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于诸多原因造成贫困大学生产生自卑、孤僻、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他们不仅需要外界的经济帮助,更需要心理上的关怀。关注和有效帮助贫困大学生,采取积极的心理应对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现状、成因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邓志军 《教育探索》2004,(12):94-96
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状况不容忽视,其贫困心理引发的各种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高校人才的培养。经济拮据、心理素质水平不高、校园非主流文化影响、他人对贫困大学生的态度、就业市场的压力等均是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贫困的重要原因。帮助贫困大学生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体系;建立心理贫困防御机制;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进行干预;是高校帮助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脱贫的重要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3.
马旭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4):105-107
长期以来,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求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经济上的重负,往往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所以贫困大学生的“精神求助”更加不容忽视。较大的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和人际交往困难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诸多心理问题,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和行为指导等一系列的心理救助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的双重压力,为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开辟一奈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行动在社会各个层面得以开展,然而“帮助贫困大学生,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帮助他们心理“脱贫”,实现心理的成熟、精神的成人,才能为他们成长成才打下基础,成为人生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们通常习惯于把高校大学生贫困问题理解为经济困难,而忽视了贫困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心理贫困。文章从一般意义的贫困问题入手,给出了心理贫困的定义。就心理贫困的表现及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对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贫困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朋敏  齐艳萍 《文教资料》2013,(23):144-145
贫困大学生是我国改革收费制度以后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物质贫困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脱贫.本课题组在帮助辽宁科技大学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贫困的实践中,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将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与大学生心理脱贫相结合,旨在塑造贫困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探索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糜泽敏 《文教资料》2008,(8):216-218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大学生群体的数量也不断扩大,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注意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从心理和精神上帮助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和收费制度的全面实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之一。经济的贫困、化的失范和社会、学校、家庭环境都会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而,要坚持心理扶贫与物质帮助相结合的方针,建立起政府、高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资助体系,以帮助贫困大学生从物质上、精神上彻底摆脱贫困,促进他们的顺利成长。  相似文献   

9.
贫困女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她们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掌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根据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她们走出心理困境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瑞学 《教育探索》2005,(11):90-92
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我们在关注他们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应关注他们的“心理贫困”问题。导致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的成因,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和个体因素。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完善助学制度、进行经济帮助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11.
张仕英 《文教资料》2005,(32):15-16
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文章透视了贫困大学生心理现状,剖析了引起大学生心理贫困的深层原因,指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决不应仅仅限于单一的心理咨询,而应该形成一个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思想道德教育和经济帮助体系等在内的综合性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2.
王威 《职业技术》2010,(2):73-73
长期以来,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求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经济上的重负,往往导致他们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所以贫困大学生的"精神求助"更加不容忽视。较大的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和人际交往困难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诸多心理问题,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和行为指导等一系列的心理救助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的双重压力,为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13.
余秀华  徐菡 《教育探索》2008,(10):128-129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冲突表现为自强与自卑心理相交替、悲观与焦虑心理相并存、过度自尊与淡漠心理相交织。贫困大学生克服不良心态应做到:排除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冲突;改变不良认知,坚强意志品质;正确评价自我,提高心理素质。消除贫困大学生心理冲突应采取的对策是:帮助帮困大学生心理脱贫,走出精神困惑,努力把贫困大学生培养成创新型拔尖人才。  相似文献   

14.
贫困女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心理扶助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物质贫困导致心理贫困,由心理贫困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的循环怪圈需要清除。贫困女大学生心理扶贫十分必要和紧迫,高校可以从提高贫困女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建立心理预防网络、团体辅导、推进党、团、社团工作等方面关怀贫困女大学生。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也应帮困扶贫,有两层含义:一是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由于在经济上、心理上存在许多问题,故他们本身需要社会来帮助;二是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对贫困、贫穷的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实施“帮困扶贫”,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校园里的特殊群体,如何帮助他们在经济和心理上双双"脱贫"成为全社会的关注重点。基于心理弹性的视角,文章从健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完善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外界支持系统两个方面探讨了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策略,旨在为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积极支持。  相似文献   

17.
周英洁 《广西教育》2010,(27):59-60
大学生中的贫困生比例较高,经济上的贫困容易引发心理贫困。引发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因素包括个体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应帮助贫困大学生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为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日趋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形势与愈加不均衡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校贫困大学生基数不断增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生活本就拮据的贫困大学生需要承受繁重的家庭经济压力,学校课业压力与择业就业压力等,多重压力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现.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多样,成因较为复杂,所以,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繁杂的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同时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切实有效的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经济与心理上的困扰.  相似文献   

19.
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佳  夏丹  刘萍 《文教资料》2010,(1):178-179
本文以宿迁学院为例,通过对当代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完善贫困大学生扶助体系、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疏导、引导贫困大学生自我调节等几个措施,旨在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常完成学业。  相似文献   

20.
论新形势下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贫困大学生是我国高校改革后出现的特殊群体,做好新形势下贫困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帮助贫困大学生改变贫困地位,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贫困大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