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莫高窟晚唐龛内屏风画的题材内容赵秀荣一前言敦煌莫高窟唐代是开凿洞窟的鼎盛时期,壁画出现了许多新形式和新内容。窟内西壁龛内屏风画始于盛唐,晚唐趋于尾声。晚唐开窟71个,龛内屏风画破坏严重,除残毁外,还有一些被后代绘画履盖,目前龛内屏风画较清楚的只有27...  相似文献   

2.
莫高窟275窟是现存最早的洞窟之一。前人已对该窟北壁的故事画内容作了考证,确定自西而东至少绘了五幅本生故事画,即:毗楞竭梨王本生、虔阇尼婆梨王本生、尸毗王本生,月光王施头本生,快目王施眼本生,基本上认为这些画依据了四部佛经,即《贤愚经》、《六度集经》、《大智度论》和《菩萨本行经》。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对敦煌莫高窟第294窟顶西披、南披部分壁画进行考释,确定此画是须达拏太子本生,依据《太子须达拏经》绘制。进一步对敦煌石窟中的须达拏太子本生画进行梳理,重点对第423、427等窟的此内容进行考释,并将第294窟须达拏本生画中现存的榜题与敦煌文书中此故事的榜题写本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4.
莫高窟第112窟图像杂考樊锦诗梅林莫高窟第112窟,是中唐时期的经典性洞窟,其壁画艺术尤为世人所称道。然而,该窟的图像内容并不是都搞清楚了,过去所作的某些图像定名,在今天看来实有重新修正之必要。一西龛屏风画中两则采花供佛故事112窟坐西朝东,前后二室...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再次确认了莫高窟第249窟西披壁画表现的是<维摩诘经@阿閦佛品>内容的可能性,并认为该窟窟顶内容是佛教净土思想与中国传统仙界思想的一种融合.  相似文献   

6.
情理·法理──从敦煌壁画中智断亲子归母案说起严冰莫高窟第98窟北壁屏风画贤愚经变第10屏下方,有一幅小画面,绘一小儿背后立二妇女。这是《贤愚经·檀腻品》中的一个小情节。其内容是,有二女共争一子,皆谓子为己出,子应归己。众人难辨真伪,最后诉诸端正王。王...  相似文献   

7.
莫高窟晚唐时期第12窟画有8铺经变,其中北壁西侧的华严经变保存较为完好。依据残存的部分榜题,文章对经变的内容进行了考察,确定该经变主要依据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绘制,并对屏风中绘制的五十三参图像进行了辨识,确定了多数情节。  相似文献   

8.
石室札记     
通过对北周290窟中心塔柱西向龛下部中央画“胡人驯马图”及该窟供养人画像的分析,结合正史记载,推测290窟窟主可能为北周保定二年至保定四年(562-564)任瓜州刺史的李贤。而西魏285窟窟顶的伏羲女娲像,则是佛教借用中国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图像,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混合创世说,以图象的形式进行了严谨优美的表现。285窟窟顶的伏羲女蜗像,其定名应为“宝应声(伏羲)”“宝吉祥(女娲)”二菩萨。其出现在285窟,与当时任瓜州刺史的东阳王元荣及佛教伪经《须弥四域经》的流传有关。  相似文献   

9.
多数敦煌壁画已经确定内容,但由于数量庞大、内容不一、画面残破等原因,少数壁画没有定名或者定名欠妥,通过仔细辨认,本文确定莫高窟第158、150、143窟10余铺经变画名称。本文首次公布第321窟十轮经变的榜题,榜题文字显示该经变是依据北凉译《十轮经》绘制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莫高窟第464窟后室所绘的“观音现身”画面,学界一直认为是一铺观音经变。但近年有研究者提出新说,认为是据《大乘庄严宝王经》所绘,故而将其定名为大“乘庄严宝王经变”,并推论南壁所绘“上师”人物形象为该经中提到的“阿苏啰”、诸多头戴冠饰的形象为“日天”“月天”诸天神。文章通过详细比较、分析这两种不同的定名,并对敦煌发现的西夏文《观音经》绘图刻本进行研究后认为,后室“观音现身”是根据《法华经·观音普门品》所绘,仍然是一铺观音经变,画面中出现所绘“国师”或“帝师”形象很可能与窟主个人有关。并在此基础上认为,后代只重绘了前室和甬道,而有意保留后室壁画,很可能是考虑到“观音现身”与“善财童子寻访善知识”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因而进行了融通,而原本的“法华观音”也就转变为“华严观音”。  相似文献   

