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祭祀祖先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民间风俗。江西乐安流坑村是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聚族而居的封建宗族组织,保存了较为完整的祠堂祭祀习俗和历史文化遗迹。流坑的祠堂祭祖分为季祭、节祭和生辰忌日祭等。这些祭祀活动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敬宗收族的宗法思想以及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的宗法特征,对巩固家族组织和宗族制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浅谈徽州祠堂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祠堂的兴建有其深厚的中华社会基础和文化渊源.徽州是程朱厥里,深受<朱子家礼>影响,从宋代开始徽州祠堂建造萌发.明代中期徽州宗族凭借徽商的财力大兴祠宇,_直到清末.近现代中国社会的重大转型,对徽州宗族产生巨大冲击,代表徽州宗族象征的祠堂也因此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3.
《嘉应学院学报》2017,(7):17-21
自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宗族呈复兴态势,重修族谱、修缮祠堂、省亲祭祖等现象越来越多,日益引起学者和官方的重视。学者们称这种现象为宗族组织的重建和"创造","创新"和"生产",也有人称之为宗族的复兴。当前的宗族复兴引起官方关注和学者研究的重视,亦与乡村治理具有密切联系。在此,以一个客家南迁总祠的建造作为切入视角,分析政府部门和民间社会如何通过若干"双名制"的运作达到共赢的结局。官方把此次客家祠堂的兴建纳入客家文化繁荣和发展的视角,民间则把它打造成了一座南迁宗族的联宗祠堂,这其间体现了政府政策对民间传统复兴所造成的影响,又体现了民间利用"双名制"与政府成功博弈并最终达到联系宗族、宗族复兴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略论晚清的宗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宗族存留与族权的扩张晚清的宗族大体上保持了清代前期以来的形态,祠堂、族谱、族田、旅长以及族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功能体系,而构成这一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各有其不可代替的功能。祠堂作为宗族的标志因拥有祖先神位而具有强大号召力;族谱作为血缘纽带将一姓族人联系在祠堂周围;族田通过经济实力支撑着宗族实体的存在;而族长则通过族规维护着宗族权力机制的正常运行。就是这样一种宗族的内在结构,保障了宗族成员的生产、生活、安全等方面的生活需求,同时弥补了国家、社会在教育、经济、赡养和治安等方而的职能缺陷,使宗族组织…  相似文献   

5.
论近代社会宗族组织的存留与演变邓河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随着这一变迁许多传统的事物发生了变化甚至消失,而宗族这一传统社会的群体组织,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还在许多地方存留着。那么,宗族组织在近代社会的剧烈动荡中为什么能够长期得以...  相似文献   

6.
林耀华是中国较早以田野调查来研究中国家族问题的社会学者之一,他以祠堂为中心从结构功能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宗族乡村,注重对宗族组织、祠堂功能、个人生命史、个人和宗族的关系等要素的研究,在其家族研究中集中体现了社会学人类学的本土化过程,其家族研究对中国家族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及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保障是人类社会运转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而又符合实际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值得全面而深入地思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逐个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必须建立与原有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不同的社会保障方法和体系.实践证明,多年来发达国家直接用货币支持社会保障的办法不是可持续发展的.自宋代以后在中国广泛出现的宗族组织在极大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社会保障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中国应考虑通过宗族组织确保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8.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社会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社会救济类型与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吏民救济、宗族救济、宗教救济等,其主要特征是:宗族、地方官吏与社会互助组织是民间救济的主体;宗教组织的社会救济带有浓重的神秘性与宗教性;民间救济以物质救济为主,精神救济为次.民间社会救济在整个社会救济体系中的地位相当突出,是社会救济的主体,显示了积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而国家救济仅在灾荒特殊时期才显示出强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与组织优势.  相似文献   

9.
明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对女性的教化,他们从四个方面着手,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自上而下的教化体系,使女性教育与贞节观念得以普及:第一,重视女教书籍的创作与出版发行工作,官方、民间女教书繁荣;第二,利用旌表制度来引导女性的忠孝节义观念,重心向社会下层倾移;第三,利用民间信仰治理基层社会,女教藉此深入人心;第四,重视宗族家庭对女性的教化,尤其强调节烈观念.这一教化体系的建构使明代女性在中后期社会出现巨大变化时,价值观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社会的民主革命运动中,传统宗族制度遭遇史无前例的剧烈冲击而不绝如缕。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不少地区的乡村宗族得以"复活"。从近30余年来的宗族活动情状,可见其仍具有生命力和社会适应性,但也表现出明显的历史狭隘性。所以,如何对待当代的宗族"复活",既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理论课题。从乡村祠堂这一传统礼仪性建筑角度切入,着重从其"礼制"、人伦和宗教精神方面进行"寻根",有助于认识宗族制度的历史渊源,从而因势利导,扬长弃短。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陶瓷工业的铜呈色发展史经历了唐以前的低温氧化气氛下的铜绿釉到宋以后高温还原气氛下的铜红釉两大阶段。宋代河南禹州钧窑铜红釉的烧成是瓷釉铜呈色工艺达到成熟的表现,并且改变了以往只有青釉、白釉、黑釉等单色釉的单调局面,将中国的制瓷业带入到色彩斑斓的新时代,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并对后世瓷器生产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宗法家族中个人对父权制的家族存在着一种先赋的、固定不变的隶属关系。中国古代诉讼受宗法家族制度的制约,家族成员既无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意识,也无进行诉讼行为的内心倾向。然宋代正处于旧的宗族政治瓦解,新的宗族政治、家法族规尚未形成的阶段。宋代家族组织的弱化使宗族对族众缺乏有效的约束力,族众之间发生的民事纠纷也大多绕过宗族组织直接以诉讼的方式解决。  相似文献   

