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歌德(1749-1832)是德国伟大的作家、诗人、思想家,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如果把世界文学史比作大厦的话,他是其中一根巨大的支柱。他一生著述甚丰,有《歌德全集》143卷传世,代表作有诗剧《浮士德》(写作过程延续60年)、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剧本《葛兹·冯·白里兴根》、自传《诗与真》等,还有《歌德谈话录》。  相似文献   

2.
啊,真了不起!歌德既是诗人,小说家,又是伟大的科学家和政治家。歌德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我对法律不感兴趣,我要学习自然科学和艺术。1765年,歌德按照父亲的意愿,先到莱比锡大学学法律。布里昂我太喜欢你了!1770年,他转入了斯特拉斯堡大学。《野地里的小玫瑰花》《五月的歌》。他为布里昂写了很多优美的诗。之后,歌德回到家乡的裁判所工作。他又追求过一个女孩子,对吗?对,正是这样。歌德,我也……夏洛蒂,我多么爱你呀!啊,但是,我已经订了婚……歌德把这段时间的烦恼都倾述在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里了。18世纪70年代,歌德成了…  相似文献   

3.
歌德作为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其青年时期正值德国文坛狂飙突进运动,对自由与天才的向往与崇拜,令歌德在此时期完成了很多作品。在诗歌方面,歌德受到赫尔德的影响,写出了不少具有民歌特色的自然诗。本文通过对《五月之歌》和《对月》两首诗的对比,就狂飙突进时期歌德自然诗的特点与异同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文自修》2006,(2):F0002-F0002
歌德(1749—1832),德国古典文学最主要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1749年,歌德生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1765年8月,到莱比锡学习法律。1770年4月前往斯特拉斯堡继续完成学业。1774年秋,《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1776年,歌德进入魏玛公国宫廷参政,开始了他近10年的官宦生涯。1794年,歌德与席勒相遇,开辟了“以歌德和席勒的友谊为特征”的德国古典文学全盛时期。在席勒的促进下,歌德开始创作《浮士德》,在完成《浮士德》的第二部后。于1832年3月22日与世长辞。 作为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呼唤自由。歌颂反抗。《少年维特之烦恼》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激烈反抗以及对个性解放,发展“天才”的强烈要求,喊出了当时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内心呼声。歌德花了58年时间完成的诗剧《浮士德》则是其一生丰富思想的总结与艺术探索的结晶,是堪与荷马史诗媲美的伟大诗篇。[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导读】歌德(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也是世界性的伟大作家。歌德一生勤勉写作,除了诗歌、戏剧和小说,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代表作有著名诗剧《浮士德》,文艺言论《歌德谈话录》,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自传性作品《诗与真》等。  相似文献   

6.
1827年4月18日,歌德的儿子奥古斯特刚刚读完《浮士德》下卷《海伦》后,对父亲说,他喜欢用古典精神写出的那部分,而对浪漫色彩较浓的部分读起来不大起劲.歌德对儿子和爱克曼说:“诗的第二部分虽然也运用  相似文献   

7.
由艾克曼辑录的《歌德谈话录》被挑剔的尼采誉为用德文写作的最重要的散文。它记录了歌德晚年有关文艺、美学、哲学、政治、宗教、自然科学以及一般文化的言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有关歌德创作、思想、活动的百科全书。歌德和艾克曼的谈话闪耀着智慧与学理之光,能给予我们以精神的启迪、解放、洗礼和提升。在《歌德谈话录》中有许许多多的闪光点,其中最耀眼夺目的闪光点便是歌德的世界眼光。歌德在1825年1月18日的谈话中说:“世界始终是同一个世界,一些情况反复出现,这个民族和那个民族一样过生活,谈恋爱,动情感,那么,某个诗人做诗为什么不能和另一个诗人一样呢?生活的情景可以相同,为什么诗的情景就不可以相同呢?”基于这一认识,歌德把人类的文学看作由多样的民族文学构成  相似文献   

8.
在魏玛的岁月丰富了歌德的人生阅历,使他的思想产生重大变革。1786年的意大利之旅更是促成了歌德从一个狂飙突进者到一个古典主义者的深刻转变。歌德一生都在探索人性,并在作品中展现其探索成果,以期使读者受到熏陶。在《神性》这首诗中,歌德阐明神性是人性完美的典范。人与自然不同,把神性当做人性典范,并不孜追求,以实现与其日趋接近。  相似文献   

9.
晚年歌德自传性作品《诗与真》的创作动机,是通过回忆审视自己的成长经历,尝试填补早年创作文学作品之间留下的空白。其中,第一部的第二卷讲述的是歌德六七岁的经历。战争和自然灾害产生的一系列后果使年幼的歌德感到无助,他通过做手工和给同龄人讲故事而获得了一种成就感。《新帕里斯》是他此时反复讲述的一则童话。从其意象、主题、情节解析可以看出,这是一则仪式性非常强的童话故事,其中的"梦""更衣""门"和"说故事"隐藏有在当时语境下和作者个人生平背景下的仪式性内涵和人生价值。说故事具有个体认同的功能。讲述故事的能力——文学创作成就了歌德。《诗与真》的创作也是一次故事的讲述,不妨看作是歌德本人在经历一个仪式——回顾以往通过讲述以捋清、反思并再次"认清自己"。诚然,歌德每一部作品的创作都可看作是"认清自己"的仪式。《新帕里斯》——这一童话故事的讲述,也是在现实中不知所措的年幼的歌德意欲认知自己、确认自我从而认识世界、认识现实的心路历程,童话不只是一个男孩的奇遇,也是一种心理陈述和诉求。  相似文献   