11.
石室札记     
一、莫高窟第220窟东壁三佛图试释众所周知,莫高窟第220窟东壁的维摩诘经变驰名中外,以窟门为界,南侧画"维摩示疾",北侧画"文殊来问",这是学术界一致公认的。窟门上部,并列画三佛六菩萨。从构图布局来看,原设计者显然有意以此组三佛图为桥梁,把窟门两侧的"维摩示疾"与"文殊来问"连接为一个整体。再从层位关系来看,这一组三佛图与维摩洁经变都是同一时期所画,看不出有重绘痕迹(图版参,图1)。关于这一组三佛阁的定名,本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称之为"三身说法佛图",中国文物出版社与日本平凡社联合出版的《中国石窟·…  相似文献   

12.
《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于2011年出版,揭开了敦煌石窟研究的新篇章。书中敦煌早期三窟——莫高窟第268、272、275窟,是学界公认敦煌现存最早的石窟寺遗迹。"敦煌地接西域",西北印度和中亚的弥勒信仰在三窟得到纯粹而完备的图像学表现。三窟的具体年代迄无定论,不同的意见及窟内复杂情况须深入探讨。早期三窟美术品的制作技法值得注意。敦煌早期壁画至少在绘制开始的步骤,应该是使用了湿壁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化现图》的底本来自中原。本文从莫高窟中唐时期的五台山化现屏风日内容比较、图像的来源、中原早期底本的文殊骑狮图像及其来源传说等,对该图早期底本形式、特别是其图像的来源受粟特艺术的影响这一特点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了中国天台宗关于《观音经》(《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注释书《观音玄义》《观音义疏》《法华文句》之《观音品》注的内容。对佐藤哲英、平井俊荣所说的吉藏说的影响问题、注释书的成立问题、各注释书的构成与内容做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5.
崔红芬 《家教指南》2021,(3):114-125
《佛顶心观音经》是唐中期以后出现的疑伪经,共三卷,每卷内容独立,名称不同,主要宣扬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的诸多功德和灵验故事.其不同版本在敦煌、黑水城、应县木塔和房山石经等皆有保存.随着《英藏黑水城文献》的刊布,学者陆续整理出20多个编号的西夏文《佛顶心观音经》残叶.本文对英藏西夏文《佛顶心观音经》某些残叶进行定名补正和缀合,《佛顶心观音经》的内容模式主要借鉴了唐智通、伽梵达摩、菩提流志等译观音经典.晚唐、五代以后,此经广泛流行于北方地区,传入西夏后,在仁孝天盛十七年(1165)之前被僧人法律翻译成西夏文,汉、夏文本在境内都有传播.  相似文献   

16.
姜晶 《班主任》2002,(7):32-32
据《历代名画记》载,三国时东吴画家曾不兴,一次为吴帝孙权画屏风,不慎将一滴墨滴到屏风上,正当众人为之惋惜之际,他灵机一动,根据画面的整体内容,就此墨污画了一只苍蝇。孙权来看画时,竟把这只“苍蝇”当成真的,还想用手把它赶跑。  相似文献   

17.
王惠民 《家教指南》2011,(1):16-20,128,129
在密教观音造像中,常常可以看到一组对称出现的"甘露施饿鬼"、"七宝施贫儿"图像,主要出现在千手千眼观音像和十一面观音像中,这组图像在密教经典中并无明确记载。本文考察了图像的经典依据,认为是受到《千手千眼观音经》、《十一面观音经》、《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等密教经典的多重影响,而非来自某一特定密教经典。  相似文献   

18.
考释了柏孜克里克石窟第17窟券顶的壁画,确定其中6幅壁画出自《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推测其余壁画大多出自该经。结合两侧壁壁画分析,认识到该窟是一个以观音为主尊、内涵丰富的洞窟。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变的考证,揭示了北宋时期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同时纠正了以往学界对第17窟年代的推定,即并非唐西州时期。结合窟内供养人族属的认定,我们初步将该窟壁画的绘制年代界定在北宋初(10世纪末)至回鹘归顺蒙古之前(13世纪初)。  相似文献   

19.
莫高窟壁画中的沙弥守戒自杀图研究蔡伟堂《沙弥守戒自杀品》是敦煌石窟壁画故事画题材之一。莫高窟现存三幅,分别绘于北魏第257窟①,西魏第285窟和五代第98窟。其中第98窟一幅画面剥蚀脱落甚残,情节模糊不清。本文拟对保存完好的第257、285窟二幅画进...  相似文献   

20.
莫高窟第159窟,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敦煌艺术中分期为中唐)的代表窟。根据文殊菩萨赴会图下屏风画内所绘五台山图,可知此窟修建于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以后不久。此时正是吐蕃在政治、经济上相对稳定阶段,也是吐蕃时期敦煌艺术的成熟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