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柳家英 《津图学刊》1999,(3):102-104
我们生活在散文的世界,而随笔是散文中最为自由的一种文体。我们读《容斋随笔》,读《蒙田随笔》,读郁达夫、林语堂随笔,也读张中行、来新夏随笔。随笔的妙处全在一个“随”字:其文思,即兴而生,不求自得;其行文,一泻千里,意随笔到;其文字,或叙或议,不拘一格。生活中有了随笔,那种“风吹林响,泉激石鸣”的境界,便不再仅为写随笔的作家和学者所独享了。  相似文献   

2.
所谓“新媒体散文”,是指刊发在各类新兴媒体上的都市小品、随笔杂谈和热点酷评。这些媒体包括人气旺盛的网络和风行各地的都市报、商报、周末报、晨报、晚报等强热媒介。近一两年来,借助上述媒体的超常速发展和成长壮大,新媒体散文无论在创作队伍、创作数量,还是在受众覆盖面和影响力上,都远远超过了传统散文,成为继学者散文、文化散文之后的当代中国散文的又一次新浪潮。湖北教育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新媒体散文》丛书,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套新媒体散文的集大成,既为它的发展推波助澜,也试图确立它在当代散文中的主流地位。丛书按地…  相似文献   

3.
李潇潇 《青年记者》2007,(19):36-36
著名学者曹鹏博士的新著《闲闲堂茶话》日前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此书由报纸专栏文章结集而成,是谈茶论茗的随笔与散文。  相似文献   

4.
谈随笔──为《中国当代作家随笔》丛书而作柯灵随笔是文学丛林的一枝,参差横斜,郁郁苍苍。寻根溯末,纵贯汉魏六朝,横涉东洋西海,曼衍变化,经历“五·四”这一场春风化雨,亭亭秀发,经冬不凋。随笔与散文、杂文为兄弟行,胸襟放达、神形命洒。饮食男女,生老病死,...  相似文献   

5.
辛韵 《大观周刊》2012,(45):59-59
当代的散文创作百花齐放,于坚是新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内涵丰富,在描写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流露出了作者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他的《人间随笔》正是用心灵书写的“日常生活的史诗”。本文立足于于坚的《人间随笔》这一部散文集,从三个方面入手,力图从深层次剖析《人间随笔》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4,(17):76-76
《文人饮食谭》 范用 三联书店 2004年4月定价:17元 饮食一到作家或学者的笔 下.就从单纯的“吃饱肚子,免 于饥饿”上升为文化雅趣。本书 精选了49位中国现当代作家和 学者谈论饮食文化的散文、随笔56题,既泛谈了中国饮食的文化与历史,又分述了全国各地菜系的特色与风格。  相似文献   

7.
新书发布     
《全国新书目》2010,(9):4-6
译文推出“毛边本”系列经典随笔本刊讯(记者尚莹莹)近日,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经典随笔,其中蒲隆先生翻译的《培根随笔》和高健先生选译的《美国散文精选》已经上市与读者见面。当读者将本版《培根随笔》和《美国散文精选》捧在手中,那裁切不齐的翻口,很可能会使人产生书籍存在质量问题的错觉。其实,这正是译文出版社与编辑精心策划制作的毛边本。  相似文献   

8.
千姿百态的随笔作品,已成为当今报纸(特别是文艺副刊、周末版、星期日刊)不可或缺的文体。它以自己特有的思想灵光和艺术情采,覆盖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群。用雨后春笋来形容它的清新与茁壮,我想是不为过分的。当前,我们不必回避随笔创作中的种种问题,但重要的是,应当给随笔以更多的理解和热情,使这块园地佳作迭出,以更加勃勃的生机出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首先,我们没有必要用一种绝对严格的、泾渭分明的、非此即彼的文体界定来规范它。有人提出:随笔和散文的区别是什么?随笔和杂文的区别是什么?而划不清这种区别,随笔是否会成为“非驴非马”的文体?“非驴非马”的文体究竟能持续多久?  相似文献   

9.
我喜欢写点杂文,但您要问我什么叫杂文,我拿出的答案连我自己也不满意。 我查了《现代汉语词典》,把杂文及其相关的文体均查了一遍。 杂文,该词典称,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 随笔,该词典称,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 小品文:散文的一种形式,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化。 查到这里,发现杂文、随笔、小品文都是散文的一种形式,这就不能不查一查散文了。  相似文献   

