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屈原的艺术气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创作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体现出了雄伟的艺术气魄。文章首先指明屈原诗作 ,特别是《离骚》、《天问》中透露出的雄伟艺术气魄 ,然后揭示出屈原艺术气魄与屈原崇高的人格的关系 ,最后昭示出作家、艺术家要具有独立、崇高的人格和精神上的自由 ,才能创作出具有雄伟艺术气魄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2.
屈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创作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体现出了雄伟的艺术气魄。文章首先指明屈原诗作,特别是《离骚》、《天问》中透露出的雄伟艺术气魄,然后揭示出屈原艺术气魄与屈原崇高的人格的关系,最后昭示出作家、艺术家要具有独立、崇高的人格和精神上的自由,才能创作出具有雄伟艺术气魄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3.
屈原的《九歌》是一组风格别致的具有艺术美的优秀诗篇。《九歌》在意象群体的塑造上极为成功,而且结构严密、精美,语言上也极富于艺术魅力。《九歌》堪与《离骚》媲美,有助于我们更深一步地去了解屈原。  相似文献   

4.
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作品思想的深刻,艺术形式的完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屈原诗歌艺术是一座丰富而深邃的宝库。本文仅就寓言是屈原诗歌艺术的重要特征这一命题作一些探讨。最早探讨屈原诗歌艺术特征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屈原列传》称赞屈原《离骚》“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就是说,从屈原的作品中,可以小中见大,近中见远。这种认识还不是很深刻的。《楚辞章句》作者王逸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2008,(11)
在郭沫若所有的历史剧中,《屈原》所享有的声誉最高,成就最大。如果说他的诗集《女神》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第一座丰碑,那么,《屈原》便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史剧创作的扛鼎之作。窥探作家的创作意图、观察作家的艺术构思,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戏剧的意义所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郭沫若又是如何创作《屈原》这出戏剧的。  相似文献   

6.
《九歌》原是楚国南部流传的民间祭神乐歌,后经屈原的艺术加工与创作而流传下来。在遭受政治上的打击和迫害之后,屈原所抒的是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悲哀和怨愤,从而使《九歌》具有独特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7.
《离骚》诗题体现了音乐意义和文章内容的统一,体现了屈原复杂而深厚的思想内涵,是屈原人格精神和艺术精神的点晴之笔。《离骚》的艺术品格对中国文人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吊屈原赋》、《服鸟鸟赋》皆为汉代咏怀写志名篇。通过笺释,我们认为:《吊屈原赋》乃现存汉代表现"士不遇"主题的重要作品,其写法上继承了屈原《离骚》香草美人之传统,赋中大量用比,连类繁举,在对屈原的遭遇深表同情的同时,还对迫害屈原的群小表示了极度的愤慨,因而《吊屈原赋》在悲悼屈原的同时,也在悲悼自己。尤其是用古事写今情,做到了古典今情的完美统一。而《鵩鸟赋》通篇大旨,在以道家齐物之理,自慰远谪之情,其中"齐生死,等荣辱",以对抗人生之牵累与忧患,尤为突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论其艺术特色时说:"贾谊《鵩鸟》,致辨于情理。"而在赋体文学发展中,"《鵩鸟》为赋之变体,即其体而通之,凡能为子书者,于赋皆足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9.
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失事求似”史剧创作精神的典范之作.本文将以叙述学理论来解构《屈原》艺术成功的奥秘。  相似文献   

10.
潘啸龙副教授所著《屈原与楚文化》一书最近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17.5万字。这是作者十年来潜心研究楚辞的结晶。全书分为三篇,探讨了楚历、楚史和屈原生平中两次放逐和自沉的时间及原因;对屈原的主要诗作如《离骚》、《九歌》、《天问》、《哀郢》、《远游》等的作年、题旨、性质和结构艺术,以及屈原的思想发展及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长篇诗《离骚》,是流传千古的名篇,由于文字艰涩难懂,篇幅又长,加上文章条理多,线索交错,艺术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紧密结合,学习时,很难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屈原的人格魅力。应从结构入手,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感情发展线索以及屈原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2.
《九歌》的艺术特色刘复初屈原的重要代表作品《九歌》是一组体制独特的抒情诗。这个组诗脱胎于楚地民间巫术祭歌,经屈原精心加工创造,达到了相当完美的艺术水准。特别是《九歌》吸收了楚地民间文学艺术的精华,格调绮丽清新,玲珑剔透,充满宗教神话色彩,弥漫着浪漫主...  相似文献   

