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滇越铁路投入营运后,昆明商埠相继开通,中外贸易逐渐频繁,英美机制香烟大量涌入云南,以全新的吸味、精美的制作包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云南人的眼球,较短时间内,迅速占据了云南市场。据蒙自海关统计,1911年云南进口的英美烟草制品价值4万多两白银,商品利益大多被洋商获取。为改变这一现状,振兴云南民族卷烟工业,云南不少有识之士纷纷筹划创办卷烟公司。1922年,庾恩锡在昆明创办的云南第一家机制卷烟厂——华商亚细亚烟草公司,开启了云南近代卷烟工业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2.
中国第一支香烟于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出现在上海,这是美国人菲利克携带来华零售的,品牌有品海、老车两种。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中外合资的北洋烟草公司在天津开业。随后美国烟草大王杜克家族的英美烟草公司也开始在中国销售卷烟。到了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华侨简照南在香港创办南洋烟草公司,中国人第一支击败洋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我国香烟广告的题材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第一支香烟于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出现在上海,由美国人菲利克携带来华零售,品牌有"品海"、"老车"两种①.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中外合资的"北洋烟草公司"在天津开业.随后美国烟草大王杜克家族的"英美烟草公司"也开始在中国销售卷烟.到了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华侨简照南在香港创办"南洋烟草公司",第一支击败洋烟的中国香烟制造出来.  相似文献   

4.
鲁微微  刘兰 《出版广角》2018,(14):92-93
英美现代艺术理论是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的重镇,了解、研究英美艺术理论家的代表人物及其典型学说是艺术研究乃至人文研究之必需.沈语冰新著《图像与意义——英美现代艺术史论》不啻为中国读者绘制出一幅漫游英美现代艺术史的"航海图",该书对罗杰·弗莱、施坦伯格等六位英美学者的研究和定位,不仅对中国艺术家具有学术意义,也对学术著述如何融入个性色彩有积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加速了中国出版业走向世界.但从宏观上看,版权输出."走出去"项目,特别是进入欧美图书市场的项目,与引进英美版权相比,差距仍然非常之大.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6.
《云南档案》2006,(2):26-27
云南气候温和,雨量充足,非常适合烤烟生长,因而长久以来,云南烟草声名远扬。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卷烟凭借其优质的原料和精良的加工,享誉海内外。成立于1982年4月的中国烟草总公司云南分公司现下辖16个地州市公司、99个县公司和10个卷烟厂。公司成立后,企业高层领导一直非常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目前,公司档案室保存了各种门类的档案资料共7万余卷,其中有许多珍贵的名人字画档案,包括云南的著名书画家袁晓岑、王晋元、杨修品、李群杰等大家的书画作品。本期我们精选了其珍藏的部份名家书画作品与读者共赏。  相似文献   

7.
<正>1950年11月2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悄然渡过鸭绿江,准备在几天后发动第一次战役,中南海弥漫着紧张的气氛。于繁忙的军务、政务中,等待前方战报的毛泽东,却抽空批阅了食品工业部部长杨立三送来的一份关于国内卷烟业发展状态的报告。报告上,毛泽东亲笔批示:所有党政人员一律不要用外国及外商的纸烟,亦最好不吸私营纸烟。批示寥寥数语,却成为新中国卷烟业格局发生巨变的前奏。毛泽东深知卷烟业对新中国财政税收和经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寇静 《出版广角》2016,(4):30-32
随着近年来我国图书市场的不断繁荣,英美文学作品译介也逐渐地受到人们的关注。英美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作为古典名著的代名词,而在现代出版行业中,英美文学更多地意味着一种对西方文化的全新挖掘,一种从深层次角度对西方文化的探索。通过当代出版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挖掘和推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英美文学的出版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读者也从中获得了极大的益处。本文基于英美文学作品译介的小众化和多元化现象进行探讨,分析其中的译介特点,试图探索英美文学作品译介的小众化和多元化的未来出版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这几年台湾流行引进英美的畅销小说,除了预付版税一本比一本还高之外,书的厚度也是一本比一本厚.三四百页算是入门款,五六百页是标准型,有些甚至厚达七八百页,得分拆成上下册.台湾版的用纸又不如英美小说来得轻盈,书捧在手上读,不多久便会手酸. 后来读香港作家陶杰的文章才知道,英美的畅销小说之所以会这么厚,是经过专业出版人"理性计算"评估后得出的结果,答案是"六小时理论".也就是说,一本书得让一位典型的专业中产白领阶层读者,在六小时内读完. 六小时理论,成了英美畅销小说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或许你会问,为什么是六小时?  相似文献   

10.
牛欢 《新闻与写作》2021,(1):115-115
英美文学根植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土壤。上世纪初,英美文学作品开始被译成中文进入中国。但受中西方文化差异影响,传播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阻碍。百年逝去。今天,全球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发达的传播媒介的赋力下,英美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具备了更大的可能。《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阐述了英美文学的特征,探讨了媒介学下英美文学在中国的传播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