10.
在拙作《〈秦腔〉大合唱--真假贾平凹书衣随笔》一书的后记中笔者写道: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贾平凹以百余部小说、散文作品无可置疑地成为领军人物,其作品之数量首屈一指,其作品之质量及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其作品尤其是小说中的长篇小说的畅销也堪称一奇迹!就版本而言,贾平凹及其作品在当代中国出版史上也是独领风骚的,“贾平凹现象”引入瞩目,值得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散文三品     
好的散文究竟好在哪里?这是常让我苦苦思索的问题。现在写散文的人多,散文的样式更多,抒情散文、叙事文、传记、日记、游记、随笔、杂谈、杂文、笔记、小品、札记……林林总总,各有姿色风采。因为差  相似文献   

12.
吴道弘先生是资深编辑、出版界的老前辈、新中国培养的最早的出版人才,退休前是人民出版社的副总编辑。最近,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部《书旅集》,这本书收录了吴先生40多年出版生涯中写成的书评、杂记、跋语、笔谈、回忆录、散文、随笔等,而我有幸成为这部书的最早读者之一。2002年的金秋十月,我与一位长辈去北京出差。这位长辈是从事出版史研究的学者,因有一本新著将要付梓,想请吴道弘先生作序,就带我一同去拜访。我是出道不久的新  相似文献   

13.
随笔本是文学体裁,散文的一种,是作者随手记录的一种感悟或所思所想。按照科学类型来分,学术随笔可以分为自然科学技术随笔和社会科学随笔。一般而言,如果你是研究自然科学的,那么你写一篇让外行人也可以看得懂的谈科学的文字,那么我们一般就把这样的文字叫科普  相似文献   

14.
走进书肆,在林林总总的各类图书面前,各种“选本”的出版,总会引起读者的青睐。近些年不少出版社大量出版名家学者的文集、选集,而小说、散文、随笔、诗歌等选本,也是版本迭见,尤其文学作品的年度选本,为选家和出版社所钟爱,有的冠以“最佳选本”字样,用以炫示质量,吸引读者。随着这股“选本”出版的旋风,也能听到读者对某些“选本”编选质量的不满,或者是被选作品的作者对编辑出版单位不尊重作者权益的批评。  相似文献   

15.
杨明 《新闻前哨》2009,(2):66-67
作为散文的一类,随笔行文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极富“理趣”。在写作随笔时.作者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它表达了作者心情、感悟、观点、发现,可以说,时时、处处、事事都可以写成文章。新闻报道讲求是用事实说话,消息、通讯等自有章法,而行文不拘一格的随笔能够大量地出现在体育新闻报道中,这是因为体育报道独特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经济随笔(经济散文)目前呈流行趋势。应该说,好的经济随笔是文学形式与经济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是深入浅出的。但是不好的经济随笔,则往往是浅入浅出、浅入深出、乱入乱出,随笔变成了随意。这里以薛兆丰的经济随笔集《经济学的争议》为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点评其过于随意之处(局部),以求教于兆丰同志及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7.
一、散文这个概念散文这个概念,古往今来有过很大的变化。总的说,人们对于散文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散文,是相对于韵文而言的。凡不押韵的,均称为散文。有人说,散文是一种容量最大、内容最广阔、形式最自由活泼的无韵文,包括随笔、游记、新闻通讯、特写速写、日记序言、杂文政论、报告文学、小说等等。我国杰出的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  相似文献   

18.
兰姆的世界性文学声誉竟是建立在几本薄薄的小书《伊利亚随笔》正续集、《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与姐姐玛丽合作)上,多少让人有些吃惊。而更让人吃惊的,是在《伊利亚随笔》的六十多个单篇中,“包括了许多至今写得最好的英语散义,历代读者最喜爱的散文也绝大多数出于...  相似文献   

19.
几乎有目共睹的是,近几年在改革开放、商海滔滔的时潮中,文坛渐次归于沉静、清寂之态.唯有散文创作呈现活跃、走俏之象.这不仅表现于纯散文杂志的不断出世,尤引人注目的是报纸副刊、周末版上散文容量的增加.除了明标了“散文”的文章外,尚有更多没打旗号的文章是作为实际上的散文丰富着版面的.诸如“随笔”、“小品”、“专栏文章”、“人生感悟”等文章皆可列入散文一族.由此可见,散文是寻常生活、艺术创作中最普通、最常用的一种文学式样.当然,真正好的散文,即艺术的散文,是不易做的.至于能传诸后世、藏之名山、千古不朽的佳作,就更是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20.
拜读《周年丰随笔》,仿佛领略了一次"灵魂的壮游"。年丰先生著书立说,作文立言,只是他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从海绵中挤出的水",每有所思,立马挥笔成篇。小说、诗歌、散文、民间故事、曲艺、戏剧、随笔、时评、政论都有所及,大量散见于报刊,影响深远。"余事成家",对先生而声,早有公论。平生所撰之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