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例如在基本理念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又特别指出在阅读方面要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又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可见积累对学好语文的重要性。确实,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又指出在阅读方面要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确实,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所以,要在阅读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语言积累在阅读教学中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例如在基本理念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又特别指出在阅读方面要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又在各阶段目标中对此加以具体化.可见.积累对学好语文的重要性。语言积累的方式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重在直接吸收和积累语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就学不好语文。那么,如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诸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靠的是点点滴滴的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语文课程标准》也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如在基本理念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又特别指出在阅读方面要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可见,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他们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由于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作“奠基”,那些方法和技能就成了“空中楼阁”,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也就缺乏“后劲”。造成这一窘境的原因是很多的,笔者认为积累的方式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么怎样积累呢?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呢?《语文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了“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苟子也论述“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当代著名学者邓拓也说:“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重视积累的。”囚此,语言学习需要以积累为基础的,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积累既多,语感不断得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形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无论促使学生感悟还是语感的生成都必须以大量阅读积累为基础与前提,须知“词源笔下三千牍,武库胸中十万兵”嘛!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又指出在阅读方面要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确实,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所以,要在阅读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语言积累在阅读教学中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8.
“重视积累”已经成了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会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就学不好语文。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的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提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充分凸现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肓,丰富语言的积累。” 没有积累,就谈不上有真正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才能形成有效的语言积累。丰富的积累,能形成好的语感,开启灵感之门,丰富的语言积累,才能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话可说。  相似文献   

11.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重在直接吸收和积累语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就学不好语文。那么,如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相似文献   

12.
评价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人们常常用满腹诗书、能说会写来衡量。积累是语文学习之根本,只有固本培根,语文学习之树才能根深叶茂。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句诗道出了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意义。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可能学好语文。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丰富语言积累,才能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阅读或听人讲话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语感的培养应贯穿在语文学习的始终。  相似文献   

14.
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存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进行阅读直接感知语言,  相似文献   

16.
朱霞 《文教资料》2005,(24):119-120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在基本理念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又特别指出在阅读方面要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又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可见,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的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提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充分凸现了在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的第七条又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由此可见,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多么重要,也是势在必行的。  相似文献   

19.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而词语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在“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语感”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即便到了小学中高年级仍是这样。  相似文献   

20.
范夏薇 《现代语文》2009,(12):25-26
语文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再次强调“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新的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目标、导向。的确,学生的语感能力的培养,究竟怎样进行,语文标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