10.
一、一九六一年春,我曾在旧书摊上购得一本建国前出版的三十二开本文学杂誌,黄色毛边纸,铅印,有诗歌、散文、评论等。其中有郭沫若译德国歌德的《迷娘》一诗,当时我将诗抄下,(全诗见后)但并不知道它是郭沫若未曾收集到的自己的译诗。  相似文献   

11.
<正>《歌德谈话录》辑录:[德]爱克曼译者:朱光潜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歌德的人格魅力。可以先从歌德与席勒的交往谈起。歌德比席勒年长10岁,而且两人的性格并不相同,席勒重理念、性情偏激、容易冲动,歌德则重感性、性情宽和、行为沉稳。但由于在文学上的志向一致,两人走到了一起。两人在订交的10年里一共通信2000多封。歌德说:"他给我的一些信是我所保存的最  相似文献   

12.
一、走近大师《歌德谈话录》是歌德的文艺学徒兼私人秘书爱克曼出于“固有的一种自然冲动”而记录下来的。爱克曼(1792—1854)出生于德国纽伦堡和汉堡之间的荒原上一个贫农家庭。1821年进格廷根大学学法律。离开大学后,他写了《论诗·特别以歌德为证》的诗论向歌德请教,并于1823年夏到魏玛拜访歌德。1823年到1832年这9年间,他经常到歌德家请教。每逢听到值得注意的歌德谈话就记录下来,后来编辑成书。于1836年在莱比锡出版了两部,大受欢迎,后又补编了第三部。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W.Goethe1749—1832)太庞杂太深奥了。他有着天神一般威…  相似文献   

13.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是德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思想家,也是德国古典美学中一位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美学思想家.他的美学思想在德国美学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莱辛、赫尔德、文克尔曼等人的美学观点并有所发展.他的美学观点又影响了后来的席勒和黑格尔.歌德和席勒共同探讨而提出的诗的“古典的和浪漫的”表现方法,是席勒重要美学著作《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的源头,也是后来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创作方法的滥觞.当代德国的结构心理学家施普兰格尔(1882——1963)在《价值的等级》一文中,说:“荷马、但丁、歌德不仅从审美角度鼓励了人们,还通过这种象征从伦理上启迪了他们.”  相似文献   

14.
在琳琅满目的文学艺术宝库中,郭沫若的《女神之再生》和歌德的《浮士德》是两颗璀璨耀眼的明珠。一般都认为它们属于诗剧。但也有说是剧诗的。如《文学概论》认为,剧诗“是一种采用戏剧对话的形式而创作的诗歌,它兼有抒情诗和叙事诗的某些特点,是戏剧文学与诗歌体裁的结合。如歌德的《浮士德》、郭沫若的《女神之再生》。”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应严格区分剧诗和诗剧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15.
“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长青”是德国伟大诗人、剧作家和思想家歌德(1749-1832)的名言。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花费六十多年写成的诗剧《浮士德》是他的代表作。歌德把他对西方启蒙运动以来事变的总结和自己长期的经验和体会,都艺术地概括在这部巨著里了。上面的那句格言,就出自这部作品。在一间哥特式的狭隘居室里,读了差不多五十年书的浮士德哀叹道:“唉!我到而今已把哲学、医学和法律,可惜还有神学都彻底地发奋攻读。到头来还是个可怜的愚人!不见得比从前聪明进步;夸称什么硕士,更叫什么博士,差不多已经有…  相似文献   

16.
给傻瓜让路     
有一次,德国著名的诗人歌德在一条小路上散步。这条小路很窄,一次只能走一个人。歌德走到一半,抬头一看,发现对面有个人正向他走来。这个人走到歌德面前时,很不客气地说道:"我是从来不给傻瓜让路的!"原来,这个人是个批评家,他很不喜欢歌德的诗,于是趁机羞辱歌德。歌德听了,一点儿也不生  相似文献   

17.
歌德是举世闻名的德国诗人,是德国古典文学和民族文学的主要代表之一。本文阐述歌德钻研东方文学中的阿拉伯文学、印度文学、中国文学和波斯文学,编写12卷本的诗集《西方诗人的东方诗作》,尤其是他循着波斯诗人哈菲兹的足迹,创作哈菲兹式哲理诗,详细叙述他的人生观、宗教观和宇宙观的事实。  相似文献   

18.
崇尚自然,崇拜天才,推崇民族意识,渴求冲破精神和物质束缚,疾呼反抗,要求自由,这些精神充溢在狂飚突进作家的作品中,而歌德在此期间创作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狂飚突进运动精神体现得最为充分、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部代表性作品,与歌德的大多数作品一样,这部《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他本人爱情生活的一次折光。歌德回到法兰克福不久,就得知自己的朋友耶鲁撒冷在魏茨拉因恋友人之妻无望而借凯特涅的手枪自杀的消息。相同的感情,相同的遭遇,在歌德的内心激起了创作的冲动,他手不释笔,四周之内就完成了这部书信体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  相似文献   

19.
一切的峰顶     
1831年8月底,歌德刚写完诗剧《浮士德》,他的82岁生日也要到了。这一天,他突然想到了什么,于是乘着马车前往伊尔美瑙的吉息尔汗群山,去看望很久以前曾居住过的一栋山顶木屋。到后,他不等人们的搀扶,就自己爬上楼梯,直奔窗边的墙角。那里的木壁上,居然还保留着他用铅笔写下的一首诗。他认出了写作日期——1783年9月3日夜,还有自己年轻时的署名。这就是那首著名的《流浪者之夜歌》:一切的峰顶  相似文献   

20.
熊云发 《江西教育》2010,(10):46-47
歌德诗中曾这样写道:“我曾领略一种高尚情怀.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如今.当我参加完《江西教育》全省第三届通讯员、作者培训班后.发现自己也“久久不能忘怀”,深感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