13.
从新发掘出来的史料论证,宋代新化奉家峒的奉姓"蛮猺",是现今新化县奉家山奉姓家族和隆回县虎形山奉姓花瑶的族源.现今新化县奉家山奉姓家族的本来族属应为瑶族.瑶族在梅山文化的多元构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唐氏为黄帝嫡系后裔,一支直接源自于黄帝曾孙尧帝,一支发祥于周成王之弟叔虞之后,还有一支便是战国时代江汉流域的姬姓唐国,后被楚国所灭,国人以国为姓.中国历史上的唐'氏名流在二十四史中有八人被列传.唐氏宗族在战国时代开始迁徙,到南北朝时,唐氏已经遍居华夏大地,其郡望主要有晋昌和晋阳.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唐氏一支从湖北麻城孝感乡迁入四川,两地唐氏相隔300年,其宗谱却有一定存续关系.  相似文献   

15.
谱牒档案是我们这一独特的伦理国家生成、演变的最真实、最长久、最重要的原始记录和历史凭证,谱牒档案文化也是我国档案文化的典型代表。自三代至明清,王家玉牒始终是王权统治合法性的档案凭证;诸侯或官僚家族谱牒同样是中国伦理式官僚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档案。宋以降开始的谱牒档案的平民化,则是随族权统治强化而形成的宗族档案管理社会实际需求的必然结果;作为家族或宗族的档案库,家谱档案无疑又是各种形态的民间档案的典型代表,以及档案民间化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6.
唐末五代时期礼崩乐坏,纲常扫地以尽,中国封建社会的新阶段在旧秩序的大动乱中到来。江右地区的迅速发展,表现尤为明显。钟传、彭玕等豪杰竞起,保境安民,重视教,治绩卓。彭玕家族迁入湘西土家族发展,延续至于明清。宋齐丘对南唐政权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其赋税政策的积极影响,持续至北宋中期。江右豪杰的活动不仅为本地区在宋代的繁盛奠定基础,并且在唐宋之间学术取向与思想建设重心的转换中,有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家传是古代重要的著述样式和文章体式。在唐代以前,家传主要是一种著述样式,记载某一家族的多个人物,属于史部书籍中杂传的一类;唐宋是家传的变化时期,开始向仅记一人的单传演变;宋代则进一步出现了以家传为名的文传;明清以后,家传成为集部文章之一体,是一种文传。而六朝那种记录某姓氏多个人物的家传样式则几乎消失。  相似文献   

18.
唐代及以前的女性书法家在书法艺术创作上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新、旧石器时期母系氏族社会以女性为主的在岩石上刻划象形文字或符号,就是我国书法艺术最早的"祖先",这与湖南省江华县"女书"、女字碑刻有着密切渊源。据史书记载,我国最早的女性书法家是春秋时期的鲁国秋胡妻,秦汉以后能留迹于后世的女性书法家主要有东汉末年的蔡文姬,晋朝著名的卫铄以及唐朝的女皇武则天等,她们法书宗师主要是父传夫教以及家庭、周围环境之影响,其作品均有大丈夫气,笔力激峻,风格各异。  相似文献   

19.
唐宋是我国封建刑罚的完善和发展时期,封建制“五刑”经数百年演变终于确立。作为五刑之一的流刑在确立其重刑地位的同时,因其固有的缺陷,唐中期后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至宋初演变为一种新的刑罚——“配流”。配流刑的出现是封建统治者“明德慎罚”传统思想的反映,体现了唐宋之际社会的重大变革。宋代的“配流”在实施中不断完善,虽因时期不同效果各异,在实施上比传统流刑残酷,但它弥补了“折杖法”实行后刑罚体系的缺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促进当时的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上失婚妇女的命运有其时代的烙印。汉代妇女盛行自由改嫁,上至皇族妇女,下至平民百姓,再嫁者司空见惯。到唐代,守寡或离婚后再嫁者不在少数,公主再嫁者也不乏其人。宋代尤其从宋代晚期开始,寡妇守贞已逐渐成了士大夫阶层的共识,并被社会各阶层普遍实践。汉唐宋时期守寡妇女的生活变迁无不印证着历史的视角:汉代妇女自由改嫁蔚然成风,唐代妇女改嫁之习气依然,足以证明在唐以前社会不以改嫁为非礼,而宋代以后,随着士族礼法门风向皇室和普通民众的传播与普及,儒家礼法文化逐渐确立其正统思想的地位,并逐渐被全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