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彼得·海斯勒书写中国的"创意非虚构"作品在中国图书市场获得巨大成功,但这一体裁的文体要素还不为国内读者所熟知。借助美国"创意非虚构教父"古特金德的写作教程分析海斯勒的文本,可以发现他的作品是典型的美式学院派创意非虚构作品,文体特色主要体现为基于浸入式采访的真实内容、基于场景与细节信息的情节描写、立体多面的人物塑造(包括一个讨喜的叙述者的声音)与精致的结构线等等。作为一个以读者为导向的非虚构文学门类,创意非虚构拥有独特与成熟的美学内涵,实现了既鼓励个人风格又严格遵循真实、优美的原则二者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正>《光明日报》2015年11月09日13版的一篇文章《"非虚构写作"与散文的审美性》中有一段话:近年来,散文写作界掀起了一股新的写作潮流——"非虚构写作"。这一写作潮流的始作佣者是《人民文学》。这里的"始作佣者"有两个错误。一是我翻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都没有"始作佣者"这一词。所以,这里应该是作者笔误,"始作佣者"应为"始作俑者"。  相似文献   

3.
虞姬形象在《史记》等历史叙事文本中,作为男性中心写作的符号意义而存在。这一形象在后世的文学创作中不断被重写和丰富,经历了一个从隐到显的文化建构过程。本文结合文本叙述形态与叙述者的性别身份特征,对"霸王别姬"故事系统中虞姬形象的演变进行梳理,以求全面考察其中的文化内涵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叙述结构和故事内容两个方面对翁贝托·埃科的第四本小说《波多里诺》进行阐释。在叙述结构上,两名叙述者的存在使得故事被分为两重叙述时空,在第一重叙述时空中从叙述者A到尼塞塔再到波多里诺的三重视角转换使得读者的怀疑被悬置,而第二重时空中波多里诺叙事主体这一身份的被剥夺则使得这一时空从自述变成加工过的"虚构"。而在内容处理上,夹在理性世界和"空白"世界之间的"真空"地带的存在使得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被混淆。这独特的"真空"结构打破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契约",破坏了读者在小说中寻求真实的努力,而这正是这本小说独特的文学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随枣会战》是记录中国抗战史上两次"随枣会战"的纪实文学作品,它以"文史哲"相结合的笔法写抗战,以纪实性、跨文体性、"去脸谱化"的文化反思性,生动体现出纪实文学"非虚构"的叙事特点,同时对民族精神与集体记忆的重述与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非虚构"写作渐成一种全球化写作风尚的文化大背景下,纪实文学以其自身独特的"非虚构性"实现了"纪实"与"虚构"的完美结合,不断补充并丰富着中国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6.
《太原大学学报》2021,(5):88-96
《乾隆英使觐见记》为1793年英国访华使团钦使马戛尔尼的访华日记,作为使团来华的见闻实录,该文本是此事件的核心文本,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该文本塑造了一个"诗意"的中国形象。但中国形象的"诗意性",不仅是历史文本中一种客观存在的虚构因素,而且具有能动性,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推动力量。正是由于这种文学性的存在,才使历史文本得以书写,并被接受而成为历史,并且潜移默化地塑造和改变着中国形象,乃至世界文化和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7.
虞姬形象在《史记》等历史叙事文本中,作为男性中心写作的符号意义而存在。这一形象在后世的文学创作中不断被重写和丰富,经历了一个从隐到显的文化建构过程。本文结合文本叙述形态与叙述者的性别身份特征,对“霸王别姬”故事系统中虞姬形象的演变进行梳理,以求全面考察其中的文化内涵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非虚构与虚构的叙述差别彰显了报告文学文体的异质性。作为叙述者的作者要处理好"报告"与"文学"间的关系,必须在题材选择的及时与沉淀、叙述者姿态的外显与内隐、对意识形态的介入与游移等三个层面的叙事距离选择上注意分寸,才能既发挥主体性,又不破坏报告文学的文体要求。  相似文献   

9.
运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分析海明威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殖民主体、被殖民主体的矛盾身份焦虑问题,继而考察小说中被殖民主体从"失语"到"发声"的表达历程,探究由殖民主体和被殖民主体建构的自然层面非洲形象与人文层面非洲形象的书写特征。最后指出海明威笔下的非洲形象书写是带有双重性的——在显性书写具有自我拯救功能的理想他者自然层面非洲形象的同时,又隐性绘制出以被殖民主体非洲动物"发声"反抗殖民统治为核心的人文层面非洲形象。  相似文献   

10.
"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散文写作是高考写作的一大难点,非胸有底气者实难为之。何为散文写作的"底气"?那就是丰厚的文化积淀、厚实的生活储备、过硬的语言功底。为形象直观起见,下面以一篇高中生的散文佳作为范例,通过解剖一只"麻雀",来为高  相似文献   

