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阐释是理解、解释,阐释的伦理包括阐释的正当性说明,也包括对阐释中的道德问题和道德现象分析以及道德原则和道德义务确定。波兹曼认为阐释是一种思想的模式,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种表达的途径。对人文社会科学而言,阐释主要运用于对文本、作品的解释,阐释学的核心概念是理解,以文本为依据的理解。对被理解对象的领悟并加以补充创造,是阐释学应有的任务,挖掘文本中深蕴的意义,则是阐释主体的阐释目的所在。一部作品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意义,阐释中存在的问题就是误读和曲解,对于阐释伦理来说,是理解文本和解释文本是否恰当的问题。制定伦理原则用以调和各种冲突或指导各种行为对人类总是必要的,就阐释伦理研究所确立的伦理原则是可接受原则,它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道德辩护。  相似文献   

2.
美育与创新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陶冶性情”:美育的传统阐释我国自古以来,艺术或审美教育的功用主要被限定于“陶冶性情”或“寓教于乐”的框架之中:所谓“陶冶性情”,就是给个体的情志个性赋予伦理规范,使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谓“寓教于乐”,就是强调在艺术或审美的活动中渗透伦理教化的因素,通过感性、快乐的心理过程来实现道德的“潜移默化”。所以,在我国的传统中,美育一向被看作是道德教育的辅翼,它一方面是道德教化的途径之一,另一方面又有着一般教化所不具备的作用,那就是形式的活泼、过程的愉悦、感化的深入,从而能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心…  相似文献   

3.
苏珊·桑塔格在她著名的《反对阐释》一文中声明阐释是智性对艺术的报复,主张从直接的感性体验人手来了解艺术作品,呼吁人们更多地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以削弱内容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对阐释”、“新感受力”等极具有叛逆色彩的先锋口号,试图在形式与内容、审美与道德之间努力求得一种恰当平衡的感受力,并向二元对立的价值评判体系发起了挑战。然而,“反对阐释”也充满了任何复杂的理论都难以避免的矛盾和悖论。  相似文献   

4.
论宋代文言小说中的果报题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文言小说中果报题材作品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其中大多数作品是借中国传统因果报应观念或佛教轮回果报学说的形式,来表现儒家道德伦理的实质内容,以达到劝惩教化的目的.宋代文言小说作者这种强烈的劝惩意识,与时代对文学教化功能的重视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三姑六婆"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其形象反映了晚明的社会风貌和百姓的生活场景,折射出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在文学中的伦理意蕴。"三言"文本中各个"三姑六婆"形象,一方面具有趋炎附势、唯利是图、违背封建伦理道德的性格特征,体现出她们的悲剧命运是由其低下的社会地位和金钱观念、强烈的社会现实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传统文学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某种妖魔化,并以此突出冯梦龙反对封建道德束缚,提倡人欲,但不赞成纵欲,淡泊贞节观念等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6.
"反对阐释"是苏珊.桑塔格对西方先锋艺术研究的产物,一经提出就对世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她的反阐释观从保护人们的艺术感受力、修正人们的阐释观以及批评观念方面来说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但也存在着注重形式、轻视意义的消极性,因此是一种积极性和消极性并存的先锋理论。正确认识桑塔格的反阐释理论无疑对文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美国评论家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一文旨在颠覆与时代语境相左的艺术批评方式,为新的艺术批评模式探寻新的路径。文章所提出的尊重文本自身、反对过度阐释的文本解读方法,对只重内容探究的狭隘批评传统的驳斥,以及对个体感受力的肯定与高扬,均与现象学感知世界的意向性活动以及现象学文论、认识论的主张高度契合。从现象学的视角解读这篇文章,可以更好地体悟"反对阐释"理论的思想蕴涵。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阐释学资源,在面对阐释的客观性和主观性问题上,同西方阐释学一样也一直存在着分野。或是"断章取义"、"诗无达诂",将阐释的主体因素发挥到极致,以致以比附或政治教化来曲解作品;或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从作者本义角度去考证文本的意义,文本没有获得独立于作者之地位。相比之下,"出入说"提供了阐释者与文本关系的有益模式。  相似文献   

