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竹枝词》。诗中所描绘的展现了土家族从事刀耕火种的农事生活画图。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的杰出诗人。在百花盛开的唐代诗坛上,他写的《竹枝词》,开创了一种新的诗体。我国文学史,把刘禹锡写的《竹枝词》和李白作的《菩萨蛮》、《忆秦娥》称为是最早出现的词。朱自清著的《中国歌谣》一书中说:“《竹枝词》同时,有《杨柳枝》,  相似文献   

2.
“勋官”,又称“勋”,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中的一种。它是为奖励有功人员所定的称号,其制滥觞于北周,本以奖励作战有功的将士,后渐及朝官。北周时,“柱国”为其最高等级,如著名的“八柱国”执政即是。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体叙事诗《木兰辞》中,也有“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的句子。对此句,一般注家的解释过于简略,对古代勋官制度的历史沿革及这种制度在不同朝代的异同,均未详述,不免给人留下遗憾。  相似文献   

3.
唐代的职官体系大体上是在沿用隋代职官体系的基础上,补充、发展、完善起来的,是中国职官制度的一个新的高潮,为后世职官制度的发展奠定了模范性基础,而在完备的唐代职官体系中,“为使则重.为官则轻”的使职差遣制度是唐代职官的一大特点,本文将对唐代的使职箍遗制度的形成、发展、以及利弊做一个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体现在职官制度上 ,有五大特点 ,即中央集权、皇帝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轻武和军事上内重外轻。宋朝的政治体制演变 ,以元丰 (宋神宗年号 )改制为界限 ,改制前与后各为一阶段 ,南宋又为一大阶段。(一 )中枢机构的演变宋朝中枢机构为“二府制” ,即设中书和枢密院两个机构“对持文武二柄 ,号为二府”。二府制的特点就是文武分权。宋朝的“中书” ,与唐朝的“中书门下”性质相同 ,是宰相办公的地方。中书之外 ,尚书、门下两省名号虽存 ,但已成外朝 ,不是宰相…  相似文献   

5.
“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于国于民都有其深刻的影响力。对于国家,完善的官职制度是国家昌盛的基础。唐朝是中国国力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最为鼎盛的时代。究其原因,除却当时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华大地风调雨顺、谷物丰盛,为唐朝中期稳定的发展和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外,唐朝官职制度的健全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官府与职官在《周礼》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官府指王朝直属官僚机构,由办公处所、官长、官员和辅助人员组成。职官是官僚机构中包括官长在内有专职的官员。判断是否为官府的主要依据是六官《序官》。《序官》中带有府、史、胥、徒之一的就是官府。正文中有列职的是职官,职官数远超三百六十个。《周礼》天地四时六系统中,每个系统有官府六十上下,六系统有官府三百六十左右。“冬官不亡说”混淆了官府与职官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历朝历代都建立有庞大完备的职官系统。职官就是古代文武百官的通称,职官制度最早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代。秦统一中国后,职官制度逐渐完备,随着封建王朝的延续,中国职官制度也逐渐完善起来。职官制度是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朝代的职官制度如何体现出封建统治的水平,通过它可以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中学课本中出现了一些官职名称,但解释不细,有的还没作解释,下面谨就此作一点粗浅的阐释。(1)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相似文献   

8.
《尚书·立政》篇载西周职官制度说:“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立民长伯。立政:任人、准夫、牧,作三事。”三事系何官职,历来说法不一,当今史家亦持多种解释,然颇须商榷。本文认为,三事并非职官定名,而是掌兵官、司法官、诸侯国君及王畿地方长官的统称,它们体现了西周国家机器的三种主要职能。具体地说,三事指的是任人、准人和牧。牧并非常伯,常伯是西周辅相的定名。以统称表示某类官职的职能,是古代统治体制尚不健全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唐朝与西夏的仓库管理制度有同又有异,如二者都有损耗法的相关规定,有严格的晾晒法,在出纳法中都有按时、适度的规定,仓库官物磨勘都是为了“明于出纳”,两朝都严禁仓库官物私卖,在借贷法中都严禁仓库官物私贷。另一方面,可知二者仓库制度的不同:西夏在粮食损耗的数量对比上较唐朝为高;西夏未见有如唐代“加耗税”此税种。在仓库出给法中,唐朝较西夏更为严苛。在私卖官物的相关处罚中,唐朝对有无知情者一律治罪,西夏只针对知情者治罪。在仓库借贷法中,二者在细节方面、量刑界限上有诸多不同。我们可以说,西夏的仓库制度在吸收与继承中原制度的基础上,又加以改造与创新,形成了适合自身发展特色的仓库制度。  相似文献   

