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理学之消化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理学之消化佛学崔大华作为一种异质文化思想观念的佛学,被中国文化所固有的儒学理论消化,曾经是一个十分艰难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最终完成,应该说是在理学形成的时期。理学形成与消化佛学实际上是互融互动的:理学观点在儒学消化吸收佛学的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形成;...  相似文献   

2.
<正>五四时期,曾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百家争鸣。第一次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百家争鸣出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其原因究竟是什么?目前没有人进行过系统的、有说服力的探讨。我认为五四时期之所以会出现百家争鸣有以下一些原因。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关键时期。美藉华裔学者张灏先生称1895年到1927年为中国思想的过渡时期。我在《社会结构变迁和近代文化转型》一书中称这一时期为中国社会的进一步转型时期,或加速度转  相似文献   

3.
简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思想互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中国传统文化进入古代第一次繁荣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儒、道两家文化就成为我国两大主流文化。春秋战国时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社会上产生众多的学派和学说,有所谓六家之说(儒、墨、名、法、阴阳、道六家),亦有所谓九流之说(六家再加纵横家、杂家、农家),然其中在意识形态领域影响最多,起到主导作用的则是道、儒两家。道家在哲学宇宙论上影响最大,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建立较完整的宇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发展一方面要继承我们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也要面对时代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研究是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但绝不是唯一的领域,道、佛诸家以及先秦诸子的学说也是中国哲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领域。只有从中国文明的整体来理解中国哲学,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5.
泰州宋明时期的理学发展到顶峰,其代表人物是宋朝"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和明朝"泰州学派"的领军人物王艮。儒学发展到宋初,其哲学及道德性命之学重新抬头,周敦颐及其之后的张载,被誉为理学的开山鼻祖,但胡瑗却是"开之必先"。胡瑗的理学对明代的王阳明影响较大,而王阳明是"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老师。因此,胡瑗和王艮这两位泰州学人有着理学方面的密切联系,但他们的思想又不完全一致,尤其是王艮,其在传承中创新,使宋明理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由汤一介、李中华主编,由一批著名学者分撰的《中国儒学史》,计450万字,从先秦写到现代,时间跨度2500年,详述了儒学产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汤先生为该书所写总序,洋洋五万余言,一方面它是对《中国儒学史》写作指导思想、写作视野、编写方式、全书特色的宏观论述,因此是一篇高水平的切合全书内容的总序;另一方面它又是改革开放以来汤先生对儒学研究一系列哲学思考的一次总汇和结晶,它超出了一般书序,是可以独立成书的,它展示汤先生老年时期自由的思想、独立的见解、创新的观念,体现了他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学术潮流的风采。总序是一篇下了大功夫的厚重之作,是汤先生晚年最具系统性、学术性、理论性的作品,可以称为"汤一介晚年定论"。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文化产生、发展的漫长进程中 ,曾经出现过两个辉煌灿烂的历史时期 ,一个是春秋战国 ,还有一个是明清之际。前者正值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 ,伴随政治制度和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 ,思想文化领域内诸子各家学说蜂出并起。它们各执一端 ,各造其极 ,既相互辨难 ,又互为发明 ,由此而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第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 ,同时也成为后世学术文化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而明清之际 ,同样也是中国社会发生急遽变动的历史时期 ,朝代更迭 ,社会动荡 ,战乱频仍。在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斗争中…  相似文献   

8.
德川时期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又一黄金时期.在德川幕府统治日本的260多年中,儒学始终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从朱子学派、阳明学派到古学派,该时期,日本儒学各派充分吸收中国儒家思想精华,并结合日本社会、文化特点,推动了儒学东渐后的日本化、本土化进程.从伊藤仁斋的"尊孟论"到荻生徂徕的"轻孟论"乃至太宰春台的"批孟论...  相似文献   

9.
郭宏焘 《文化学刊》2015,(2):226-227
自汉代以来,儒学便被尊为庙堂之学,居于古代思想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家文化也成为中华民族社会生活中的文化主流。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和谐、中庸,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宽容的民族秉性。同时,人们也形成了安于现状、缺乏竞技意识的生活态度。足球运动是一项极具代表性的体育运动,其魅力在于对抗和竞争。而深深根植于儒学占主导地位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的中国足球运动,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内在精髓,却少儿了对抗精神。  相似文献   

10.
论魏晋思想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魏晋思想的文化意义田文棠从文化生成的角度来看,魏晋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这主要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魏晋三大主流思想(即魏晋名理学、玄理学、佛理学)的相继肇兴,遂使中国传统文化原有的发展轨迹,无论是在文化格...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新儒学评诂邵汉明现代新儒学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术文化思潮。它产生于五四时期。50年代以后,大陆奉行马克思主义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现代新儒学失去应有的生存土壤和市场,它的中心便从中国大陆转移一了港台和海外。几十年来,经过新儒家学者们的苦...  相似文献   

