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噬藻体PP效价的日波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噬藻体PP效价的日动态变化,实验分别选取了8月、9月、10月、12月份的代表性晴天,采样点设在武汉东湖风光村湖面上。结果发现噬藻体的效价在一天中存在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当水温高于22℃时,噬藻体PP的效价在上午9:00时和下午15:00-17:00会出现两个明显的峰值,而晚上的波动则不明显;当冬季水温降至8℃左右时,噬藻体PP效价的波动不明显。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水温(与季节相关)是影响噬藻体PP 增殖的重要因素:当水温为28℃时,噬藻体PP的裂解周期为6h,释放量为75 PFU·Cell-1;而当水温为8℃时,噬藻体PP的裂解周期则超过24h。  相似文献   

2.
运用Sterner和Bodnar(1984)提出的愈合裂隙的实验技术,在石英中成功地合成了烃类包裹体,并对合成的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观察、显微温度测定及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等。实验揭示出除合成压力之外,合成温度、反应时间和油水比例是烃类包裹体合成时几个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此外,合成时加入的初始溶液盐度和酸碱度也值得进一步考虑。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为研究天然烃类包裹体的形成机制及测定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1965年,中国科学家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满怀着为国争光的一腔热血,协同攻关,在向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进军的道路上,率先在世界上人工合成胰岛素,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果。人工合成生命物质,不仅是揭开生命奥秘的关键,而且在哲学上有重大意义,因此成为引人注目的研究课题。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之一,凡是有生命的地方都离不开蛋白质,它是复杂的生物高分子化合物。19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已经能够从动物组织中分离出一些蛋白质,如卵蛋白、血红蛋白等,并认识到蛋白质与生命现象密切相关。因此,用实验方法制成有活性的蛋白质,揭…  相似文献   

4.
在倪培等在2003年和丁俊英等在2005年成功开展人工合成包裹体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愈合人工水晶裂隙技术,在设定的实验条件下合成了NaCl-CaCl2-H2O体系的流体包裹体。对合成的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工作,并结合相应相图分析研究——主要对合成包裹体的低温熔融行为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合成的包裹体捕获了既定组成的流体,其低温相变过程与相应相图吻合。因此,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与天然包裹体相似,天然流体包裹体的各种行为可以参照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同时,通过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校正补充实验相图,使其更准确的被应用于天然包裹体测定分析。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目前β-胡萝卜素的理化性状、人工合成品与天然产物的差异,生理功能及利用杜氏盐藻生产β-胡萝卜素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6.
于平  岑沛霖  励建荣  张燕萍  秦松 《科技通报》2004,20(1):21-23,27
通过PCR技术克隆了极大螺旋藻藻蓝蛋白基因,构建了克隆载体和表达载体,并将该基因导入巴斯德毕赤酵母X-33基因组,筛选了能够有效表达藻蓝蛋白基因的毕赤酵母工程菌株PC8,从而为发酵法生产藻蓝蛋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细胞自噬是一种复杂细胞生理活动,它在细胞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细胞自噬对于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即双重作用,未来对细胞自噬的研究将会深入到基因水平,将会推进对细胞自噬机制的深入了解,并且会研究出一些调控细胞自噬的药物,该药物可以抑制细胞自噬对疾病的不利影响,促进有益影响。  相似文献   

8.
浮游藻体内叶绿素(Chlorophyll)通常有Chl.a、Chl.b、Chl.c三类。各门藻类所含的光合色素不完全相同,而其中Chl.a是存在于各门藻类的一种光合色素,与藻体成一定比例关系,一般为藻体干重的1.5%左右。当前各围在湖泊研究中往往采用测定水体内chl.a量以表示其浮游藻的生物量。它是一种简便且快速的测定浮游藻生物量的方法。可借以指示水  相似文献   

9.
在高等专科学校现代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当中 ,生命的起源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之一。生命起源在化学进化学说和热泉起源学说等两大化学进化假说为主流的引导下 ,解释了原始生命漫长的形成进化过程而受到较多学者的支持。原始生命——原始的异养型厌氧原核细胞形成之后 ,它们的进化长达2 0亿年左右 ,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真核细胞。本人在此主要讨论对于真核细胞的进化——“内共生假说”的理解和浅见。1 内共生假说内共生假说认为“一类以吞噬方式为生的原核细胞常发生外膜内陷 ,内陷的膜包被了原来细胞中裸露的 DNA,以便保护其遗传物质不受外来物质的破坏 ,从而逐步形成了原始真核细胞 ,其后 ,原始真核细胞内吞入好氧原核细胞并与之形成共生关系 ,以便利用它们进行有氧呼吸途径的能量代谢 ,内共生的好氧原核细胞最后演变为线粒体。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亦有相似的起源 ,通过内吞入蓝细菌之类的光合原核细胞经内共生演变为叶绿体”。2 对内共生假说的理解和浅见2 .1 原核细胞外膜内陷与现在的草履虫 ,变形虫的胞噬、胞饮作用类似 ,在长期的外膜内陷吞噬过程中逐渐为保护遗传物质—— DNA而一部分形成核膜 ,另一部分形成内质网 ,所以核膜、内质网、胞膜是相...  相似文献   