10.
敦煌陷番后的60余年中,吐蕃设置了一套完整的财政体系,由“岸本”负责管理经济事务和寺庙等公产,并推行“突田制”,实行计口授田,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税制和财政体系,由岸本、军粮官、唐人地区总大税务官、唐人地区总税务官等组成,并设立勾检官。其中一些职官承唐制。吐蕃还设有农田官、水官,说明吐蕃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中学语文课本(以下简称课本),有文言文百篇左右,近两百个古代职官和其它称呼,有的注释较详,易于理解,有的注释过于简略或未加解释,给教学增加困难。现对我国古代职官作一简要介绍,并对课文出现的有关名称作必要的补注,供有关同志参考。 一、职官的起源 我国官制,由来已久。奴隶社会出现阶级,建立政权,逐渐构成一套职官制。《周礼》记载:“体国经野,设官分职”。说明在我国奴隶社会,已有一套职官制。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唐朝士族地主的研究逐渐引起史学界的重视。大家对唐朝士族地主的看法,存在分歧。其一认为,唐朝存在门荫制度,由于士族地主都是“世代簪缨”,所以他们的子孙“可以毫不费力由荫得官。”因此唐朝士族仍然是“官有世胄,谱有世官”  相似文献   

13.
《考试》2011,(11):54-54
“经济”一词最初在《周易》一书中分别出现。“经”解释为“径”,即指阡陌。“济”字从水旁,解释为“渡”,即指渡水。“经济”两字的连用,始见于隋人王通的《中说》(又名《中文子》)“礼乐”篇里的“经济之道”,原意是指经邦济世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的意思。古时有副对联:“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夸奖司马迁的文章写得好,赞赏诸葛亮具有治理天下的卓越才能。可知古人所讲的“经济”一词,意在治国平天下。这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财政经济完全是两回事。  相似文献   

14.
王宏伟 《语文知识》2005,(12):20-20
《现代汉语词典》对“国事”的解释是“国家大事”,对“国是”的解释是“(书)国家大计:共商国是”。它们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呢? “国是”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范晔的《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昔楚庄王问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叔敖曰:‘国之有是,众所恶也,恐王不能定也。’王曰:  相似文献   

15.
“奚官”之设,始于晋代,《晋书·职官志》:“少府,统材官校尉,中左右三尚方,中黄左右藏,左校,甄官,平准,奚官等令。”其职守,《旧唐书·职官志》曰:“奚官令掌奚隶工役,宫官品命。丞为之贰。凡宫人有疾病则供其医药;死亡则供其衣服,各视其品命。”然近代辞书、注家则有奚官即养马官之说,如《辞源》,周予同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注等,并以苏轼《韩干马十四匹诗》“老鬟奚官骑且顾,前身作马通马语”为证。细揣苏轼诗意,此“奚官”固然养马,但一定要认为即养马之官却是毫无根据的。解释为  相似文献   

16.
“人文”一词,中国古已有之。《易经》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按照唐朝学者孔颖达的解释,这里的“人文”指的是“诗、书、礼、乐”。《易经》中的所谓“人文”,是指文学艺术以及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经典。拿今天的话说,“人文”实际上就是精神文明,是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见“吃醋”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对该词的解释是:产生嫉妒情绪(多指在男女关系上)。那么,“吃醋”一词的这一语义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还要从“吃醋”一词的来历说起。据《隋唐嘉话》记载:房玄龄为建立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唐太宗封他为梁公,并且想赐给他几名美女为妾。房玄龄想到自己的夫人一定  相似文献   

18.
《后汉书》就“符玺郎”一官职掌记云:“旧二人在中,主玺及虎符竹符之半者”。这里提到的“主玺”,意思就是负责管理皇帝的玺印,亦即管理“御玺”。当然,“主玺”并(?)掌管御玺职官的具体名称;以下我们以“主玺”作为管理御玺一职的代称。那么“主玺”之官始于何时?其初称何名?以后各代沿革及职掌怎样?“主玺”之官的建置及因革又说明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2011,(5):39-39
刘禹锡字梦得,是唐朝著名诗人,“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等名旬,就出自他的笔下。长期以来,从教材、选本到工具书,“刘禹锡”的“锡”,  相似文献   

20.
《唐六典》根据唐玄宗的意旨编撰而成,对唐代及后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该书详细地记载了唐代前期的设官分职以及唐以前职官制度的沿革,对于研究古代职官制度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唐六典》成书问题,重点分析《唐六典》成书时间、书成于何人之手及成书历时较长之缘由这三个方面,认为《唐六典》书成于唐开元二十七年,由李林甫进御给唐玄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