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培养专家型的中小学教师,改革教师教育模式,加强教师培训机构的能力建设,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中馍甘肃基础教育项目”(GBEP)子项目之一的“中英小学教育硕士班培养计划”,确立培养专家型的新型教师为目标,坚持“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实践创新”的宗旨,从培养模式、培养规格、培养途径到课程设置、课程开发和教学策略等方面,制订了一个项目推展和实施的教师培训计划,把自上而下的培训与教育之间的学习、观摩、研讨相结合,注重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实际背景出发,阐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所提出的挑战,提出了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吸引其他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的,以体现教师专业化建设为核心内容的,将培养和培训课程整合沟通、终身开放的教师教育模式,并根据我国当前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这两类不同情况,又分别提出了各自的子模式。  相似文献   

3.
伴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使之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当前教师教育中的关键。在分析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对在职中小学教师加强新的培训成为一种必然,并提出了应对课程改革挑战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策略。  相似文献   

4.
关于新形势下高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我国正进行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课程标准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高师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因此,高师教育必须根据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对教师教育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改革教师教育的培养方式和方法,彻底扭转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适应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构建教师教育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了对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全面突破,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基础教育教师转换角色意识,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并且不断自我发展,教师教育应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建立新的模式,其要义有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合作进行教师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教师培养综合化。  相似文献   

6.
完善和发展“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高师院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通过在西南三省开展国家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对实验基地学校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持续有效的培训,转变了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和中小学素质教育,同时也促进了西华师范大学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入崭新的课程改革时代。进行课程改革是扎扎实实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它所追求的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和育人氛围。同时,课程的改革与实施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既定的方案,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的是不断探索、研究和总结,正因为如此,作为学校领导核心的校长,其教育理念、教育策略和管理行为将直接影响着学校课程的改革与实施。笔者认为,校长必须高屋建瓴,站在课改的前沿,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为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全国各地尤其是试点省份的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教师培训工作。然而,培训过程往往强调的是新教育理念的灌输以及教师教育能力的提高,而对教师如何迎接这一挑战的心理适应性却未能予以足够的关注。课程改革给教师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不少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出现了心理上的消极反应,这些心理压力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热情和投入。因此,如何正确理解教师在改革中出现的消极心理反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缓解其心理压力,成为当前课程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作为培养新课改实施者的教师教育一直备受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就此提出了明确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0.
陈菊 《教育与职业》2008,(3):130-131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和方向。鉴于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广西师大在教师教育改革中将课程改革作为着眼点,构建了与培养、培训目标相符合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力求满足不同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需要,为逐步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和专业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11.
时代发展呼唤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一体化。通过对中外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方案与初中教师教育课程方案的比较分析,无论从培养机构、培养模式,还是从课程设置来看,实行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都是完全可行的。它反映出我国教师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师范院校改革的基本趋势,适应我国教师培养模式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教师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小学教师教育高等教育化为契机,以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培养机构一体化为平台,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重新厘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培养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的合格师资。  相似文献   

12.
师专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一直进行的是单一的师范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师专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试从教育资源、毕业生就业及教育观念的更新三个方面着手,论证师专的办学模式,应一改以往单一的师范教育为主的多种教育形式并存的办学模式,提出将师范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函授教育等教育形式结合,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又称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完整的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注重学生发展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同时对高师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通识教育的理念下,就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存在主要问题、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4.
教师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高低,教师教育担负着提高教师素质的重任,可见教师教育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西方新一轮教育改革中,许多国家都将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改革作为重点。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和英国的校本教师培训就是这种改革的产物,它们所反映的面向中小学实际需要的教师教育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考察英美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能为我国当前的教师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职教师资培训工作改革和发展中,要解决的问题的确很多,但有一个关键点即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一种职业教育育人模式,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校企合作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职教师资培训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探索高职师资培训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培育培训特色,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学校体育的发展重在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用动态的眼光探究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有利于实现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明晰学校体育人才的培养取向。  相似文献   

17.
国家已把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突破口,强调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校长的素质决定着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训是确保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是职业学校校长队伍建设的需要,是完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办好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随着高中专任教师本科化和小学教师专科化的推进,师范专科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师范专科教育改革必须适应小学教师专科化的要求。因此,研究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和知识结构,搞好师范专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和管理,确定适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师范专科教育改革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是我国教育大省,师范教育改革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如今该省内小教师资培养专科和本科模式共存,在教师教育高层次化、开放化、多元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深化江苏师范教育改革。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小教师资培养新模式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无疑调查小教师资培养格局、预测小教师资需求趋势、厘清现存小教师资两种主要培养模式是关键。  相似文献   

20.
随着以人才竞争为核心的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变化趋势,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技能人才的任务,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一专多能高端应用型人才已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形成共识,也是世界各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共同趋势,校企协同育人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为例,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