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惩罚及其避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惩罚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导致的结果也十分严重。要避免教育中的心理惩罚问题,必须对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惩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对班主任工作中心理惩罚做了概念的界定,列举了心理惩罚的表现形式和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危害性;着重从班主任个人心理因素的角度分析了心理惩罚的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避免心理惩罚的个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现实生活中,涉及到能否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的问题,一直存在着很大分歧。在实施心理惩罚时,学校教育工作者认为这是一种职业权力,不应该受到任何谴责,对于有些学生,也只能采取各种惩罚措施才能奏效;家长则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品,自己想怎样就怎样,别人,包括老师在内,不可以对孩子进行惩罚;而社会则认为,儿童是受保护的,孩子也是独立的人,家长没有权力对孩子进行惩罚,学校教育者的职责是教育学生,社会或法律并没有赋予教育者惩罚学生的权力,不可以随意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因此对于心理惩罚,不同方面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法律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但当孩子犯错误或行为偏差需要纠正的时候“赏识”教育就显得苍白无力,甚至略显虚伪。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  相似文献   

4.
在普遍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的同时,惩罚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具有其存在的合理内核,惩罚具有劝善效应、激励效应和警他效应等积极的心理效应。究竟教育中"可不可以惩罚"?"该不该惩罚"?"会不会用惩罚"?文章从惩罚的法律要求、道德要求和实施惩罚的艺术性分析了教育中的惩罚问题。  相似文献   

5.
季树名 《教书育人》2009,(12):66-66
全国人大代表邵喜珍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假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现在我们普遍提倡赏识、尊重、以人为本的教育,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现在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单纯的表扬、奖励、赏识,造成了一部分学生个性脆弱,心理承受力弱,受挫能力差。因此,每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都要认识到批评也是对学生的一种爱。  相似文献   

6.
目前人们对学生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只能"夸"不能"骂",但我认为惩罚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甚至在目前的这种教育情况下应大力提倡。本文从学生心理、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等方面具体分析,从而让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认为惩罚教育对于教学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惩罚行为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儿童施加某种影响,使儿童身体或心理产生不快的行为,其目的是通过不快或痛苦的体验,使学生“不当行为”减少或消失,从而最终达到人性之完善的教育行为。当前关于惩罚的相关讨论中,基本认同惩罚在教育中的警戒与教育作用,认为适度惩罚也是一种爱的表现。是教师的教育权力。主张惩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是有条件的,惩罚应是适度与有限制的。然而由于惩罚实施过程中的非理性特征和对惩罚行为的本质缺乏深入和辩证的理解,实践中容易造成“滥用惩罚”和“谈罚色变”的倾向,使惩罚失去其积极的教育价值和良好的心理意义。  相似文献   

8.
惩罚是一种合理的教育方式吗?答案是肯定的,只是看你怎么用。对幼儿教育来说,惩罚绝不仅仅意味着暴力或肉体上的痛苦,更重要的是使人在心理上感到痛苦、自责、羞惭。其实,只要运用得当,惩罚是行之有效的教育力量。许多教育家认为,没有惩罚的幼儿教育是不完整的。马卡连柯就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有助于孩子形成坚强的性格,而且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能培养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因为教育的过程尤其是对远未成熟的幼儿实施教育的过程不是直线式的,在幼儿教育中常常出现问题与培养目标相左的情形,必须采取一定的矫正手段。恰当地运用…  相似文献   

9.
魏书生老师对于犯错的学生一般采取三种方法进行惩罚,第一种方法是写心理说明书或心理病历,让学生使用心理描写的方法,描绘出犯错时好的思想与坏的思想斗争的过程,并自我寻找治疗的方法。第二种方法是犯错误,罚唱歌。有了小错,就请犯错的同学当众演唱一首歌曲。第三种方法是犯错误,做好事。犯了错误的学生要用主动做好事的方法,弥补自己的过失。魏老师的这三种惩罚学生的方式颇具艺术性,也很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们不仅能够心甘情愿地接受惩罚,而且在惩罚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过错有了深刻的认识,能够从自身的角度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主动予以改正。魏老师的惩罚学生的艺  相似文献   

