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晋见”与“觐见”,因读音相同,词义相近,常常被用错。例如:(1)五世达赖罗桑嘉措于清顺治九年(1652)率3000人的队伍,赴北京晋见顺治皇帝,在北京住了两个多月……(《中国文化报》2013年03月07日)  相似文献   

2.
六世纪中期,佛教由中国内地和尼泊尔传入西藏,成为喇嘛教.从九世纪起,喇嘛教(红教派)成为西藏的主要统治力量.后来,红教派僧侣日益腐败.宗喀巴对喇嘛教进行改革,成立黄教派.宗喀巴死后,其两个弟子以所谓“呼毕勒罕”(化身)灵童转世,传其衣钵.大弟子传至第三代,始称达赖.二弟子传至第四代,始称班禅.公元一六四三年(明崇祯十六年),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推翻红教的统治地位,统治了西藏.达赖住前藏拉萨布达拉宫,班禅住后藏日喀则札什伦布寺.清顺治皇帝封五世达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凡赤坦达赖喇嘛”,掌管全藏的宗教、政治、军事大权.清康熙皇帝封第五代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掌管  相似文献   

3.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藏族人民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包括具有地方特色的宗教——喇嘛教。历史教学中在讲述清朝对西藏的统治时,必然提到清帝对喇嘛教首领的册封,学生对此往往感到突兀,不知喇嘛教从何而来,亦不理解为何清帝要册封达赖和班禅。因此,有必要阐明喇嘛教如何兴起与活佛转世制度是怎样确立的问题,以释教学中出现的疑问。  相似文献   

4.
《五世达赖喇嘛传》通过大量"神异"事件的描写来彰显五世达赖的神通法力,为作品增添了不少文学趣味。梦作为表现高僧"神异"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作品中出现了数10次。通过分析这些梦,我们可以看出其在刻画人物形象、彰显高僧大德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布达拉宫藏宝秘闻□赖想祥/广东兴宁市第一中学作为一座政教合一的神宫,布达拉宫是西藏的象征。正是由于这种至高无上的地位,布达拉宫成了各种奇珍异宝的“聚宝盆”。布达拉宫的镇宫之宝,是8座用纯金镶嵌的历世达赖遗体灵塔。其中塔高14米左右的五世达赖灵塔,被藏...  相似文献   

6.
新闻     
《BBC历史》2009年06月《受审的十字军战士》圣殿骑士团曾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大骑士团之一。1307年10月13日的那个黑色星期五,辉煌了两百年的圣殿骑士团被法王菲利普四世和教皇克莱门特五世联合镇压,其在欧洲大陆尤其是法国的力量被摧毁殆尽。然而,一部分逃到苏格兰的神殿骑士却逃脱了迫害。当时苏格兰君主罗伯特一世  相似文献   

7.
读报常識     
达賴喇嘛和班禅額尔德尼西藏的宗教首領同时就是政治领袖,按照西藏地方历史传統,有两个政治宗教领袖,即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达赖是蒙古語大海的意思,说他的智慧象海洋一样辽阔;达赖喇嘛的称号始自三世达赖。1575年(明万历3年),三世达賴琐南嘉错应青海蒙古酋长俺答汗的邀请,到青海传法以后,被尊称为达赖喇嘛。但“达赖喇嘛”的正式封号,是清朝顺治皇帝封的。班禅是梵文智慧学識深博广大的意思,额尔德尼是一种尊称。1717(康熙56)年,清朝康熙皇帝始封“班禅额尔德尼”称号。达赖驻拉萨,班禅駐札什伦布。  相似文献   

8.
宋琬(1614—1674)字玉叔,号荔裳,山东莱阳人,有《安雅堂全集》。 (一) 宋琬于顺治四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后来仕途并不得意,曾两次下狱。顺治七年宋琬“用诬浮系于理凡浃月,而获湔祓,还官郎署。’(吴伟业《宋玉叔诗文集序》)顺治十八年,正在浙江按察使任上的宋琬,被满门抄系,槛车押赴北京,这一次被关了三个年头,才被免罪放归。两次都是族人告密,都与于七起义有关。顺治五年,于七在山东栖霞一带起兵反抗清廷,曾攻州  相似文献   

9.
同学们在学习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课时,会学到“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这一部分知识。同学们很可能会产生疑问:“达赖”和“班禅”到底是什么意思?“达赖”和“班禅”这两个封号是怎么来的?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是什么样的关系?下面笔者就一一给大家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10.
一、识记型选择题识记型选择题,又称概念型选择题或叙述型选择题,作为选择题中的基础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能力,即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它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如年代、地名、人物、机构、标志性事件等,这是今年高考历史选择题的主要类型。【例1】(全国卷Ⅰ)国民革命运动中,政府机构几经变化。1927年初国民革命高潮时的政府机构是()A.陆海军大元帅府B.广州国民政府C.武汉国民政府D.南京国民政府【例2】(四川文综卷)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加强的标志是()A.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B.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C.雍正时期设置驻藏大…  相似文献   