12.
我们对于儒家伦理的讨论,需要和当今时代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在经过了百多年来的发展之后,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了的家庭、社会、政治伦理规范和伦理观念,是我们讨论传统儒学纲常伦理体系所具有的现实伦理基础。这也是我们的讨论不同于清末民初时期伦理观念的中西古今争论之所在。对于儒家伦理,汤一介先生的伦理思想和儒学实践是我们继续儒家伦理问题探究的基本参照。  相似文献   

13.
李双龙 《文化学刊》2012,(5):148-153
“仁”是儒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儒学寄于理想人格的主要特征。在儒学的不同发展阶段,“仁”所赖以存在的主体有着不同的内涵,大致经历了先秦时期理想中的圣人,汉唐时期现实中的圣人,宋明时期人人皆为圣人。由此,儒学的外王之路也由“致君行道”向“觉民行道”转变。  相似文献   

14.
治文化史的专家、学者普遍持有这样一种观点 ,即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 ,曾经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文化融汇与交流。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二次是北宋时期的文化勃兴。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说过 :“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教授也说过 :“两宋时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 ,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 ,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在世界性的汉学热中 ,我国的宋代文化研究在 2 0世纪 90年代达到了一个高峰。研究队伍不断扩大 ,学术机构大量涌现 ,专著论文层出不穷 ,取得了举…  相似文献   

15.
华夏文明五千年,儒、道、佛等文化"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儒学充当了制衡和导向的角色。西方文化引进国门,与中国文化有融合,有冲突。多元制衡应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思想和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6.
西汉前期,儒家尽管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君主和统治集团文化认识上的阻障,汉儒与统治者的思想总是格格不入。儒家认为,这是“攻与守不同术”的问题未得解决的一个表征。于是武帝时乃有董仲舒天人论宗教文化思想的出现。 一 其实,董仲舒的道德与功效相结合的社会政治主张,同陆贾、贾谊比较,并非面目全非,但以此为标志搞起的一套汉代儒学,历经武昭宜时期的文化洗礼,最后毕竟被汉廷接受为统治学说。这,与董氏《春秋》学思想自身的文化特点,以及时代的文化背景都不无深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儒、道、禅美学思想异同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几千年光辉的文化史中,古代美学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审美理想的形成,到审美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发展演变,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当然,要说清中国古代美学的民族特色,需要作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不过笔者以为,在诸多因素中起关键作用的,还要算儒、道、禅三家的学术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的儒、道两家学说,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东汉以后传入的佛学思想,与中国固有的儒、道学说,经过长期的聚散捭阖,终于在中唐时期形成了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禅宗。自此以后,儒、道、禅三家美学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主体与灵魂,影响着封建社会后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它们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一面,导致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丰富多彩;而它们互相渗透、互相融和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东亚儒学与东亚意识李平一近几年来,海内外研究,探讨儒学与现代化、儒学与二十一世纪的文章越来越多,且观点也纷繁杂多、各不雷同,几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细细归纳梳理,大约有如下五种基本观点。第一种观点:东方儒学一无论。所谓“东方儒学一无论”,是...  相似文献   

19.
道咸以来,儒学因遭遇"千古之奇变"而面临无奈的沉沦,是个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作为社会重心的士绅阶层因时代的变局发生转型、分化,其再生产机制亦因科举停废而中断。但士绅在地方社会的文化权势并没有减弱,他们的内心深处仍以儒学及其价值观念为其乱世生存的基本道义,并在外在行为上表现为积极维护儒学价值的种种实践。晚清温州士绅有意识地表彰南宋永嘉之学的努力,实乃一种从传统中发掘地方重建资源的地域文化意识自觉使然。而永嘉之学"经制事功"要义和"坐言起行"精神的重获提倡,催生了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经世意识,最终落实为由"家"而"乡",由宗族而地方文教的实践逻辑。晚清温州士绅以儒学为中心、以地方事务为取向的"因地制宜"的实践,进一步验证了如下观察,即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学在变局时代面临严重的价值危机,而作为文化实践的儒学却在地方社会中表现出相当的践履能力。  相似文献   

20.
论孔子儒学之精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的精华,都是历史地、有规律地逐渐积累、形成的。我们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是世界上最大的文明古国,这是和孔子以及由他创始的儒学分不开的。孔子在我国历史上的影响远远超过秦皇汉武,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精神文明的主要奠基者。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不仅是先秦时期的显学,而且自汉武帝定为国学之后,直至“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为止,统治中国思想界两千年之久,成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精神。 对于传统精神,毛泽东有两点重要思想:一是“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二是“中国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对于孔子儒学的研究,应当坚持这种正确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