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与消费习惯的集中展示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传统节日的价值与意义,并主动积极地进行传承与建设。首先,节日是民俗文化的主干内容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节日庆典纳入保护范围,节日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传统节日有三大传统:反映节日物质生活层面的传统;反映节日社会生活层面的传统;体现节日精神生活方面的传统。最后,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是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基础与凭借,是造就和谐社会的文化动力。因此对民族传统节日进行调查研究并予以保护是当前急迫的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2.
丁波 《中国德育》2009,(11):75-76
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以族群特有的丰富的活动,华丽而隆重地延续着族群的文化记忆,自觉地承系着民族的文化认同。随着传统节日礼俗的日臻完美,它所承载的文化,逐渐成为中华传统道德的汇集与浓缩。中国传统节日的这种特质,在重阳节中得到了淋漓展现。  相似文献   

3.
民俗文化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一个民族的民众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了解、吸纳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成为一代有文化有素养之人,成为一代心存文化之"根"的人。乡土民俗文化,是广大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中学语  相似文献   

4.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社戏》、《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咏月诗词三首》都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这样的单元设计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为载体,  相似文献   

5.
当下社会,传统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淡,传统节日的内涵渐行渐远,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对一个文明古国来说,传统节日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本,保存我们独有的文化记忆,潜移默化地积淀成一种民族文化认同心理,进而对形成民族精神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杨家丽 《云南教育》2009,(20):44-4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遗产”中补充了包括节日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把这些活态的无形遗产看作一个民族的标志、一个民族发展的生命源泉。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再现,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体育文化曾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伴随着西方现代体育文化在我国的崛起,生存于我国特定民族地区,被特定人群所传承的,能够体现该地区人民生存历史,民族风俗,民族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和宗教信仰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衰落,而这种衰落,严重削弱了我国的民族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消亡,就等于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内涵在消亡,因此做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作为传统文化的结晶,传统节日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我国在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形成了传统年节体系,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因此,在班级教育中,利用传统节日,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维护社会公德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传统节日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对提升民族凝聚力,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中生对传统节日有较高认同度,但一些原因在消减传统文化的影响。作者认为应挖掘传统节日内涵,创新传统节日活动形式,将传统节日文化和学校德育、学科教育相结合,以促进传统文化在当代高中生中的弘扬。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民族未来的希望,孩子应从小学会尊重和理解民俗文化传统,并在将来继承和发展民俗文化的精髓。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合理利用民俗文化元素,传递民俗文化,塑造民族精神气质,文化意蕴,让民俗发挥其深厚的文化价值。我县是"冀东文艺三枝花"的发源地,素有评剧故里之称。蕴涵丰富  相似文献   

11.
卢红 《现代教学》2015,(Z1):77-78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是民族的根本,而节日正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中,中华传统节日既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也是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但是现在的学生对于传统节日所知甚少,甚至将传统节日与法定节日混为一谈,对节日的由来和蕴涵的意义更是一所无知。因此,如何深入挖掘我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中国人过中国节"是我校品牌活动,至今已开展了九年,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题和内容,有中国年俗主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古就有"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民间传统,民俗是最贴近身心和生活、并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是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集居的民众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民俗文化具有增强民族的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情感,是传达民族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本文分析了黔东南传统节日的复兴意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相应的复兴策略,以期更好地促进传统民俗文化的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内容、风俗、礼仪,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继续完善中华民族始祖的祭奠活动,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在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和社情民意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起,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这些都表明国家非常重视通过发挥文化习俗的作用,使群众有时间参与民俗活动,将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5.
从民族社会学理论的视角发现,民族社会学可以给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带来很多新观点、新方法.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是各民族的不同生产劳动方式,对民族群体体质提出不同的要求而决定的.从功能的角度上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得以传承和发扬,主要在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不仅与民族的心理、政治、经济、文娱生活和社会发展有关,也与民族的生存环境、民风民俗、宗教祭祀、传统节日结合在一起.因此,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民族教育、健身娱乐、竞技与表演、促进民族区域与旅游发展等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6.
在初中阶段加强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对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可能会对中华民族的现在和未来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我校结合学生的实际及其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活动的结合点,在赋予其时代气息的同时,使之逐步成为学生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一、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也是民族精神的瑰宝。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承载着中华民  相似文献   

17.
春节,是我国最为盛大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来自民间,是最为特殊和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是个"以农为本"的国家,春节就是在以"时"度物思想基础上,长期积淀而诞生并衍化的。地域的不同,所反映的民俗文化事象也不同。由于江西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使然,其春节特有的民情风俗集中体现在"农闲不忘备耕,欢乐惦记来年生产"这个命题上。元旦祭祖年歌、乡傩驱鬼逐疫、元宵灯彩舞蹈等,构成了赣地春节民俗文化的全部内涵。我国春节传统节日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8.
节假日调整是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良好契机,部分有特色的项目得到了发展契机,如:踏青、秋千、龙舟等.体育工作者应以节假日调整为契机,对即将消失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挖掘、抢救;并向民众大力宣传、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19.
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之根,民族文化之源,它体现的是各民族的价值观、信仰、理想,是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20.
民族传统体育是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剥离和凸现出来的,其中涌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娱乐性、游戏性、广适性和交融性等特征,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体现了每个民族自己创造的文化,具有身心并育的文化教育功能,因而弘扬和传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