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对中国古代版画的造型特征与表现语言的分析,指出古代版画所具有的文化特征与现实主义精神。找寻中国传统图武语言的造型精神,从日渐西化的图像与语言中寻出先祖给予我们的视觉文化基因,在当代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下廓清东方民族自我个性的视觉造型精神。  相似文献   

2.
线条是绘画构成的重要语言媒介,线条的起源与发展彰显了绘画的审美趋向和文化选择。作为中国画造型核心构成元素的线条,展示了中国画形成的哲学理念和视觉习惯;作为中国画意象造型手段的线条,其本身所包含的意象美即是对中国画意象造型的印证。  相似文献   

3.
徽州版画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视觉语言与精神特色,将它运用于现代数字插画设计中可丰富其表现手法和精神内涵,使当今数字插画既可传承优秀民族艺术的视觉魅力,又与现代设计趋势自然衔接,创意新生。文章将徽州版画与数字插画结合起来,分别研究徽州版画的造型美、色彩特征和地域文化精神等视觉语言要素在现代数字插画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版画作为一个整体对应着艺术的整体,既具有时代的整体特征,也具有版画自身的特性,语言的创新不能忽略精神的表达.版画艺术不仅在传统概念的内容与形式上反映时代精神,其语言形态还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当代视觉文化和视觉经验都深刻地反映在版画语言的变化上,同样也深刻地影响着版画对当代社会与生活表现的力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5.
乾隆姑苏版区别于传统民间版画,是受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中由传教士带来的"泰西法"影响下产生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它将西洋画中的透视法、明暗造型等技法与中国民间传统版画技法相融合,是清中期桃花坞木版年画兴盛期的一种特殊形态。从美术学角度可以看出,姑苏版中的"泰西法"有其独特的视觉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邢台学院学报》2017,(2):99-101
工笔人物画发展至今,受当代视觉文化的影响,其面貌跨度之大,技法语言之新是历史上前所未有,并在创作题材、造型语言、色彩表达、制作技法等方面综合形成了新的图式语言。这种图式语言是基于视觉消费社会变化的视觉时尚要求,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时尚性。  相似文献   

7.
凤翔木版年画在年俗节庆活动氛围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继承了关中地区自汉唐以来石刻和壁画艺术中端庄大气、精洗凝炼的艺术手法,造型朴拙单纯、自然简洁、形象夸张,色彩艳丽装饰效果突出,地方特色浓厚。对凤翔木版年画特有的美学元素和艺术价值的分析目的是为丝网版画创作提供借鉴依据和创新途径。通过对凤翔木版年画造型特色和色彩特征的研究,深入对比其造型特色和色彩特征对丝网版画创作的应用影响,旨在引起现代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视,将发展中国民间文化特有的形式美感作为现代艺术创作的借鉴因素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8.
丝网版画与电脑制版技术的综合应用是指丝网版画在各版种之间或本版种内与电脑制版技术的综合使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等新媒介技术的推广应用及电脑制版技术的提高,使丝网版画制作手段更加多样,印刷途径也得到有效拓展.在丝网版画制版媒介中,电脑图形,电脑绘画,电脑分色等制版手段使版画家的创作手段更加丰富,这种新的制版技术不但使丝网版画的表现语言获得新的技术支撑,也使版画作品产生了新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9.
牛晋萍 《文教资料》2009,(13):46-48
本文沿循版画的发展痕迹,探寻历史上各朝代版画发展状况,揭示了版画的真正意义在于反映人们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通过不同的艺术语言表现形式来体现对美的认识和感悟,尤其是版画的多种样式表达了不同的审美含义。  相似文献   

10.
因为世界观的不同,中西古典版画在艺术表现和审美趣味上拉开了距离。西方古典版画遵循视觉中心主义的传统,强调画面空间的真实感和物象的立体感。中国古典版画的空间表现则在本体之“观”的引领下,承继绘画、篆刻的意象精神,营造虚实相生的心理造型空间。  相似文献   

