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盲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建立在盲生自主活动及经历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真正发挥盲生的主体作用。然而,要想真正促使盲生自觉学习,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习的实效性,教师有必要转换一下角色,把课堂还给盲生,把快乐还给盲生,这会让盲生真正体验到,原来语文学习是充满情趣的、是有滋有味的。  相似文献   

2.
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盲生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感兴趣,而乐于去学数学呢?笔者根据多年盲校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在盲生生活化教学这一理念上进行了如下探究: 一、导入新课生活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任何东西,兴趣是前提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学起来就会很开心,也很乐意去学习,这样就会提高学习效率.而在进行生活化新课导人时,教师就得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让学生消除课前紧张情绪,克服恐惧的学习心理,为下面的课堂教学提前做好准备.那么,在小学盲生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快乐并且快速地进入到生活化数学教学中来呢?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向盲生提问一些他们感兴趣而且又是身边的数学话题,来对10以内的数进行认识.如家里有几口人?今年几岁啦?有几个好朋友?教室里有几张桌子?宿舍里有几张床?等等.  相似文献   

3.
数学应用题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教学的难点。根据盲生学习应用题的现状进行的调查显示,对于盲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针对现状,围绕"如何提升盲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这个目标,结合教学实践中的相关案例,从"教具展示""情境演示""倾听练习"等策略进行引导,寻求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问题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盲校现行数学教材的呈现方式不足,灵活性较大,盲生由于视力障碍,生活经验缺乏,方位感缺失,学习数学极为困难。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关注盲生学习体验,使每一个盲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呢?“数学日记”应运而生,在教学活动中,笔者主张写数学日记,加强盲生与他人对话、与问题对话、与生活对话、与自我对话,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前置性学习鼓励盲生根据自己的认知与经验进行尝试性学习,形式更加丰富,更具科学性与趣味性。在盲校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前置性学习,可激发盲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带给盲生更加积极、愉悦的学习体验,突破数学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6.
数学探究活动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从《课标》来看,数学探究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对某些数学现象、结论或规律等数学问题的探讨、研究,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以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不仅要使学生在  相似文献   

7.
正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要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创新意识,培养探究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掌握一定的学  相似文献   

8.
盲生受视力影响,对被动接受环境心理的影响较大,容易形成更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将小组合作教学应用于盲生的初中数学课堂学习中,可以有效激发盲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打破盲生的心理障碍,使盲生个性获得充分的尊重,从而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最终提高数学课堂学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探究学习是比较复杂的学习方式。它其实是一种双重的学习过程,既是对所探究课程的学习,也是对探究过程的学习。探究学习往往是与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往往是探究学习的表现形态。《数学课程标准》就这样指出:“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意味着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必将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探究学习是在特定的…  相似文献   

10.
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数学学习方式,初中数学课程增设了“课题学习”部分,把这个原本处于隐性位置的领域与其他知识领域并列起来;高中数学课程设立“数学探究”活动,并要求把数学探究的思想以不同形式渗透在各模块和专题内容之中,这均体现了新课程的创新之处。究竟教师应该以何种途径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对数学探究活动由兴趣转化为自觉行为,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这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一、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探究…  相似文献   

11.
<正>1.探究的形式化和庸俗化新课改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试验、推理等实践活动"。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表现之一是不适合探究的问题而让学生探究。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探究性学习,那些关于数学名称、概念、事实  相似文献   

12.
数学探究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完成数与代数方面的大部分内容.在探究活动中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发现数学规律,解决数学实际问题,感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证明,“自主探究,合作实践”学习模式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韦照萍 《广西教育》2013,(13):81-81
有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教育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这句话让笔者受益匪浅,对盲生进行教育教学时,不能一味灌输,应该是唤醒、鼓舞和激励。为了更好地让盲生主动学习,笔者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使盲生非常愉悦地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盲生刚入学时,为了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数字,笔者要求学生坚持天天背诵数字  相似文献   

15.
谢秀共 《成才之路》2014,(18):16-16
正《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究活动。这一探究活动是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阵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习数学知识的一种过程,具有探究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思考、分析、理解与接受,进而掌握并内化吸收,让他们在探究中成才。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怎样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活动,进而在探究中成才呢?下面就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数学学习方式,初中数学课程增设了“课题学习”部分,把这个原本处于隐性位置的领域与其他知识领域并列起来;高中数学课程设立“数学探究”活动,并要求把数学探究的思想以不同形式渗透在各模块和专题内容之中,这均体现了新课程的创新之处。究竟教师应该以何种途径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对数学探究活动由兴趣转化为自觉行为,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这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教育学的研究表明:直观性原则是教学原则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数学是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对失去了视觉功能的盲生而言,最大的困难就是对数学的概念、算理、性质等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适合盲生的直观教学资源,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使盲生学得生动活泼、记忆深刻,而且能在教学中培养盲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与探究性等能力.笔者认为在盲校的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如下几方面的直观教学资源来帮助盲生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18.
新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理念中提出"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并指出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开展"数学探究"学习活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开展"数学探究"学习活动的难点之一,就是提出适当的数学探究课题。本文就此问题,给出了发现数学探究课题的四个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乐于动手操作,积极探索,这一时期是培养学习兴趣、体验创造过程、发展创新精神的重要时期.在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探究的开放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探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数学探究的过程,不但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实践技能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萌生与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