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玛丽·雪莱(1797-1851)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又名《科学怪人》)的作者。小说于1818年发表时,她只有21岁。玛丽·雪莱最初并没有打算写一部科幻小说,因为那时还没有这种小说类型。她只是想写一部恐怖故事,然而这个故事的主角不再是从前的吸血鬼之类的魔怪,而是一个由科学家制造出来的怪物。她的这一改动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小说类型,并使她获得了“科幻小说之母”的美誉。  相似文献   

2.
杨阳 《学语文》2010,(6):35-36
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在她的著名代表作品《弗兰肯斯坦》(1818)中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作品中的科学怪物在经历了各种不幸并且在刘人类的知识有所掌握且达到心智成熟的时候提出的,即“我是谁?我是什么?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实际上是一个存在主义哲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失乐园》曾引起许多读者的关注,但一般都仅仅把它看作是叙述一个“婚外情”的故事。笔者认为《失乐园》还可以看作是一个象征符号,它揭示了现代人性的残缺,是对现代社会和人性的批判,同时又是对完满人性的祈祷和召唤。  相似文献   

4.
玛丽·雪莱的短篇小说《永生者》,延续了其经典之作《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化叙事。在《永生者》中,通过男主人公温兹自身的叙述,玛丽·雪莱对小说中的男性人物进行了类似于《弗兰肯斯坦》中的科学怪物的怪物化叙事,将他们怪物化为《永生者》里的怪物。同时,在女性人物的叙事建构,玛丽·雪莱也通过对西方父权社会文化的刻板印象叙事呈现,对其中女性人物进行了怪物化叙事。  相似文献   

5.
从叙述学的角度出发,撒旦的“人物视角”可以用来分析和考察《失乐园》中上帝的形象。对上帝的“能”,撒旦经历了一个从藐视到抵触到最终承认的过程;而对于上帝的“善”,撒旦对圣父的善痛快承认,但他拒绝承认和接受圣子之善。撒旦所感知的上帝形象与史诗中旁观叙述者所感知的上帝形象大为不同,这种不同正是《失乐园》中叙述艺术精妙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被视为英国诗歌史上的最宏伟的史诗性作品。新古典主义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对这部作品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从而开创了《失乐园》的评论历程。德莱顿,着眼于《失乐园》与古希腊罗马史诗相比较,认为弥尔顿兼有荷马和维吉尔两人的优点;艾迪生就《失乐园》中的人物刻画、史诗的主题性质、诗人丰富的想象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他也指出了史诗中的不足;新古典主义批评的集大成者约翰逊全面肯定了史诗的道德意义及崇高的风格,但他认为弥尔顿的词汇乖癖、笨拙。这个时期的《失乐园》评论都是以新古典主义理论为根据的。  相似文献   

7.
《失乐园》的主题是人的堕落和神的拯救,作为清教徒的诗人,弥尔顿试图从人类的角度写这部史诗。《失乐园》以圣经题材作为基本构架,描写了人类最初衍变的史诗,并浓缩了整部《圣经》史,所表达的各种观念都以圣经为模板,在具体细节安排上多引用圣经内容。充分说明了《失乐园》是一部完整的圣经史诗。  相似文献   

8.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中,女主人公简爱寻求安慰和解脱的主要途径是借助富于宗教意味的想象,她与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历经了从“失乐园”到“复乐园”的演变,与圣经的原型意象遥相呼应。小说《简爱》既有鲜明的基督教意味,又有深厚的反基督教色形,蕴含着十分浓郁的圣经情结。同时《简爱》又体现出自觉的女性意识,印证了“女性和神和耶稣基督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女性的弱者处境使她们渴望将自己的有限生命与一种超自然神力联系起来,从而获得女性自身的自爱自立。  相似文献   

9.
《弗兰肯斯坦》是玛丽·雪莱的代表作,小说中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制造了一个人形怪物,怪物在学习人类语言文化的过程中被语言同化,它希望得到人的身份,改变自己的“怪物”身份。但怪物的努力并不能改变它被指定的身份和命运。怪物最终接受了自己的身份成为与人类为敌的“怪物”。怪物的身体和它的罪行都是人类的创造物。  相似文献   

10.
汪媛 《池州师专学报》2005,19(6):57-58,62
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塑造了三类形象:即以上帝耶和华为代表的神,以亚当夏娃为代表的人。以撒旦为代表的魔鬼。本文将着重阐述这三类形象构成的三组形象关系以及三者的“欲望”。  相似文献   

11.
中外古今文野雅俗都有“共同语言”。这,特别体现在神话和神话思维中。或以为这就是后设性、普遍性的“元语言”。这种元语言及其语法.神话思维及其原型意象和模式.具有某种解析或推绎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充当破译上古文化的“密码本”。叶舒宪等的《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系列便凭借这种文化人类学的密码本,就“永恒回归与《老子》”、“失乐园与《山海经》”、“幻想游历与《楚辞》”、“圣俗消长与《诗经》”、“引譬连类与《说文解字》”、“中心象征与《中庸》”的潜在对位关系做了独特的考察.并对这些号称神秘的典籍进行了独创性和现代性的诠释。  相似文献   