9.
《文本解读》是文艺学序列的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基于英美新批评、解构主义等理论的影响,如何合理"合法"地阐释文本,是学生面临的一个困惑,也给教学者提出了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即以什么样的理论指导才能科学地引导学生去阐释文本,从而避免无限度解读。依照美国解释学哲学家赫施的解释学理论来总领《文本解读》教学的理论观念,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洛丽塔》历来以“非道德”小说著称文坛,其卓尔不凡的艺术表现手法往往使读者放弃对道德主题的探寻,集中于对其作纯文学性的解读。然而纳博科夫没有全然排斥道德,《洛丽塔》是一部走在道德之上的经典之作。将道德深埋的纳博科夫所追求的是一种超道德之美和文本开放型结构的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11.
“文如其人”作为我国传统的人文观,几乎成为一种被公认的文论规范和史学笔法。但人品和文品分属道德和关学两个不同体系,二者没有必然直接的联系,文学批评也不是道德评判,不能把作者的人格、人品如何作为判断文学作品优劣高下的先决条件,更不能够在它们之间划等号,而应该回到文学本身,唯文本批评,真正地“为艺术而艺术”。  相似文献   

12.
戏剧作品《阴谋与爱情》是德国作家席勒的代表作之一,可以从所展现的费迪南、露易丝二人的爱情悲剧主题出发,结合他的理论著作,讨论席勒的创作思想与理念中的“道德”与“悲剧”的关系,从而研究“道德”在戏剧人物形象与情节中起到的内部影响与推进作用,并对整部作品的悲剧形成进行一定程度的讨论。并结合“道德”与“自然”两组目的性的对立,对作者笔下的激烈冲突与矛盾,有一个全新的把握与理解,最终得以探究“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青年席勒独具匠心的文艺思想,与饱满鲜活的创作激情。  相似文献   

13.
明代的小说家冯梦龙,深受思想家李贽的影响,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强调真挚的情感,反对虚伪的礼教。"三言"是冯梦龙的主要作品,集中反映了他的思想精神。本文以"三言"为研究主体,主要阐述了冯梦龙与封建传统道德背道而驰的思想观念以及冯梦龙表达叛逆思想的艺术手段。  相似文献   

14.
在"诗"与"思"的关系问题上,桑塔格以"思"作为一种材质,服务于艺术形式或风格,即使"思"以一种悖谬形式出现;在"诗"与"善"的关系问题上,桑塔格指出道德愉悦在于像形式一样引出意识的智性满足,且艺术感受力更能滋养道德选择力。  相似文献   

15.
萧红小说中的生殖场面,鲁迅等评论家认为它是与男性作家的审美写作规则一致的,即转喻、升华女人的身体经验,使其成为对国家、民族的象征表达,但以克里斯蒂瓦的"卑贱"概念重新分析生殖场面,却有着不同的意义显现,即女人的身体没有被符号化缺席在她的小说中,在场的女人的身体以卑贱为表达机制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反抗父权文明对女性自身经验的压抑,这才是萧红小说身体在场感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承担着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重育人任务。构建“德美一体”的语文教学模式,就是充分利用健康向上、包含丰富道德底蕴的文学作品,以及社会生活、文化中美好的事物来启发、诱导、熏陶学生对美好、高尚品德的向往和追求。把关育与德育相结合,把做人的道理蕴涵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用美引善、以美诱善,使学生产生对可贵品质的敬仰、亲近、向往的情感。教师通过创设充满审美愉悦的课堂氛围激趣引思,借助美术、音乐等艺术形式丰富文学内涵,使学生在接受精神审美,享受审美带来的愉悦的同时,活跃思维,提升兴趣,使德育、智育、美育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发展。这种模式既是对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有益尝试,也是对落实语文学科“文道统一”的本质的积极实践。  相似文献   

17.
艺术作品的哲学解读是一种通过艺术作品反思人类精神现象、精神境界的活动,是一种超越感性有限而趋向于理性无限的过程,也是把作品的艺术情思内化为读者生命的过程,具有净化心灵人性、创造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可以给人以自由的愉悦和满足。艺术作品的哲学解读也是一种哲学运动的效果史现象。享用哲学的乐趣虽然与选择哲学的自由有关,但必须考虑要选择的哲学在当代哲学视域中的位置和在艺术作品解读视域中的位置,这样才能真正获得解读的自由。  相似文献   

18.
以视觉图像为教育主体的当代设计教育,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实践行为应具备示范性,需要高品质的自律性约束,而自律性的质量往往取决于教师的视觉教养以及对视觉教育科学和专业技术科学的认知程度,同时与对社会的责任感紧密相关,因此,教师具有的视觉化行为的示范性品质尤为重要。“自律”是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提倡的教育理念,在新时期重新认识高校设计教育伦理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