篇散文写得怎么样,首要的看是否有意味。有无意味,是关系到散文有无艺术性的标鉴。1996年11期《人民文学》发表贾平凹散文《书信十一篇》选择其三篇“我倒不信你能江郎才尽,瞧照片上腰又大了一圈,那里边装什么?文坛上有人是晨鸡暮犬,他们出于职责,当可闻鸡而起,听吠安睡,有人则是老鼠磨牙,咬你的箱子磨他的…  相似文献   

12.
墨池记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日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堕《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  相似文献   

13.
某日,一习武者因故将一孩童踢至重伤,后将其行言于网上,竟有人谓之"英雄"!可笑,说英雄,谁是英雄?孩童,知无邪,岂人性本恶?何以重伤之?况此无非意外耳,何以下重脚伤人?  相似文献   

14.
初语第六册《墨池记》是一篇短小的杂记体文章.凝练生动.简洁明快。全文共用了六个“邪”字问句.避免了一泻无余之弊.低徊吟诵,值得玩味。分别是:“岂信然邪?”“而又尝自休于此邪?”“岂其学不如彼邪?”“况欲深造道德者邪?”“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以勉其学者邪?”配套的教师用书把这六句称作设问句.且教材的阅读提示也把这六句说成是设问句。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题记  相似文献   

16.
对《文心雕龙》书名含义的理解,学者意见多有分歧,但迄今未见有完全精准确当之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错解"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之"岂"的意义和用法;二、错解其前后文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此文"岂"实表推测语气,"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意谓:"‘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应该是取‘驺奭之群言雕龙’的意思吧。"  相似文献   

17.
谪仙人     
太白归天一千二百四十二载,视此数,目不亦眩乎?未知魂魄还乎帝所,诸仙见太白褴褛状可会大惊失色,复将其发配人间?此固笑谈。太白倜傥人间六十余年,几层坟头簿土,岂有拘束逸兴之力?而天道无常,纵云霄间三步一楼五步一阁,又岂使太白由衷拜之?但闻天下酒家坛盏屡空而不见饮者,人间书斋夜起吟唱而屡失歌者。得道之士淡然:“由此或可寻太白魂魄去向也。”  相似文献   

18.
追问五:拔高道德要求,是人抑或是神?牵强意义关联,忸怩岂是美态?——要有烟火之味,要有生活气息。清新自然,努力回归本真。教师是站在关心孩子的位置上的人,在引路或指引方向的思想中包含了一种留心和鼓励意义的牵手。——马克斯.范梅南  相似文献   

19.
正"他乡遇故知"是谓"一喜",然而,"他乡"又岂"故知一喜"了得?游学天下、漂泊他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乃人生之课堂,心灵之炼狱。沱沱河之滴水,因其向往他乡,在千回百折中成就了大海的浩淼;蒲公英之种子,因其向往他乡,在清风冷雨中绽放了青春的辉煌;哥伦布之心志,因其向往他乡,在探殊究异中发现了世界新奇。他乡,  相似文献   

20.
《论积貯疏》(高中课本第三册)一文中有“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一句。课本对“骇而图之”的注释是:于是(皇上)惊慌起来,图谋(对付)他们。之,指上文“远方之能疑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