11.
虚构作品中,读者可以聆听到叙述者和作家的双重声音。叙述者以直接叙述和心理描写或"叙述者干预"的方式向读者传达其声音和表明其对故事中人物及事件的立场以及自己的价值观。作家也可以介入到作品中以多种的形式传达其声音。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使用了"作家介入"表明了虚构作品中存在作家声音,并对作家声音的表现形式作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人民文学》从2010年开设"非虚构"栏目以来,陆续刊发了许多作品,其中有十几篇"非虚构"作品在文坛备受瞩目。有必要从"非虚构"文学产生的原因、内涵、文体特征、真实性、文学性以及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以便勾勒出一个较完整的关于"非虚构"写作研究的框架。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愈演愈烈,乡村不再是乡土文学书写的唯一对象,乡土写作中有了都市的影子,城市成为乡土生存写作的重要背景,在城市中无论是物质上或是精神上处于困境的乡土者,乡土叙述者以无比同情的笔墨书写了他们人生的辛酸与失意。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的异质性不仅表现为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也反映在同一群体内部的分化;而"先赋性"与"后生性"文化资本的配给与建构则助力于形塑此种分化。基于"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项目的数据分析,揭示出农村大学生内部分化的某种特征:第一轮分化是先赋性文化资本的"非选择性配给",44.21%的城市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先赋性文化资本,而农村大学生这一比率仅为2.76%;第二轮分化则是后生性文化资本的"主动性建构",表现为86.36%的农村大学生先赋性文化资本与后生性文化资本都较低("先赋低,后生低"),仅有10.84%的农村大学生虽然先赋性文化资本较低但在大学期间积极建构较高的后生性文化资本("先赋低,后生高")。第二轮分化的外显性表征在于"先赋低,后生高"的农村大学生自我感知的教育收获显著高于"先赋低,后生低"的农村大学生。相对于先赋性因素的非选择性而言,后生性文化资本的主动建构是农村大学生弥补先赋要素匮乏的重要通道。然而可能的悖论在于先赋性要素的匮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建构后生性文化资本的意识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旅行通常被视为男性的特权,也是培养男性气的仪式性的旅程。古代史诗、传奇及殖民地书写通过描绘男主人公在异域未知世界的冒险、探索、生存斗争,彰显其身体、心理和文化意义上的男性气。如果说,旅行使男人成为男人,那么,旅行对于女人意味着什么?19世纪英国那些离开家庭、走出国门、在陌生的异域旅行并写作的女性旅行家,颠覆女性气的传统惯例、重塑女性的自我形象,参与帝国的知识生产以及对于他者文化的建构。在殖民主义语境下,从性别视角检视19世纪英国的女性旅行写作,为理解性别解放与帝国事业、女性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6.
文学人类学不存在所谓的写作。文学写作是虚构的,而文化人类学的阐释则和文学创作的虚构相去甚远。文化人类学所谓的写作应该是记录性的,不是写作性的。它们一个是文化现实的基本记录,一个是虚构性的写作。  相似文献   

17.
《柳州师专学报》2019,(5):51-56
《红楼梦》中王熙凤典型形象多样而复杂,历来都争议不断。叙述者在构建这个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赋予第三观察者不同的权利,让第三观察者从不同角度观察客体,而"看"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身份地位和距离远近之别影响着第三观察者的视角。第三观察者视角的不断移动和变化,决定着王熙凤形象不断变化。叙述者除了在无法通过第三观察者的叙述视角来呈现凤姐的性格特点时,才会站出来,动用特权进行介入性评价。而在绝大多数时候,叙述者主要是不断限制场景人物的叙述权力,努力消除"作者的痕迹",以达到构建动态的复杂的凤姐形象的目的。分析他者眼中王熙凤的形象,以及第三观察者所采用的视角的原因、目的和意义,对探寻叙述者叙述方式的变化与分析王熙凤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散文写作是高考写作的一大难点,非胸有底气者实难为之。何为散文写作的"底气"?那就是丰厚的文化积淀、厚实的生活储备、过硬的语言功底等。为形象直观起见,下面以一篇高中生的散文佳作为范例,通过"解剖一只麻雀",来对高考散文的写作作一指津。【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相似文献   

19.
作为“穿行于异质文化之间”的作家阿来以藏族文化为载体,书写人类最本质、最普遍的指向人性的东西而获得了认可,东西方文化如同汉藏文化一样,本质上也是异质文化,阿来的“跨族别写作”与国家形象构建的立场、普遍的人性指向与国家形象的终极关怀等方面都是高度一致的。中国形象要根植于民族文化承载指向人类终极关怀的东西,构建一种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融通的文化形象,在文化交流所形成的和而不同的“和声”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20.
《故乡》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其创作策略及文化运作方式有典型的象征意义。鲁迅以非虚构"全人格"的文化视野重新审视"故乡"形象的创意建构,其有意识通过小说创作将个人的创伤记忆升华为集体危机乃至"文化创伤"的艺术探索,不仅开启了现代启蒙话题,同时诠释了现代文学创作的经典范式。在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将作家作品作为客观文本的传统教学方式,注重作家创作过程的剖析,通过对作家现实生活经历与文本的创意书写比对,引导学生如何借助个人生命经验完成时代的书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