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从叙述者的角度来看,鲁迅先生的自我小说《头发的故事》和《在酒楼上》凸显了叙述者的特征,即采用叙述代言人的方式来结构全文。叙述者与接受者身份的相互转换、作者自我的分裂和人物限制视角的使用,都体现了鲁迅先生在叙事策略上的高明之处,为自我题材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索尔·贝娄的小说《赫索格》中充斥着主人公赫索格的内心独白,这些内心独白体现出主人公与自我的对话,但同时,小说通过叙述视角的转换,使得这些内心独白透露出主人公与他者之间的对话的泛音。这些对话展现了多种意识之间的冲突。基于此,本文以巴赫金提出的复调理论为关照,从主人公的自我意识、与他者的对话和叙述视角的转换三个方面,对《赫索格》的复调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索尔·贝娄的中篇小说<赫索格>讲述了美国犹太知识分子赫索格的情感遭遇和精神危机,反映了当代美国人的苦闷与迷茫.赫索格精神的流浪、自我的回归体现了犹太民族的流浪和犹太文化牺牲与救赎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家》、《憩园》、《寒夜》是巴金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三部家庭题材小说。这三部小说的叙述角度经历了全知叙事→"第一人称"限制叙事→"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的转换。随着叙事角度的转换,叙述者和文本中艺术世界的关系也逐渐拉近,从对故事中悲剧事件的"掌控者"变为悲剧事件的"观察者",最后又成为悲剧事件的"亲历者"。这种转换表现出巴金悲剧性生命体验的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5.
《赫索格》是索尔·贝娄的典范之作,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文章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新精神分析文论中"生产性的爱"这一人学理论,从爱情、亲情与友情三个方面探讨贝娄小说《赫索格》中的人性异化问题,旨在了解贝娄通过描述异化反对异化,以及主人公在异化环境中如何发挥潜能,努力实施自我体验,进行自我拯救,追寻"存在真谛"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6.
《赫索格》主人公赫索格的婚姻经历反映了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父权制由于激进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所面临的危机与女权主义者本身存在的观念性悖论。本文拟从女性的"去家庭化"和女性的"性解放"两方面来解读《赫索格》这部小说中的"他者"与"自我"。  相似文献   

7.
王安忆在复出后的第一部小说<叔叔的故事>中实现了她叙事策略的转型.叙述者以"叙述代言人"的身份讲述了叔叔自设与他设的神话被一一击碎的过程,在讲述"叔叔"故事的过程中也涉及到叙述者本身的故事,同时透漏了叙述者这代人的精神状态,使小说具有思想和叙事上的双重涵义.作者通过"非‘元小说'性"的双层的叙事文本演绎了叔叔的"信仰"和"我"的"游戏"背后共同的精神虚无.  相似文献   

8.
郭竞芳 《天中学刊》2010,25(3):85-88
小说家在叙述故事时,往往借助叙述者的视角来叙事,以这个角色的视角来讲述他的故事,表现或再现自己心目中的现实世界.鲁迅小说的反讽美、对比美、距离美,是现代小说的又一个标志,从而在形式层面上标志着文学范式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9.
论《到十九号房间》的叙事角和叙事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到十九号房间》 ,讲述了一位知识女性苏姗在家庭生活中因迷失而开始找寻自我 ,但最终走向了死亡的悲惨故事。文章从叙事角和叙述者两方面着手分析 ,认为小说的叙事角度和叙述者反映出了文本内在的矛盾。这些矛盾体现了小说的深层意蕴 ,同时也推动读者进行积极的阅读。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中,故事的叙述者对事实的讲述和评判往往与隐含作者一致,是一种可靠的叙事。鲁迅通过选择适当的叙述者,控制着读者对小说作者的想象,从而形成了合理的叙事距离。  相似文献   

11.
《莆田学院学报》2015,(6):84-88
索尔·贝娄的小说《赫索格》通过主人公的心理历程展现犹太人在传统与现实的矛盾中体验的对生存的焦虑和对自我身份的探寻。小说中的犹太文化要素——受难和流浪的犹太母题、积极肯定的犹太伦理以及犹太边缘身份叙事——被消解为文学的潜在媒质,显示出形而上的普遍意义,因而赫索格的精神困境代表了西方社会的典型困境。贝娄积极的人生态度,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彰显了作家的人文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2.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183;莱辛的短篇小说《到十九号房间》,讲述了一位知识女性苏姗在家庭生活中因迷失而开始找寻自我,但最终走向了死亡的悲惨故事。文章从叙事角和叙述者两方面着手分析,认为小说的叙事角度和叙述者反映出了文本内在的矛盾。这些矛盾体现了小说的深层意蕴,同时也推动读者进行积极的阅读。  相似文献   

13.
列斯科夫的讲述体小说的文体具有非常显著的独特性,其中来自人民中的故事讲述人超越作者——叙述者主导叙事,成为小说话语的主体和客体,从而改变了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及内在的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14.
英国的小说家康拉德的代表作《黑暗之心》一反传统小说叙事结构,创立了故事中套故事的新叙事手法,作者通过这一叙事手法,在小说里精心设计了两个身兼多职的叙述者——马洛和匿名的"我",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论文从叙事学角度分析两位叙述者在文本中扮演的角色,以说明两位叙述者都对作者揭示以库尔茨为代表的西方殖民者的两面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叙事视角是小说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说明英国作家哈代在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所运用的叙事技巧:(一)以作者作为叙述者的全知视角;(二)以故事中的人物作为叙事角度来转换视角;(三)叙述者和人物合二为一的混合视角,从而揭示了各种叙事技巧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以及对读者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阐述第一人称叙事定位基础上,从第一人称叙事文本中的"同叙述者"与"异叙述者"、"外叙述者"与"内叙述者"、"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等三方面比较分析了鲁迅和郁达夫第一人称叙事文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王小波的小说《红拂夜奔》构造了复杂的叙事结构,将现代知识分子王二的故事与古代知识分子李靖的故事并置,将小说人物王二的故事与王二写作《红拂夜奔》的故事以及作者王小波创作《红拂夜奔》一起放进文本,构建起三个叙事层次,创造出叙述者与被叙述者之间的多重互文性关系,极为复杂地以当代史破坏普通叙事中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在小说的叙事中,叙述者除了讲述一个故事,还不断地把自我形象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不同策略表现出来,于是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构筑不同的权威。“在各种情况下,叙述声音都是激烈对抗、冲突与挑战的焦点场所,这种矛盾通过浸透着意识形态的形式手段得以表现”^[1]。虚构的权威,简言之,即小说中虚构人物发声来建构某种话语权威。  相似文献   

19.
小说《赫索格》是索尔·贝娄的代表作。通过应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解读小说中主人公赫索格的神经质人格形成的原因和发展变化,试图给造成赫索格悲剧的原因以更为合理的诠释,为生活在与赫索格同样危机中的现代人提供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叙述者的叙事态度影响着一部小说里故事的稳定性,也同时决定了小说结构形式与内容意义连接关系。本文即着眼于废名小说《桥》的叙述者,从叙述角度,叙述节奏和叙述频率来详细确认小说中叙述者的叙事姿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