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藏文典籍文化既是藏民族的物质文化也是精神文化,充分体现了藏民族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诸多领域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继承和发扬藏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必须依托各民族高校图书馆及相关的科研院所,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科学合理的传承和保护优秀的藏文典籍文化。  相似文献   

2.
变异性是民间文学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它使民间文学在传播过程中实现自我完善发展,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在千百年的传承中始终繁荣昌盛。本文以中国民俗烧纸钱的由来传说为例,对民间文学的变异性进行了探讨分析,有利于我们发现民间文学变异的一般规律,在整体上也有助于对民间文学的一般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民间故事是影响最为广泛、深远的口头文学,是民族民间文化的窗口.中国民间故事史是中国民间文学史、文学史和文化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然而,在大量采录当代口头文学资料的时候,国内外尚未有人对见于历代典籍中的民间故事书面文本及相关材料进行全面梳理,由此而缺乏对民间故事的渊源、发展、演变所作的宏观考察,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乃至中国文化研究中的一种缺陷.  相似文献   

4.
哈萨克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有一个从简到繁的发展过程,最初只是无意识的血缘传承方式,后来发展到有意识的书面等传承方式.一部民间文学作品的形成、发展和完善过程就是说唱艺人与听众共同创作的过程.一部民间文学作品,经过若干代艺人的说唱,会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历时版本;经过同一代不同艺人的说唱,会形成具有个体特色的共时版本.不论是历时版本,还是共时版本,都离不开听众的参与和艺人的再创作.这个再创作的过程给书面版本的诞生提供了天赐良机,书面传承也就应运而生.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作品书面传承的方式分为手抄、印刷和音像文本三种.  相似文献   

5.
客家是南方汉民族的支系,客家民间文学是重要的地域文化,承载着客家文化特征。客家民间文学研究百年过程中被当作客家历史进程的佐证材料,从早期的文化研究、文本记录到田野调查实践、生活语境研究及非遗视角下的文化建构,其学术进程与研究范式值得梳理,并且应当放置在民间文学创作与研究规律中,在中国文学百年进程和客家文化200年研究史的背景下,以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为主,对其研究维度与学术价值进行评判,从时间进展顺序与空间结构呈现等方面,就其文本特征、演述形态、传承方式展开文艺美学、民俗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以此重构百年客家民间文学学术史。  相似文献   

6.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中集体创作、传承的语言艺术,但由于各种原因,民间文学却面临着消逝的危机。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人们又重新认识到民间文学的价值,不少学者在民间文学丛书的编纂上取得了诸多成果,但从市场角度来看还存在问题。编辑人员应当分析各个受众群体的需求,确定编撰方案,增加民间文学读物的可理解性与趣味性,特别注意民间文学的思想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使民间文学有效地传承。  相似文献   

7.
洪迈的《夷坚志》虽然是一部文人书写的文言小说集,但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民间文学的叙事特性,即真实性、传承性和奇异性。根据洪迈在《夷坚志》各志序言中的叙述,民间性的叙事特点可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即"信"、"传"、"奇"。《夷坚志》里的绝大多数故事都具有"信"而"奇"、"奇"而"信"的民间性的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8.
在民间文学研究过程中,口头叙事与文人叙事是两个重要的因素。民间广泛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故事,例如神话传说;还有广泛的文学形式,例如歌谣、顺口溜、打油诗等。而且,诸如各地的风俗习惯、逸闻轶事等,也都是民间文学的素材。文人们通过书面语言记录民间口头流传的人、事、景、物,提取了民间口头话语纯朴的风格,甚至大多数情况下还包容了其中的粗俗。文人们记录的同时通过艺术加工就形成了雅俗并需、雅俗共赏的文本,民间文学因此便得以历史纵向的长久传承。  相似文献   

