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集句联浅说     
集句联就是从诗词曲赋、碑帖、熟语、宗教经典中集录成句为联。联语要保留原文词句,浑然天成,另出新意,还要符合对联对声律、对仗、平仄的要求。 关于集句联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始于宋代的王安石。清代的何文焕在《历代诗话索考》中说:“荆公(王安石)她为集句诗,多者至百韵,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往往亲切过于本诗。”  相似文献   

2.
陈尚君先生《全唐诗补编》从宋代释绍嵩《亚愚江浙纪行集句诗》和李龏《梅花衲》等集句诗中辑出了不少诗人的佚句,但对其失检较多,该文就其所辑佚句一一辨析,错误之处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3.
所谓集句联,就是从古今不同的诗文中摘取现成名句,或将原句略加点化,形成的对联。集句联看似信手拈来、坐收渔利,实则是长期积累、苦心煞费的结果。集句联不仅要求作者博闻强识,精通古今,而且要信手拈来,贴切自然,浑然天成,另出新意.还得合乎对联对声律、对仗、平仄的要求。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集句诗,旧时作诗方法之一,即选取前人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重新成诗。据《左传·哀公十六年》载,孔丘卒,鲁哀公集《诗经》句为诔以悼之,此被后人谓为集句诗之始。晋人傅咸曾集七经成句为《七经诗》,此可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集句诗。以后,为集句诗者渐多,到了宋代,为之者更盛,而成就最大且倍引后人瞩目者当数文天祥。  相似文献   

5.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题材丰富多彩,格局千姿百态,用途广泛,雅俗共赏,很受人们喜爱。许多文人墨客不但擅长自撰对联,而且喜欢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觅佳句组成对联。这种摘取前人名言名句组成的对联,就叫做集句联。历史上,像王安石、苏东坡这样的大文学家都十分热衷于创作集句联。王安石集的一副对联“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至今为人们所传诵。该联上下句分别取自谢贞《春日闲居》和王籍《入若耶溪》,对仗工稳,意境优美,堪称集句联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6.
集句是借他人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是一种很好的表现手法。好的集句脍炙人口,千古传诵。集句按类型可分为集句诗、集句联,集句诗钟三种。集句诗,就是将前人的诗句信手拾来,巧妙地集成一首诗,以抒情言志。文天祥在燕京坐牢的三年间集杜诗二百首,他在《集杜诗》开头一段自序:“余坐幽燕狱中,无所为,诵杜诗,稍习诸所感兴,因其五  相似文献   

7.
集句联选析     
<正>集句,就是集古人成句;集句联,就是从经史子集、诗词曲赋中集录古人成句作为对联。集句联在各种形式的集句(如集句诗、集句词、集句碑文)中最为流行,是对联中很显赫的派系之一。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三副精彩的集句联:(一)此江若变作春酒;问余何事栖碧山。这副对联是1930年3月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到古镇采石游  相似文献   

8.
1一集句,就是集古人成句,连缀成篇,为旧时作诗方式之一,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宋代蔡绦说:“集句自国初有之,未盛也。至石曼卿人物开敏,以文为戏然后大著。至元丰间,王荆公益工于此。”(《西清诗话》)持相同见解的尚有明代的李东阳、郎瑛和清代的何文焕。“集句诗,宋始有之,盖以律意相称为善,如石曼卿王介甫所为,要自不能多也。后来继作者,贪博而忘精,乃或首尾声衡决,徒取字句对偶之工而已。”(《麓堂诗话》)“集句起于宋荆公、曼卿,可谓绝唱。”(《七类修稿》)“荆公始为集句诗,多者至百韵,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往往亲切过于本诗。”…  相似文献   

9.
《全宋诗》已经从绍嵩《江浙纪行集句诗》中辑得大量佚句。但通过文本梳理,又发现了许多尚未辑佚的诗句或重复辑佚之句,并对此作出辨析,以引起宋诗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集句,是我国古诗和楹联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创作方法。所谓集句,就是采集前人一家或数家的诗词佳句(也有用文句的),重新组合成一首诗或一副对联。它虽然不是作者自撰,但在选句构思上,同样要求符合诗联形式的特点,尤其要求集句的内容具有内在的联系,并讲究语言的浑然一体,显示一个新的意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仅从写意抒情角度分四个问题论述巴金先生长篇小说《家》排比句式的修辞艺术。一联句结词,抒悲愤之情。二联句结词,抒憎恶之情。三联句结词,抒赞美之情。四联句结词,抒复杂之情。  相似文献   

