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法。使用隐喻是文学语言的显著特征,本文通过中日文学中语言隐喻的本质研究,分析语境下的文学隐喻,进一步阐述汉语、日语的隐喻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境是人们根据头脑中已经存在的经验对外部世界里的事物进行认知后产生的结果。隐喻则是人们根据头脑中已有的某件事和经验来理解、判断和认知另一件事或经验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因此,对隐喻的正确理解最重要的依据是基于认知语境基础上的。对隐喻的翻译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结构,因此要正确地进行隐喻翻译,就要寻求双方共有的认知语境以便理解和掌握话语中的真实含义,以期得到最成功的翻译结果。《诗经》三百篇中描写了许多动植物形象,这些形象都是作者进行诗歌创作时运用隐喻思维的产物,对隐喻的理解不当,就会使译文产生偏差。目前,《诗经》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译者的认知语境情况对翻译活动以及翻译文本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以认知语境为理论基础来分析《诗经》中的隐喻翻译情况就显得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西方翻译理论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形成较多理论派别,各从不同角度阐释相关翻译认知和理解,自觉而有效地服务于翻译实践。认知语言学及语用学等学科理论应用于翻译领域,形成相应的翻译理论,其语境、隐喻及图式理论等视角丰富了翻译的发展。随着中日科技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科技日语翻译的需求日益增大,其发展也日益迅猛,但就目前来说,仍存在诸多阻碍其发展的不利因素,缺乏足够的翻译理论指导即是其一,这一问题的解决亟需引入相关西方翻译理论来充实科技日语翻译领域。从认知语言学及语用学所关注的语境和隐喻等两个较有代表性的层面入手,探讨西方主要翻译理论在科技日语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安琦  刘宁 《林区教学》2011,(1):63-65
按照关联理论的观点,话语理解不仅仅是交际双方动态的认知推理过程,也是依据语境信息寻找最大关联的过程。翻译的本质是一种认知活动,是译者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从而达到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最大关联。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其意义的理解离不开语境,因此,隐喻也是一种语用现象。结合关联理论中的最大相关性和语境两个概念框架,分析翻译和隐喻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关联理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关联理论作为认知语用学的基础,对汉英隐喻翻译起了决定性的指导作用。本文运用关联理论的交际观、语境观和最佳关联探究汉英隐喻的翻译方法,旨在对隐喻翻译研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6.
以《红楼梦》语料库为基础对汉英隐喻翻译从认知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对语料的分析,从概念隐喻视角出发阐释汉英隐喻构建的理据和运作机制,进一步对汉语隐喻进行分析及翻译方法研究。将文化语境与文学语境结合起来,阐明语言表层转换与作品的隐喻和主题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7.
隐喻从旧时被作为修辞学的研究焦点,到现在成为一种基本的人类认知方式被大众所接受。准确的隐喻翻译可以向目的语读者准确地传递原语中隐喻要表达的语义特征和认知方式。通过研究隐喻翻译的现状,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影响,试图阐述语境知识下的英汉隐喻翻译。  相似文献   

8.
龙江华 《培训与研究》2006,23(5):125-128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的思维与行为方式。由于语言中隐喻的普遍使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跨文化翻译就是将原语中的隐喻转换成目的语中的隐喻的一种活动。因此,译者的隐喻认知能力对翻译的质量和效率具有决定性作用。译者可以从文化习得、概念隐喻的习得和语境分析三个方面来提高其隐喻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9.
语法隐喻是—种特殊的隐喻,同时也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在翻译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导入语法隐喻,从而培养学生的语篇和语境意识、培养学生对语篇内容和作者意图的总体认知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和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手段;"概念隐喻"是隐喻的核心概念,是指人们用一个概念去理解和建构另一个概念。从认知隐喻学的角度着手,基于真实语料,在汉日语言中常见的方位名词"左""右"及"左右"的空间基本概念基础之上,分析其在汉日语中的空间隐喻拓展义,发现由于文化的差异,其空间隐喻既存在对应关系也存在非对应关系。提示要加深日语学习者对该方位词的理解,并使汉语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尽量避免母语负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11.
关联理论吸收当代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以及行为科学的某些研究成果对语言交际作出解释。认为促使人类之间进行交际的核心大脑信息处理机制,是一种能够根据人们的行为进行推理的能力。从关联理论看,文学翻译本质上就是一种交际行为,译者在这双重交际中的职能就是挖掘出原文作者意图与译本读者期待视野的最佳关联,在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的语境等效的同时,也要确保译本读者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佳的解读原文作家写作意图的语境效果。可见,关联理论对翻译的阐释内涵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译者应从原文的明示信息以及文本产生的历史语境中找到最佳关联性,为读者提供最佳的认知环境。可以说,好的译者还必须能使译文最大限度地与原文趋同,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实质与风格。  相似文献   