12.
大院线3     
《我,弗兰肯斯坦》 说起“人造人”,不得不提的一定是弗兰肯斯坦这个名字。 由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小说《弗兰肯斯坦》。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这部备受人们瞩目的文学作品后来被多次搬上戏剧舞台和电影银幕,令世人记住了弗兰肯斯坦教授和他亲手创造的“怪物”这两个经典形象,甚至还为英语添加了一个新的单词——Frankenstein,意为“脱离控制的创造物”。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作为中国一部完整的神话小说,有着无限阐释的可能。本文即从神话原型的角度,分析《西游记》中“乐园”这一神话原型意象,并重点以《圣经》中的“乐园”模式为基础进一步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分析孙悟空的“得乐园”、“失乐园”、“复乐园”这一神话模式。以发现一些新东西来加深对这一部著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失乐园》深深植根于《圣经》的《创世记》。一方面,受传统和等级思想所限,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塑造的夏娃有着魔鬼般的形象;另一方面,夏娃能与亚当平等交流沟通,向上帝忏悔并勇于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对照记》对照的是形象(照片)与个人身世的真实,因此她用文字来解释心得。《对照记》本身有很强的“后设性”,对《对照记》的解读,则是“后设”的“后设”。从《对照记》中所列的相当可观的张爱玲祖父祖母一代人的照片中,可以解读出她的怀古幽思,她所怀念的就是她祖父母这一代的人物和生活方式,这自觉或不自觉地展露了她的历史怀旧意识。《对照记》中没有张爱玲与父亲或母亲的合影,也没有她父母亲的合影,这些照片的缺失使《对照记》创设了一股幼时的失落感或被遗弃的情境,呈现出“褪了色”的苍凉。张爱玲自己的照片在全书中有30多幅,她的姿态在“镜花水月”式的美学意境中制造了一种神秘感。张爱玲“传奇”不仅是她的文字,也是她的形象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失乐园》是弥尔顿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之一,作为一篇神话史诗中的典型代表,所塑造的亚当、夏娃、撒旦、上帝、天使等形象都较为丰满,尤其是撒旦形象,体现出了作品推崇及追求的精神,具有代表意义,本文即针对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形象及长诗主题进行分析,以便了解《失乐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后世对汉人所说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问“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的具体所指。意见不一。此文在前人论证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考证和落实。认为是汉代《左传》研究者通数《春秋》《左传》二书的结果。同时是对姚曼波女士《再论孔子作《左传》蓝本》(载《聊城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的答复。姚文说“惟独《左传》恰合‘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之数”。是孔子作《左传》的“铁证”。此文指出,姚文对“弑君”、“亡国”的论证没有界定。并且背离《左传》的相关论述。一再随意取舍。拼凑数据。论证又异常草率。姚女士是古今提出孔子作《左传》的第一人。她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低估了两千年来的学人,高估了自己。姚文的论证存在严重偏差。强烈的主观愿望。使她不顾事实。一再提供不实之证。她所谓孔子作传是“先秦以来全部典籍……证明的铁的事实”,足以引发人们思考。这等于说,两千年来的学人对于“全部典籍”中无所不在、唾手可得的“铁的事实”。竟然个个熟视无睹,只有她一人“敏锐地”出来揭“秘”,这绝对背于情理。事实是,她至今没有提出任何可信的证据。她的“考证”不合于学术规范,她的选题不具有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弥漫着《圣经》气息的《简·爱》在文本及作者的宗教意识方面饱受争议。以叙事结构角度解读《简·爱》,指出简与罗切斯特的爱情经历了“失乐园”到“复乐园”的演变,是对《圣经》结构的完整模仿;但是伊甸园场景、简的出走和回归却又颠覆了《圣经》的原型意象,折射出文本和小说作者矛盾的宗教观。矛盾的原因在于文本中蕴涵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及个体本位主义价值观,这种女性意识与“神学”密切相连,进而造成了文本复杂的圣经情结。《简·爱》是“女性主义神学”的艺术化展现。  相似文献   

19.
“失乐园”故事首见于圣经。在《圣经·创世篇》中讲道:上帝创造了人类万物,并把最初造出的人类叫亚当和夏娃,安排他们在伊甸园中过着快乐无优的生活。后来亚当和夏娃禁不住蛇的劝诱偷吃了分别善恶的树的果子而被上帝永远地逐出了伊甸园。这则故事随着不老的圣经文学多少个世纪以来一直存活在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中。十七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弥尔顿根据这则故事,吸收希伯来、希腊、罗马传说和意大利荷兰文学中的许多情节,创作出在英国文学中上占据重要地位的长诗《失乐园》。旨在说明人类不幸的根源在于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起外界的影…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他者”理论从三个方面对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形象进行阐释,通过将怪物形象与父权社会中的女性结合起来分析,揭露怪物在人类社会中的他者身份是父权社会中女性被边缘化处境的隐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