12.
归纳整理嵇康的四言诗,可以发现其四言诗创作的引《诗》法可以分为摘取《诗经》原句入诗及摘《诗经》原句易以一字入诗两种。其引《诗》的动机在于留下文本痕迹,昭示《诗经》为其四言诗创作的典型。这种作法并非嵇康独创,汉末时已蔚然成风。纵观四言诗的历时性和共时性发展,置于篇首的引诗法一直沿用到清代,且应用于五、七言诗;置于除篇首外任意位置的引诗法,则演变为集句和“摘句为题”。  相似文献   

13.
《中学教学语法提要(试用)》(以下简称《提要》)引进了句群问题。学习和研究句群是很重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章总一义,须意穷而成体”,“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这说明他从文章研究中,早就已经意识到,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对集句成篇的重要性了。现在,《提要》把它提到议事日程上  相似文献   

14.
《闺塾》(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最 后有四句诗:"也曾飞絮谢家庭,欲化西园 蝶未成。无限春愁莫相问,绿阴终借暂时 行。"这四句诗的作者分别是李山甫、张泌、 赵嘏和张祜。这种拼凑前人诗句而形成自 己作品的写作形式称为集句。由于此例中 四句诗的作者都是唐人,故又称集唐。 西晋傅咸集《孝经》《论语》《左传》《诗 经》等,得诗十首,总名《七经诗》,是最早的 集句作品,傅咸因此被称为集句创始人。北  相似文献   

15.
《高校后勤研究》于2005年第一期(二月份版),在封页上新辟《集句》专栏。它是把许多单成句语或章段编辑在一起,不定期的刊出,内容含诗、词、歌赋……集古往今来有关方面的语文化之精华,编成《七绝》《古风》《七律》《联语》……《集句》不仅款式新颖,而且内容丰富。它的面世望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厚爱。博览甄集,取宏用精,顾名思义,编撰之落成,工作量之大,望广大高校后勤界同仁多为相助,小吝赐教,俾其“枝叶扶苏”、春华秋实,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6.
古人写诗,尤其是作格律诗,遵循的基本章法是起承转合。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释是: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下文,‘转'是转折,‘合'是全文的结束。格律诗中,绝句有四句,按顺序依次为起、承、转、合;律诗有八句,每两句为一组,也就是一联。前两句是首联,称为起句,三四句  相似文献   

17.
张明华《集句诗嬗变研究》一书对历代集句诗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概括,较系统、全面地勾画出集句诗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规律,同时探讨了集句诗嬗变趋势与"创作诗"之关系、集句诗创作与理论发展间的互动关系等。全书既有对集句诗发展的宏观把握,又有详细的个案研究,点面结合,颇多胜义。此书与其另一著作《集句诗文献研究》一同形成对集句诗的系列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集句诗研究的薄弱局面。  相似文献   

18.
石延年和胡归仁是北宋最早的集句诗人,他们的集句诗具有多方面的开拓意义:开创了“集”众多诗人之“句”的新风气;写出最早的“集唐诗”;开始采用五、七言近体诗的形式;不但用集句诗抒情言志,而且还将其作为调笑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集句诗是我国古代杂体诗的一种,是用别人的诗句集合成诗。它起源于晋傅咸的《七经诗》,到北宋才发展、成熟起来。集句诗在北宋的勃兴与宋诗特点有着不可割舍的关联,宋诗的拟古、"以才学为诗"都影响到集句诗的创作;而宋代统治者"重文轻武"的政策也间接为集句诗的发展提供了合适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20.
《中国集句史》是汉语集句修辞史研究的开山力作,将集句修辞手法史和集句文体修辞史结合起来书写,填补了一项空白,具有史论结合、系统科学、论析透彻等突出特色,对于集句修辞史研究和集句修辞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