10.
冉乃彦 《河南教育》2005,(11):43-43
惩罚对于教育来说只是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一也就是说承认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并不等于必须有惩罚才是完整的教育。当老师没有使用惩罚而取得教育成功时,难道还需要检讨自己的教育不完整吗?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问卷对梅州市354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了解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惩罚的看法、态度和心理感受。结果表明:梅州市中小学教师在心理上不倾向使用教育惩罚,但认为教育惩罚基本有用;使用教育惩罚前后情感体验深刻,情绪反应强烈;引起教育惩罚的主要原因是认为学生“太调皮”,但使用教育惩罚多是出于“爱生”的动机;使用教育惩罚的手段不够科学,令学生比较反感。  相似文献   

12.
面对一个不能由我们自己决定的客观环境时,有两种态度可以选择:一是心平气和地接受它;二是从心理上不接受这个不能改变的事实,为它而烦躁.叹息、愤慨。第一种态度至少能够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第二种态度则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在客观上受损失的同时.再加一层心理的伤害。  相似文献   

13.
王爱萍 《文教资料》2006,(30):70-71
惩罚机制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爱是教育的生命线,科学的、适度的、合情合理的惩罚是一种行为心理的关爱。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品格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由于中国传统教育中的过分伦理化、随意性、压制性,使得惩罚泛滥,“教育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内心情感,影响了学生在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如在一些学校,迟到罚站门外不让上课;课堂提问不会罚站教室后面;做错题罚抄几十遍;课堂回答不出问题被老师说“笨蛋”;考试不及格被说成…  相似文献   

14.
惩罚教育是对违纪学生心理或生理实施不愉快的刺激,从而减少或遏制不良思想行为的再次出现,是一种强制性的纠正和规范行为的措施.惩罚作为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其否定的是学生的不良行为,而非其本人,因此惩罚应讲求对事不对人,只宜就事论事,切不可借机搞"错误扩大化",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5.
孙瑞芹 《中小学电教》2011,(12):115-115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已走进了千千万万个家长和教师心中.但过度地强调“赏识”会使学生走向自由散漫的极端。因此适度的“惩罚”教育是有必要的,也是培养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增强责任心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中国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对此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他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罚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6.
虢代强 《班主任》2012,(5):48-49
正当今社会中普遍倡导"赏识"教育,但笔者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还应重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因为惩罚在很多时候更能有效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当一个人犯错后,内心都有一种接受惩罚的准备,表现为一种自发的害怕,这是一种心理需求,即以愧疚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以获得心理平衡。即使是那些年龄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  相似文献   

17.
心理—道德教育是在中国文化和教育土壤上形成的一种新的心理教育形态,也是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对心理—道德教育的探索也是对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孙云晓先生曾经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其实,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接受适当的惩罚和磨难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我们与其回避惩罚,不如正面探讨,让教育中的惩罚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和明确,让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1.惩罚要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施惩罚的前提。对学生实施惩罚,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对”与“错”,以及惩罚的依据。要先有规矩,后有惩罚,千万不可随意而为。为此,班级要制定自己的班规。而班级“立法”的过程本身就是教育其实施惩罚和实施什么样的惩罚。…  相似文献   

19.
在教育学生,尤其是教育那些对教师已经形成了抵触心理的学生时,一般的批评没什么作用,因为这些学生已经对教师的公正产生了怀疑,总觉得教师处处针对自己。这时他们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错误缺点及由此受到的批评惩罚,也就不会去反省自己的问题。学生没有自省,批评惩罚就失去了意义。于是,有些老师想,既然批评不行,就表扬激励吧,有事无事就表扬,但这种为了表扬而表扬只在低年级有用,高年级学生则会敏锐发现其中的空洞虚假,同样没什么效果。那,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20.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人,或是社会文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身难忘的。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