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袁行霈先生说:"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开始,进而至于意象,再进而达到意境,复进而臻于风格……"赏析语言是诗歌鉴赏最基础的一步,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也许是最重要的一步。因为中国诗歌语言讲究含蓄意蕴、言简意丰,所以,这就需要考生推敲字词,品读诗语,披文入情。一、推敲"炼字"之传神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第一本诗歌总集《诗经》到汉乐府叙事诗再到唐代格律诗.中国诗歌一步步走向成熟和辉煌。更有许多生趣盎然的幽默诗,它们为中国古典诗歌增添了色彩。数字诗便是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3.
苏煦雯 《语文学习》2022,(12):72-76
<正>集学者、教师、诗人于一身的叶嘉莹先生,以毕生之力传承中华诗词之美,成就若朗月当空,清辉万里。《叶嘉莹说诗讲稿》是中华书局“迦陵说诗”系列丛书中的一册,收录了叶嘉莹先生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在各地所作有关诗歌讲座讲稿。讲稿分为九个章节,中心线索突出,各部分阐释皆始终不离形象与情意之关系、兴发与感动之妙趣。叶嘉莹先生曾言: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在于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心灵。借助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叶先生古典诗歌研究的精华,对深刻把握文学作品的价值、促进青少年精神成长也有助益。  相似文献   

4.
诗酒醉年华     
一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巅峰,但通往巅峰的其他高山往往容易被人忽略,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组高山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史上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始于东汉建安年代,迄于隋统一,历时约四百年。在这之前,能真正被称为"诗人"的,大概只有屈原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诗人涌现,而且多呈"集团"式,如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竟陵八友"等,他们在诗歌的荒野里开疆拓土,引领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人们表情达意的需要,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诗歌,而中国则更是诗歌的殿堂。吕家乡从字的思维角度出发,认为认识汉诗是汉语的艺术,同时,不应忽视汉诗又是"汉字的艺术"。[1]汉字的特有属性对于中国诗歌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来探讨汉字的属性对中国诗国形成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和极高的审美价值,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殿堂的瑰宝。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在诗歌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断裂带,使中国诗歌的发展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即以"五四"运动为分水岭,中国诗歌可分为古体格律诗词和现代白话自由体诗。在这断裂带之中,却有这样形式迥异的诗依傍着这个分水岭独树一帜的保持下来延续至今,成为诗歌花园中的奇葩。这朵奇葩就是形体诗。  相似文献   

7.
1969年11月至1971年1月,著名红学家俞平伯被下放到河南信阳"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期间,困顿辛劳中的俞老先生写下了38首古体诗。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见证文学",这些诗歌是特定时空诗人心灵世界的诗意呈现,充分彰显了他"自爱、平和、前进、闲适"的生命哲学,也是"文革"时期豫南农村社会生活和民俗风情的审美观照,于患难中更见人性的真醇与美好,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8.
苏雯 《教学随笔》2013,(6):93-95
胡先骕先生所著的《忏庵诗》集不仅充分汲取了我国古代诗歌韵律的精髓,而且在此基础上又充分表现出诗歌的美感和情韵。他虽然是中国近现代享有国际声誉的植物学家,在植物学界成绩斐然,著有论著十余部,尤其是发现了有"活化石"之称的水杉,但他在教育界和文学界也同时造诣颇深。作为诗人,他是中国传统诗词的捍卫者,这部《忏庵诗》就是他的代表作。该诗集所著诗歌以律诗为主,其诗歌的修辞手法,主要从诗歌中押韵的运用、词语的选择、结构的安排等方面来分析,向读者展现诗歌中语言的声音美、意义美、均衡美及联系美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先生是一位有高深诗歌修养的革命家。他认为中国传统诗词的精粹之美和格律之美是别国难以相比的。他的诗论和诗词联语作品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宝贵财富,对繁荣传统诗词的创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钱钟书先生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他针对有人认为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这一观点,从文学研究的角度阐述了中国诗的特点,指出中国诗和西洋诗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1.
许浒 《学语文》2012,(2):71-72
著名诗人艾略特说过,诗歌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与智慧。但是由于现代诗歌朦胧、较难理解等特点,中学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在当下始终不能算是成功,王家新先生认为,"大部分中学老师在诗歌教学上下的功夫仍不够,  相似文献   