10.
自噬是一种高度的细胞保守的行为,在生理和病理的情况下都可能发生。现在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多种肿瘤细胞中都发现了自噬的现象,虽然自噬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但是可以明确的是它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大量的实验证明beclin-1参与自噬体的形成,对自噬存在着调节作用。本文对自噬基因beclin-1的研究现状及其与口腔癌发生的相关性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
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最终实现离不开人的生命存在。生命,是实现一切教育的基础。我们语文教师要以人为本,切实落实增强学生生命意识这一理念,让学生们在成长中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最终实现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合成生物学是关于设计和重新合成生命的一门新兴交叉融合性学科,是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化学合成技术等,在工程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设计生命、合成再造、重塑生命,开创全新科学研究模式,在生命科学、化学、材料学、医药与健康等多领域形成颠覆性技术。随着合成生物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的迅速突破,合成生命有可能成为我国实现颠覆性原始创新的领域之一,为全社会带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本综述围绕第193期"双清论坛"展开,聚焦于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总结了"合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发展趋势和前沿科学问题;结合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优势,分析和凝练了我国亟待关注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探讨了前沿研究方向和应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3.
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自噬"效应对企业实现新旧技术、产品、商业模式之间的转换具有消极阻碍作用,甚至影响企业实现顺利转型。其产生主要来自于四个效应维度,即"速度"、"多样化"、"破坏"和"商业模式"维度。应对"自噬"效应的潜在风险,企业要在竞争对手和市场需求之间平衡创新速度,降低技术产品之间目标市场的重叠性,高度关注技术极限及潜在的替代性技术,密切注意价值网或创新生态系统内相关产业的技术变革。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6):719-719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俞飚研究组发展了新一代糖苷化反应:以糖基邻炔基苯甲酸酯为给体的一价金催化的糖苷化反应。他们使用该反应完成了一系列活性寡糖和糖缀合物的高效合成,相比于经典的糖苷化反应,新反应具有独特的反应机理,因而具备独特的优势。其中的一个优势是对于核苷的合成。核苷在生命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大量人工合成的核苷类化合物则通过干涉这些作用而成为重要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细胞自噬是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细胞自我降解过程,通过形成自噬体清除受损细胞质,变性或衰老的蛋白质,从而在维持细胞内物质的稳态和对各种刺激的适应性。自噬在肿瘤以及相关疾病的病理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总结介绍了自噬的基本概念及其与肿瘤的关系,并且对以自噬为靶点为肿瘤的治疗展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海洋中存在着种类繁多的藻类,它们是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藻类与其他各类海洋生物共存,构成了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海洋生命世界。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海藻家族中存在的少数赤潮藻会爆发性地增殖,由此造成海水的pH值升高,黏稠度增大,非赤潮藻的浮游生物衰减,赤潮藻自身  相似文献   

17.
合成生物学是利用工程化的思想来设计和构建新的生物基因组,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对原核细胞支原体天然小基因组进行从头合成并进一步设计与构建最小基因组,对原核模式生物大肠杆菌基因组的不断删减及全基因组密码子简约化设计与人工合成测试,以及对真核模式生物酿酒酵母基因组人工设计与合成测试都取得了很大成功,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对生命的理解。我国的基因组的设计与工程化构建方面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国际瞩目的成果。基因组的设计与构建为深入了解生命起源与进化,并为进一步构建具有强大应用功能的新型生命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一、仿真体模技术是人类文明理念与现代科技触合的范例 仿真体模技术是人类文明理念与现代科技融合、以人为本崇尚生命的“全球性实践”,是生命、材料、信息、制造等多学科结合的精华。“中国仿真人”是按中国人体参数用仿生功能材料制成,是有骨骼、肌肉、脏器和多种传感器的“仿真假人”,是人体危险实验的“勇敢替身”,  相似文献   

19.
蓝绿藻,或称蓝细菌,据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产量最丰富同时也是最古老的生物体。它能够产生一种叫做BMAA的毒素,该毒素与诸如阿尔茨海默氏症(Alzheimer's)这样的神经退化和失调以及关岛上一种类似于葛雷克氏症(Lou Gehrigs)和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的疾病有关。一支国际小组考察了世界各地生存在海洋、半成水和淡水环境中的蓝细菌以及与植物和地衣共生的蓝细菌。  相似文献   

20.
我国近海藻华灾害现状、演变趋势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有害藻华是近海常见的灾害性生态异常现象,不仅包括微藻形成的"赤潮"和"褐潮",也包括大型藻类形成的"绿潮"。在许多海域,有害藻华问题一旦出现,就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对海水养殖、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在我国,有害藻华已成为一类突出的海洋生态灾害问题。渤海海域、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和南海近岸海域是3个典型的赤潮高发区,大规模暴发的赤潮对海水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破坏,也威胁到海域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近期在南黄海和渤海海域还出现了绿潮和褐潮等灾害性有害藻华现象,受到高度关注。综合分析我国近海的有害藻华问题可以看出,我国近海藻华原因种呈现出多样化、有害化和小型化的演变趋势,这给藻华的监测和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为有效防控有害藻华,有必要加强针对有害藻华的基础研究,阐明藻华原因种的多样性状况、藻华发生与生态系统健康的关系、藻华的演变趋势及其驱动因子、藻华演变可能造成的生态效应等基础问题,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对藻华的观测预警和控制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