13.
《辨骚》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辨析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骚的一篇专论。在刘勰之前,汉人刘安、班固、王逸、刘洵、杨雄等对屈原的作品,都进行过评论,但见解不一。而刘勰,一方面指出他们“褒贬任声,抑扬过实”;另方面,又把屈原的作品与儒家的经典作品作了比较和对照,在具体分析了屈原作品的内容和它的艺术创造性、充分肯定它的价值和地位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独到的文学见解。因而,读一读《辨骚》这篇历史上评论屈原作品的重要论文,不但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和分析屈原的作品,而且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刘勰的文学观点。  相似文献   

14.
《雷电颂》选自《屈原》第五幕第二场。《屈原》是郭沫若同志一九四二年在重庆创作的历史名剧。当时,郭老曾说过:“我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一语道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屈原》的社会意义及其艺术特色。纵观全剧,郭老所谓的 “象征”好似一条红线,文理清晰地统摄着《屈原》创作表现的各方面,所以研究《雷电颂》的修辞艺术,也应从“象征”谈起。 象征是文艺创作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古今中外名家高手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它的作用。如宋人周敦颐的《爱莲说》、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以及杨朔的《荔枝蜜》等,都是运用象征手法十分得体的成功之作。《屈原》就其表现手法而论,确是典型的象征性的文苑大作,而《雷电颂》则是剧作中展示屈原精神的重要独白,也是郭老的精心力作。当年,周总理对这段独白曾有过中肯的评  相似文献   

15.
屈原《渔父》所设置的"渔父"在后世不断增衍,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长廊。对于"渔父"现象的梳理从具性角度印证了屈原精神困境的深广性,有益于屈原《渔父》文本和屈骚精神的理解。屈原《渔父》对后世辞赋、散文等的检讨则显示了屈辞"衣被词人,非一代也"的深广影响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屈原与扬雄在文本层面客观存在着斩不断、理还乱的亲情关系。《反离骚》所受《离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文体上承袭、模仿《离骚》;二是结构上开篇方式相同;三是语句上直接借用《离骚》中的诗句;四是表现手法上继承《离骚》的比喻、象征手法。扬雄其他辞赋作品也在文体上和艺术表现手法上受到文本屈原不同程度的影响。无论是“点”上还是“面”上的影响,都不是亦步亦趋的模仿而是模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和屈原是湘楚文化哺育出来的两位历史巨人。屈原的《离骚》和毛泽东诗词则是湘楚文化中最为璀灿的艺术篇章。毛泽东十分赞赏屈原,喜爱《楚辞》。两位历史巨人虽相距两千多年,但心灵是相通的。其创作实践给人以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8.
《渔父》:屈原自吐心曲的灵魂对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目前研究现状,《渔父》的作者仍定为屈原较为合理。《渔父》作为一篇真实反映屈原流放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其“渔父”当是屈原采用“分身立言”、“人物的自我分裂”的艺术手法所幻化的人物,是屈原的另一半,是屈原形象决不可少的必要补充。《渔父》实是屈原自吐心曲的灵魂对白。由于“渔父”的塑造,屈原的真才有所寄托,美善得以升华。而且,通过“渔父”的设置,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美再一次地焕发璀璨光芒。  相似文献   

19.
屈原与扬雄在文本层面客观存在着斩不断、理还乱的亲情关系.《反离骚》所受《离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文体上承袭、模仿《离骚》;二是结构上开篇方式相同;三是语句上直接借用《离骚》中的诗句;四是表现手法上继承《离骚》的比喻、象征手法.扬雄其他辞赋作品也在文体上和艺术表现手法上受到文本屈原不同程度的影响.无论是"点"上还是"面"上的影响,都不是亦步亦趋的模仿而是模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0.
一元与多元的完美相融─—二论《天问》的艺术成就张宏洪我在拙作《单一与丰富的有机结合——一论天问的艺术成就》中①,论述了屈原《天问》在形式上有一个非常突出非常重要的艺术特点:一问到底的单一形式同问式、句法的富于变化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当然,《天问》的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