11.
明末农民领袖李自成究竟是怎么死的?一直是文学爱好者十分关注的历史之谜。传统看法认为李自成兵败至湖北通山县九宫山,被村民打死。而《永昌演义》却详细记述了李自成兵败后削发出家,于顺治二年春由鄂入湘,在夹  相似文献   

12.
顺治皇帝召五世达赖喇嘛入京一事引发满汉之间的激烈论争,顺治八年洪承畴所上奏疏是汉臣意见的集中代表。论争是满汉文化的交锋,清朝入关之初,正处于满汉民族文化冲突的凸显时期,入仕清朝的晚明汉官群体不仅希望跻身外族政治集团,更希望能用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顺治皇帝,建构新王朝的治国理念。论争又是国家民族政策的辩论与选择,五世达赖喇嘛最终入京觐见并受封,对满、蒙、藏上层的联合起到了关键作用,也有利于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史飞翔 《教师》2014,(5):1-1
正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段话可谓是对师道的最好阐述。中国历史上不乏恪守师道之人,比如刘师培、黄侃。古文经学大师刘师培,被章太炎誉为"国学界的凤凰"。刘师培一家五世治《春秋》,但对《春秋长律》中的历法问题一直没有搞清楚,故迟迟未能定稿。1910年,刘师培向同为端方幕僚的武人徐绍  相似文献   

14.
<正>我曾追寻过他的脚步,探索过他的流年。梦一般的人,梦一般的诗。他温柔、细腻,还有几分任性。一个人的一生应如何度过?他戴着黄金铸就的枷锁,思索着,挣扎着。他是仓央嘉措,是六世达赖,也是敢于突破世俗、向往自由与爱情的"世间最美的情郎",还是艺术世界里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写了许多优美动人的诗篇。他出生时出现了多种瑞兆,被认为是不同凡响的孩子。14岁,他被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此后他的命运彻底被改写,他不再属于自己。年纪尚小的他被送到了布达拉宫,跟随著  相似文献   

15.
脂砚斋是顺治的化名。贾政灯谜的谜底是砚台,而砚台是顺治被记成死人的日子和时辰的干支及其在卦气图中的爻位的隐语。迎春命名是根据《推背图》知识设计出来的顺治死日干支的隐语。"脂"、"脂研",是顺治死日和24岁生日的隐语。作品中的空空道人和僧道与脂砚斋是一个人即顺治。甲戌本中"甲戌"这个说法,其实是顺治出生的时辰甲戌时的隐语,是顺治其人的象征和指代符号。《红楼梦》中的许多批语都透漏了顺治其人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6.
1970年代,饶宗颐首次公布并解读了香港所藏沈颢顺治十五年《富春山居图》再临本原跋,及其由顺治八年初临本过录的宜兴吴洪裕族人题跋.《愚谷文存续编》《宜荆吴氏族谱》等重要文献为进一步考释吴氏题跋的流传过程,及吴骞所起的重要作用、吴洪裕族人的生平及相互关系,沈颢宜兴之行的陪同人员如蒋泽碞、吴石雪、吴贰公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可补正饶氏成果之不足.顺治十五年再临本原跋及宜兴吴氏题跋,是佐证、还原顺治七年宜兴吴洪裕火殉《富春山居图》这一事件的关键证据,同时对该画的残卷辨伪、原貌复原等问题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达赖与班禅是西藏喇嘛教黄教教派的两大首领。达赖的全称是“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圣识一切”是汉语,指受封者的佛学知识博大精深,无所不知;“瓦齐尔达喇”为梵文,原意为金刚菩萨,有坚强、不坏的意思;“达赖”是蒙语,意为大海。只有“喇嘛”才是藏语,意为上人,与汉语称佛教僧人为“和尚”的意义相同。整个称号的大意是“无所不知的坚强的像大海一样的伟大的和尚”。班禅也是简称,起初称“班禅博克多”,后又加封  相似文献   

18.
《明史》的纂修经过《明史》是二十四史中最后一部,它于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纂修,直到乾隆四年(1739年)才全部刊刻完成,历时九十余年,全书共三百三十二卷,目录四卷.它是除《元史》之外,纂修前期历史最早的一部史书,也是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史书.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后就迫不及待地从事《明史》的纂修,想通过对明代历史的阐释来宣扬封建道学,以抵制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同时也打着表彰明朝的幌子,来麻痹民族对抗情绪,以缓和民族矛盾,从而达到  相似文献   

19.
本文节译自日本《蒙古学向导》(全国书房 ,1 947年 )第 2章 ,著者考察了归绥的 (今呼浩特市 )大召、小召、席力图召和包头的福征寺等 ,对喇嘛教众神像及在喇嘛教寺庙中的布局特点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编中学语文课本第九册《鸿门宴》一课对“臣为韩王送沛公”,一句的注释为:“张良的先人,五世都做韩国的大宫,所以他托辞说‘为韩王送沛公’。”这就把《史记》中“五世相韩”一句的意思弄错了。其实,这个“五世相韩”并非“张员的先人,五世都做韩国的大官”,而应该是张良的先人两代做了韩国五个国君的相。《史记·留侯世家》中的有关文字是这样的: 留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年二十岁。秦灭韩且年少,未宦事韩,韩破,且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