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研训教师学作为教师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有望在对研训教师(教研员)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学科化整合的基础上进入初创阶段。利用现有的研训教师研究期刊文献和相关著作,初步梳理出研训教师学的8个基本论题,即研训教师功能职责论、研训教师意识思维论、研训教师知识素养论、研训教师能力素养论、研训教师专业发展论、研训教师队伍建设论、研训教师管理论、分科研训教师论。  相似文献   

2.
教师研训已成为区域推动教师素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与关键举措,基于学科教研融合推动教师研训一体化已成为教师研训发展的主要方向。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三家教师研训机构基于学科教研融合理念,创新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教师研训一体化推进模式与路径,为我国其他地区教师研训一体化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研训教师除了具备一般中小学教师共同的素质之外,还要有自己的独特素质,即具有中小学教学研究能力与组织培训能力。提高研训教师这种独特素质有四大基本途径:一是大量阅读;二是参与或开展各种业务活动;三是深入中小学课堂教学;四是撰文著书。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区级课题《中小学音乐教师对话式研训 的实践研究——以宜宾市翠屏区为例》,该课题是总课题国家 级课题《区域中小学教师对话式研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 课题,研究周期四年半。本课题通过对话式研训的实践,挖掘 对话式研训在中小学音乐研训活动中的实施策略与途径,研训 员与教师共同探索开放、活力、自主、高效的研训模式,达到集 思广益、博采众长的研训目的,实现教师培训方式的转变和培 训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养发展。  相似文献   

5.
研训教师是在研训一体意义下的中小学教师的培训者,其社会角色包括社会表现角色和自我表现的角色,前者主要是中小学教师发展的合作者、参与者、促进者与引领者,后者主要是自我反思者、自我学习者、优秀示范者和优秀的学者。  相似文献   

6.
研训教师的知识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训教师的知识结构与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有密切的关系,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用“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来表述,研训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可以表述为这样四个组成部分,不过具有自己的特点——那是由研训教师作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参与者、帮助者、促进者和引领者的角色作用和自身的专业发展需要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研训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特殊群体,对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实施、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研究教学规律具有重要作用。研训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科研能力的提升,针对由"实践"向"科研"提升的要求,提出五个方面的解决对策,即转变传统观念、提高理论素养、注重研究训练、深入实践研究、促进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8.
论研训一体中的教师问题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训一体是一种新的教师教育理念。当前研训一体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研训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与研训一体不相适应,其中,研训教师的问题意识不足已经成为研训一体深入推进的障碍因素。要实现"研"与"训"的真正一体化,必须大力培育和提高研训教师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9.
通过采用听取汇报、查阅档案与问卷调查的调研形式,抽取江北区25所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校本研训的整体情况进行调研,发现校本研训开展有计划并逐步制度化;校本研训形式多样,体现分层渐进;但教师存在教学研究及论文撰写等专业能力显著不足,迫切需要学生心理辅导、教学研究及论文写作等方面培训。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许多教师培训机构都在研究和实践“研训一体”,但当前实施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原因是复杂的,比较突出的是:一些研训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不能满足研训一体的需要,研训教师的问题意识不足已经成为研训一体深入推进的重要障碍因素。要实现“研”与“训”的真正一体化,必须大力培养和提高研训教师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1.
Educational Studies and Teacher Educa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al studies and British teacher education. Following a brief introduction it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initial teacher training (ITT) developments since 1952, the launch date of the BJES, before tracing the rise of educational studies and its so-called 'foundation disciplines'. The fourth section discusses a range of criticisms levelled against the teach-ing of educational studies within ITT programmes. Examples of discon-tent voiced by student teachers, higher education personnel and the New Right are considered in the light of changing attitudes and policies towards British ITT. It is argued that the attack upon the theoretical aspects of educational studies has been more sustained - and has had more impact - in England than in other parts of the UK. The article draws conclusions in respect of education as an academic subject,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foundation disciplines, the place of educational studies within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s and comparative dimensions.  相似文献   

12.
教师研究的重新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20世纪30-40年代,科利尔(J.Collier)和勒温(K.Lewin)提出行动研究之后,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了以行动研究、参与研究、教师自我研究和实践者研究著称的教师研究运动(Zeichner&Noffke,2001)。[1]斯腾豪斯(LawrenceStenhouse)首先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把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埃利奥特(J.Elliott)和凯米斯(S.Kemmis)则分别提出“教师即行动研究者”和教师即“解放的行动研究者”;舍恩(Don-aldSchon)进一步发展了“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观点,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反思性实践者”(reflectivepractitioner)的概念。可见,教师研究的思…  相似文献   

13.
教师效能感的研究已经有近四十年的历史,教师效能感所依托的理论从控制论、自我效能理论发展到新近的整合模型,不同理论背景下的教师效能感定义大同小异,但结构却各不相同.从心理测量的角度对教师效能感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对以控制论、自我效能论和整合论为基础的教师效能感量表进行全面介绍和比较.最后指出,新的测量量表应用中需关注教师效能感的迁移问题、跨文化适用性问题,以及领域特殊性取向和领域一般性取向下教师效能感量表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first‐year core units in a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 over the decade of the 1980s in one of Australia's largest teac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 two units were interdisciplinary in nature, and involved around 1000 students per year, prompting a major structural and pedagogical reorganisation. The unit development used Basil Bernstein's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trace the various aspects of that period of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the constraints, the possibilities. Key questions are posed about the constraints, and possibilities for building on this expertise in future course development in teacher education are discussed. It is argued that there is a nexus between pedagogic and social structures and that much of the resistance to 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s comes as a result of resistance to alternative social and organisational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5.
16.
教师评价研究述评--兼论我国高校教师评价研究的迫切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梳理教师评价研究的历史脉络,并对教师评价研究的总体状况进行评析,认为:教师评价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教师,由此也导致教师评价研究的内容多局限于教师教学水平评价,忽略了高校教师评价的特殊性;我国高校教师评价研究已经远远落后于现实要求,迫切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拓展。  相似文献   

17.
论教师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研究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也是世界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倡导“教师教育”的概念替代原来的“师范教育”,然而,与教师教育改革实践相适应,未来教师教育研究的需要关注课程改革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8.
职前教师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职前教师教育,提高入职教师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本文介绍了教育叙事和叙事研究在国外的缘起以及在教师教育与发展中的运用,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了将这一新的方法运用于我国职前教师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闲暇生活与职业生活紧密相连。把生活的情趣同教育工作的严肃性和神圣感对立起来显然是不对的,事实上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互相扶持,互相温暖,互相润泽。教师的成长,不仅是作为职业人的成熟与发展,更是作为人的成熟与发展,是作为教师存在的个体生命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也是教师生活品质的提升与生命空间的延展。教师一切有益的闲暇生活是自我成长的根基与土壤。教师丰富的生活,就是学习的智力背景。这个背景越丰富,学习起来越轻松。没有一定生活底蕴的教师,即使再“专业化”也无法持续地成长。  相似文献   

20.
闲暇生活与职业生活紧密相连。把生活的情趣同教育工作的严肃性和神圣感对立起来显然是不对的,事实上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互相扶持,互相温暖,互相润泽。教师的成长,不仅是作为职业人的成熟与发展,更是作为人的成熟与发展,是作为教师存在的个体生命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也是教师生活品质的提升与生命空间的延展。教师一切有益的闲暇生活是自我成长的根基与土壤。教师丰富的生活,就是学习的智力背景。这个背景越丰富,学习起来越轻松。没有一定生活底蕴的教师,即使再"专业化"也无法持续地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