12.
结合相关教学与实践,分析目前日语涉海文献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具体来说,首先需要深入了解中日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以正确把握其各自的表达习惯。在此基础上,应勤于检索、善于检索,以保证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的准确性,对涉及文化差异的要素,应综合考虑原文语境及译文读者的文化语境,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对于原文中出现的中国或第三国的作品内容引用和专有名词等,应予以回译。  相似文献   

13.
交际中信息的传递是在语境中实现的,离开了语境,符号就没有了意义,不能传递任何信息。翻译是译者把原语文本中的语码在其特定语境中传递的信息用译语语码准确地传递给译语文化中的读者,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无论是对原语的理解还是译语的产出,都离不开语境。本文就语境对翻译的影响和制约进行了探讨,同时指出认知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关联理论解读翻译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理解是一种包含示意和推理两方面的认知过程,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示意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而获取说话人的交际意图,翻译也研究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由于关联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交际过程,故译者应充分考虑译语环境下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视具体情况采用顺应译语文体规约的归化策略或保留原文特色的注释性异化策略,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5.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包含明(explicature)和暗含(implicature)两种意义。关联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跨语言、跨文化的认知过程,这为科技翻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根据关联原则,译者在从事科技翻译时.应充分考虑译语环境下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这就要求译者首先通过各种交际线索找到原语交际者的真实交际意图,然后通过推理目标语受体的认知环境,选择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译法,达到最佳交际效果。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语用翻译的本质,进而指导科技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隐喻的翻译不仅涉及概念的理解,也涉及原文和译文文化意象转换。英文经济语篇中含有许多隐喻表达,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角度对英文经济语篇中的隐喻翻译进行研究,有利于指导我们来探讨隐喻翻译的原则与方法,从而促进英文经济语篇的翻译。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言学将隐喻提升为人类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其概念隐喻认为隐喻是借助已知事物认识体验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和认知手段。隐喻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认知活动,受到地域、历史、宗教及文化等的影响。它涉及到两种文化共性和差异的理解与把握。在翻译中应以认知的角度分析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及所含的文化信息,根据源语的隐喻化过程采取异化和归化策略,使译文既能完整准确地传达源语文本信息,又能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从而促进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8.
在关联理论框架内,最佳关联是力求让读者以最小的推导努力获取足够的语境效果,为此译者须充分考虑受众的认知语境和心理期待,这也是应用翻译的基本原则。在旅游指南翻译中,译者应根据文本特征分析不同信息性质及其关联度,在把握主题信息突出策略原则的同时,努力实现符合受众认知语境的最佳关联性凸显。  相似文献   

19.
毛主席喜欢在诗词中留白,翻译这些空白的方法分为隐译法和显译法。从认知的角度看,这些空白是文本的语言符号所激活框架的空位,而空白的填充值则是框架空位的默认值,这些默认值使得看似没联系的文本语言符号之间建立起连贯关系,读者因为拥有框架并能够调用框架空位的默认值填补空白而获得文本意义。隐译就是保留文本空白,让译入语读者调用框架空位的默认值填补框架空位获取意义;显译就是明示框架空位的默认值,显示框架内所隐含的意义。译者采用隐译或显译的标准是所使用的译入语语言符号足以激活理解文本所需要的框架和默认值。  相似文献   

20.
徐希 《海外英语》2012,(10):159-160,162
The Relevance Theory put forward by Sperber and Wilson not only gives rise to a new research on pragmatics, but also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 foundation for other disciplines. Gutt applies the theory to translation and gives a relevance-theoretic account of translation. The relevance-theoretic communicative model provides rational explanation for existence of the implicit information. The appropri ate treatment of the implicit information is consistent with readers’ cognitive environment and expectation. Human communication de pends on not only the text, but also the inferential context. The adequate contextual effect is derived from the correct judgment and infer ence of the implicit information in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he translator should match the original author’ s intention with target text readers’ expectation to make sure that they yield adequate contextual effects with appropriate processing efforts. Implicitness is one of the features of Shakespeare’ s works. It is more demanding for the translators to catch and transfer to the target readers the implicit information. Zhu Shenghao and Liang Shiqiu, the two famous translators adopt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the implicit information in the wor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