11.
黑白木刻作为一种印痕艺术,拥有区别于其他画种的独特形式美。用不同的印痕来构成和组织画面,使画面产生协调丰富的画面效果。印刷将印痕转印于纸上,让画面产生出的拓印纹理造型概括精炼,印痕黑白反差强烈,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形成黑白木刻特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剖析版画的平面审美要求,确立版画的平面审美形式的形成要素,提出和讨论了版画创作在平面方面的形式与方向、技术与态度等问题,总结版画的平面是艺术本体语言形式的要求,是版画艺术发展的主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丝网版画肌理的创造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不同于凸版、石版版材本身具有的天然质地纹理,能印拓在载体上成为作品语言之一,也不同于铜版,在光滑的表面上通过飞尘、干刻、腐蚀来制造纹理。这三种版种的制作过程都不得不"破坏"母版而达到制造肌理的目的。而丝网版画的特点则是母版只承担"转述"的身份,事先制造千变万化的肌理,再通过母版"转述"到载体上,以此来表达作画者的思想观念。随着科技的进步,丝网版画的这种特性比其他版种更具优越性就体现在能够使用更多样的媒材,以紧随科技技术的发展步伐,通过丝网版画"堵"和"漏","透"与"叠"的特性发挥丝网语言。  相似文献   

14.
汉字不但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更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它的内蕴本质、独特构成、美学价值、民族意韵在平面广告文字设计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分析汉字特性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作用以及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使汉字以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成为平面设计中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视觉符号。  相似文献   

15.
视觉诗是一种用文字创造视觉形象的艺术,是诗画合一的特殊文学现象。而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认为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系统也是意义的源泉。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觉诗发现视觉诗独特的印刷赋予了文字以生动的视觉形象,在看似断裂的形式下传递作者在诗中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The experiment reported here explored the importance of engaging 4-year-old children’s interest in the print itself during storybook reading. We explored the effect of computer animation of the print in order to draw the child’s attention to each word as it was read. We also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illustrating that not all visual displays are readable print on the child’s print knowledge. The measures of interest were print concept knowledge and early reading skil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imply drawing children’s attention to the print during shared reading was insufficient to facilitate children’s learning of print conventions, but this attention to print while hearing stories read did improve children’s letter reading. The child’s active engagement with the print during shared story reading led to further improvements in written language skills, as illustrated by gains in knowledge about print concepts.  相似文献   

17.
18.
贺兰山岩画是联结概念和视觉形象的、能所统一的视觉语言符号系统。就能所关系而言,整个贺兰山岩画里基本上存在着肖似、意象和抽象三种符号类型。包含着明确具体的指称关系、摹态关系的属于肖似符号,主要包含着表现关系的是意象符号,而指称或表现的对象是人的精神领域的则是抽象符号。贺兰山岩画里肖似符号的大量存在,使人类对外部世界的单个个体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细致的了解和把握。而意象符号尤其是抽象符号的并存,特别是它们与各种肖似符号的组合运用,最大限度地突破了象形贺兰山岩画在形象和时空上的限制,增强了它的表意能力。  相似文献   

19.
海报也叫招贴,英文名为Poster,是指在公共场所,以张贴或散发形式发放的一种印刷品广告。海报具有发布时间短、时效强、印刷精美、视觉冲击力强、成本低廉、对发布环境地要求较低等特点,是最能张扬个性的一种设计艺术形式,多数为商业目的而服务,少数作为设计者自我思想传达的语言。注重实用和创意的结合是一副优秀的海报作品必备的要素!海报设计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有图形设计表现、文字设计表现和色彩设计表现等,海报设计通过图形、文字和色彩以及整体的结构分配的相互配合,达到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由于全真教思想的渗透和影响,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无论是在悲凉感情的宣泄、神奇想象的展现、度脱故事的敷衍还是语言曲词的运用上,都无一例外地打上了宗教烙印,其在创作模式、戏剧观念及戏剧结构上也因此取得了不同于其他杂剧的独特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