9.
黔东民间文学极为丰富,根据其展示形式,可分为歌谣文本类、戏曲文本类、讲述文本类。总观黔东民间文学,它具有生活化特征、民俗性特征、口语化特征、即兴性特征、神秘性特征、地域性特征等基本特征。黔东民间文学是黔东文学和文化上的珍宝,有不可低估的文学价值和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10.
广西民族传统口头文学是一种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样式,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广西的文化标签和社会文本,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兴起的今天,广西民族传统口头文学不仅需要静态地保护,更需要通过多渠道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1.
酥油花灯会是藏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酥油花的技艺传承、酥油花灯会的民俗传承、酥油花灯会的传承方式及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更深层研究和探讨酥油花灯会的传承问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了千百年的康巴藏族民间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康区社会、历史、风俗、文化等方方面面。虽然不同区域的传承方式会打上本土文化特征的烙印,但仍是有共性可循的。本文仅以鱼通地区的民间故事口头传承为例,对康巴藏族民间故事的传承现状进行初步的探析,以期引起康巴文化研究者和当地文化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古典 民歌"范式是十七年诗歌流行的诗体范式,它注重从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传统中吸纳艺术经验以滋养诗歌,形成民族的诗歌形式。构建"古典 民歌"范式的意义是重建一种民族的新型文学和寻找契合民族心理的审美范式,以对抗中国现代文学的西方艺术传统。  相似文献   

14.
《尘埃落定》傻子形象与藏族机智人物阿古顿巴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来《尘埃落定》中的傻子少爷形象借鉴了世界文学中类似人物的精神品质,但却与藏族口传文学中的民间智慧人物阿古顿巴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与此同时,傻子少爷与阿古顿巴之间又存在较为显著的文化差异或时代变异。而这种传承与变异无疑都是与阿来的民族文化身份与新的写作语境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5.
《老残游记》作为一个叙事文本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试以叙事学的视角,从其对古典章回体小说的承继、对西方小说叙事视角的借鉴以及在这两方面合力作用下的叙事结构的新变三个方面来论述《老残游记》的叙事特点,力图寻找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在具体文本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畲族在中华民族中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但是在其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独特的民族文字。畲族人民在进行民间音乐文化的教育和传承中,主要依靠民间艺术者的口耳相传,这也给畲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埋下了隐患。随着老一辈艺术者的老去,畲族民间音乐文化逐渐面临着断层的危机。基于这种现状开展有效的畲族民间音乐文化教育和传承非常重要。本文主要针对畲族民间音乐文化教育的相关方面展开研究,分析了当地高校音乐专业进行畲族音乐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总结了畲族民间音乐文化、风俗歌舞剧、民间音乐创作者三种教学资源,探寻出了高等院校音乐专业进行畲族民间音乐教育的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阐释的模式和方法陈旧单调,往往多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强调其思想意义,造成了对作品理解的片面性和肤浅的毛病,一般文学创作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运用文化视角来理解和分析作品,是克服上述弊端的途径之一。在阐释课文时,通常可采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毕沅在《夏小正考注》中依据《说文》辨别正俗,这种笃信《说文》、以《说文》为正统的规范汉字理念,实际是对北宋张有《复古编》以《说文》字形为规范汉字依据的传承。毕沅这种以《说文》为规范汉字依据,但又不极力反对其他俗别用字的做法,不仅有助于人们对文献的正确理解,也有利于考察异体字的传承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嘉绒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以歌舞敬酒、劝酒。又以酒为歌舞助兴是嘉绒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世代传承下来的民族风俗习惯。本文从分析嘉绒藏族两首敬酒歌的表现形式入手,以全新的视角、独特的判断、敏感的思维,论述嘉绒藏族酒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民俗礼仪,追述嘉绒藏族酒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演进。进而上升到现代酒文化的文明。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间故事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在民间故事中的民族精神被世代所传承。然而,“反智主义”叙事在当代民间故事中屡有呈现。其生成动因首先是表达了民间对体力劳动的礼赞;其次是“大众化”的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对启蒙话语体系的颠覆,使“反智主义”在某些历史阶段上升为国家意志,并渗透于民间。因此,重新认识民间故事的社会功能。对其“反智主义”倾向予以明辨,引导民间文学创作和整理工作向健康良性方向发展,已经成为民间故事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