12.
在诗歌理论上,陈子昂主张"风骨"及"兴寄";皎然认为诗歌要"真于情性,善于作用"。但通过对比两首岘山诗,不难发现二者在诗歌创作上,是有相近的本质要求的。  相似文献   

13.
微型诗是白话诗中小诗的一个分支,是中国诗歌新时期对古典诗歌"尚短"传统的承继.考察微型诗发展的整个过程,可以发现微型诗的产生从接受外国影响,到回归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营养,进而形成本土化风格,最终达到平民化的发展高潮.  相似文献   

14.
诗与禅本属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现象与意识形态,诗属文学,禅归宗教,归趣不同,但二者却有着不解之缘.禅对中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唐宋诗歌的影响不容忽视.经禅风熏染,唐宋诗歌美学出现了新的境界,意境论和感兴论得到发展.濡禅的唐宋诗人形成的特定的审美心态蕴含着禅学思想的精粹,流露、浸透于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使得唐宋诗歌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更开启了新的审美规范和审美境界.唐宋诗歌也因之具有了浓郁的"禅"的审美倾向,形成特有的风格韵味.  相似文献   

15.
诗,是对"此在"的敞开。而所谓"下半身写作",是对传统诗歌诗性的误读,是在一种非诗的情绪下对诗歌本身的报复和泄愤。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诗人如何发扬汉语和诗歌本体的自觉意识,诗歌如何立足于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中呈现人类存在的整体性命运和思考,应该是我们更需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诗可以怨"及其相关论断一直是中国传统诗论的重要命题,它在当代的彰显得益于钱钟书先生的一次演讲,随后重申者和推崇者辈出.然而通过对这个命题的诘问,我们发现:这一命题虽然占有历史的合理性,在逻辑和学理上却是存在一定的漏洞."诗可以怨"一方面并不能恰当地适用于诗歌以外的其他文学体裁领域,另一方面,单纯在诗论领域它也存在一定的偏颇.其结果是,这一看似无误的理论命题却极有可能成为文学充分发展的犄角,限制了文学的另一种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三千年来,穿越《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一座座文化高峰,灵秀的中国人积淀下优秀的诗歌传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诗坛也发生了质的变革,出现了以白话为载体,以弘扬“德先生”、“赛先生”为旗帜的新兴诗歌运动。它吹响了那狂飙突进的崭新时代的号角,唤醒了那潜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自由的性灵,开创了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也使中国诗学、诗歌美学步人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人类语言的结晶,中国诗歌的发展伴随着中国人类文明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史,从有史料记载的先秦逐渐发展到汉唐的鼎盛,中国的诗歌(古诗)真达到了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高境界。之后一路走来,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中,诗歌的创作个体和受体都逐渐的大众化,诗的语言形式也更加的自由化、口语化,并最终产生了备受争议的“口语诗歌”。  相似文献   

19.
张俊 《文教资料》2007,(33):8-9
中国古人认为诗歌之于人生的意义是重大的,甚至形成了"以诗为性命"的诗学观。我们认为诗人"以诗为性命"的内驱力是一种快感心理,它由三个层面构成:一,诗歌创作本身的娱悦快感。二,创建诗歌体派的快感。三,超越原生恐惧的快感。  相似文献   

20.
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闻一多先生甚至认为,与其称为唐诗,毋宁说成诗唐。在他看来,那个时代是诗的时代。从唐诗作者之多,作品数量之大、题材之广和艺术手段之高等几个方面均可说明唐诗雄视千古,播美百代。而就书法来看,史至魏晋,崇尚自然,玄风大炽,书法之审美由自发走向自觉,魏晋书学成为中国书法史第一座高峰。到了唐代,楷书可谓集其大成,由魏晋之“尚韵”转而“尚法”,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名家皆开派大师,其成就之高至今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