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清末民初张家口地区民间丧祭礼俗对传统的继承和革新为例,窥视当时广大乡村和内陆地区丧祭礼俗的沿革演变。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典型时期,中国传统丧祭礼俗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不均衡的。对清末民初张家口地区民间丧祭礼俗进行探研,不仅有利于对张家口地区民俗文化发展的研究,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广大乡村和内陆地区传统丧祭礼俗的发展和变迁。  相似文献   

2.
元杂剧作为元代的文学代表,表现出丰富多样的复仇观念,这些观念与民俗中的鬼神信仰和鬼灵崇拜、语言民俗中对誓言的重视、丧悼民俗中的鬼魂依凭等密切相关。受民俗传统的影响,元杂剧复仇观念体现出明显的俗文化性。  相似文献   

3.
三教融合的敦煌丧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的丧俗既保存了儒、道和民间信仰的传统,又受着佛教东渐的直接影响,所以与中原丧俗有相同的一面,亦有迥异之处。  相似文献   

4.
位于武当山下,被誉为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吕家河的丧俗,如孝子的心态、山地经济观、社会功能等等,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隆回花瑶丧俗及文化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隆回花瑶是瑶族中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分支,分析花瑶丧俗的礼仪结构,并用功能主义理论探讨花瑶丧葬习俗的文化意蕴与综合功能,从中见出人类的葬式与人类的经济生活、宗教信仰、思维方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民俗音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民族民俗音乐活动研究、民俗音乐研究范围界定、民俗音乐的研究意义等方面。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利用地方志所蕴藏的极为丰富的民俗资料,以整理文献的方式对其进行梳理和分析,来探索音乐在岁时节日风俗活动中的具体形态及其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丧葬习俗是一个民族心灵的表现,在几千年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丧葬习俗,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场轰轰烈烈的白事,被人们看作一生的一个完美归宿,而通过这些丧葬礼仪活动,也产生了一大批民俗行业,纸扎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民间美术样式,是丧俗艺术中一种主要而又相当普遍的表现形式,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已超越其审美价值。甘肃通渭丧葬纸扎品种多样,颇具特色。就通渭丧葬纸扎的种类、工艺特色等进行田野调查、通过采访纸扎艺人、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对通渭丧俗纸扎进行探究,感受陇中文化的丰富多彩和通渭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8.
《各书院膏火碑记》是一方典型的告示类碑刻,记录了清末广西对于边远地区生员的助学问题。在这方碑刻中出现了一些俗词,如膏火、边课、肄业、注册等。这些俗词有些已成为历史名词,有些经过意义转换后仍然为现代汉语所沿用。对这些俗词的考释既有助于考察近代汉语的演变,也有助于了解清末广西省府对于边远地区生员的教育资助政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具体考察了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和偏僻山野流存的原始遗风,丧歌的主要内容及其所体现的人生观(死的达观等),论述了南方丧俗及歌谣与楚文化的密切关系。对于楚文化研究有较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具体考察了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和偏僻山野流存的原始遗风,丧歌的主要内容及其所体现的人生观(死的达观等),论述了南方丧俗及歌谣与楚文化的密切关系。对于楚文化研究有较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盛行于荆楚地的民俗歌舞《扛神》是巫教文化与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它历经数千载的沧桑岁月仍在荆山之麓、沮水流域存有遗迹。文章基于南漳薛坪镇《扛神》的田野调查,通过对地理环境、文化形成的概括与个案谱系传承、生存现状等实地的记述,客观地阐述这一民俗歌舞在当今社会变迁中的弱势文化生态,以引起人们对这一古楚文化音乐现象的历史与现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闽南古代戏曲演出在闽南众多的神祗纪念日、普度、丧事等酬神酬鬼活动中,与鬼神信仰以及以这种信仰为基础的民俗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演变成为酬神酬鬼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进而与鬼神信仰、与民俗“三合一”。由此,闽南古代戏曲获得了顽强的生命力,禁而益衍。  相似文献   

13.
论土家族丧葬的狂欢精神——以娱神仪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地区的丧葬习俗,常和鼓乐同在,与歌舞同存。跳丧、绕棺、坐丧、闹丧等丧葬仪式均反映了土家族丧葬的狂欢化倾向。由于受土家先民的灵魂观、民俗宗教崇拜和巫文化的影响,土家族丧葬文化的当下表现既一脉相承着传统的丧葬仪礼,又理所当然地接受现实的文化趣味。  相似文献   

14.
德宏傣族剪纸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少数民族剪纸的文章,以苗族、满族的多,而专门研究傣族剪纸的文章很少。傣族剪纸的起源已无从考证,但其发展的历史与傣族的历史文化发展是并存的。根据历史记载,傣族的剪纸、纸扎运用范围较为广泛,如:日常用具,戏剧舞台、道具的装饰、葬礼、佛寺、佛塔、宗教活动等,并且仪式隆重,内容形式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闹灵是融歌、诗、舞于一体用于悼念亡人的歌舞.作为在土家族民间至今仍广泛流传的习俗,在其艺术鉴赏意义之后,更具有不可替代的民俗意义.从民俗表象上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土家族人“送亡人”和“还人情”的意义表述.在形式上表现了一种民间信仰场合中的“娱神娱人”的表演仪式.从结构分析,闹灵场域中存在着三种信仰力量,即土家族民间鬼神信仰、生活文化习惯以及官方儒学正统影响力.作为一项仪式时,闹灵是土家族叙述、实践和隐喻其世界认知符号体系的一种文化表演.  相似文献   

16.
鄂西北十堰市竹溪县红石岩村丧葬仪式的整个过程存在民间信仰、仪式音乐与仪式行为的互动关系。虽然仪式过程中有些宗教迷信色彩,但其独特的环境和丰富的内容却反映了特定地理区域下的民俗风情,为研究该区域民族传统民风民俗提供了“活化石”,具有不可估量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作为当代中国人一种心理情感的表现方式具有民族性.民族民间音乐是流行音乐创作的源泉;流行音乐创作在追求艺术的民族性的同时也要兼顾时代性。优秀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吸收、借鉴表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和丰富多彩的多民族特色。经典的流行音乐成功地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借用、改编、化用,使其焕发出时代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中原古代民歌,随着客家先民从中原一带迁徙到赣、闽、粤三省交汇地区,又与当地土著音乐结合,逐步产生了独特的客家采茶歌。明代后期,采茶歌又与杂剧及地方音乐文化相融合,最后形成了今天的客家采茶戏。  相似文献   

19.
地灯是信阳地区一种独特的民间歌舞小戏,其唱腔部分叫灯歌。灯歌由运用加衬句、加锣鼓、人声帮腔、跺句到抢句子等各种艺术手段,发展成既有抒情性、舞蹈性,又兼备叙事性的具有戏曲特点的复杂灯歌形式。从简单的民歌形式演变为一种复杂的具有戏曲特征的歌舞小戏,展示了灯歌向花鼓灯、花鼓戏音乐演变的轨迹。灯歌在豫南花鼓灯音乐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傈僳族是一个善于乐舞的民族。傈僳人民不论男女老少都能讲、能唱、能弹、能舞,凡举行婚礼、丧葬、打猎、建房以及收获时节都要尽情地歌舞。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大量富于民族特色和感染力的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成为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