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社会救助体系应该成为农村的基本制度,它的建设和完善具有多方面积极的社会文化意义,应该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在农村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针对现况,文章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加强队伍建设和监督机制的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目标、原则及模式选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是整个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应该具有重要的地位.过去20多年时间里,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战略目标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受到了一定忽略,但在目前"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发展目标指导下,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有了新的机遇.根据我国农村当前的特点,应该注重建立比较完整的、制度协调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尤其是应该尽快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五保户制度的农村基本生活救助体系.在现阶段建立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应该遵从政府承担基本责任的原则、普遍性与特殊困难救助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制度协调性原则和城乡社会救助一体化等原则.  相似文献   

3.
分析安徽省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现状,从完善社会救助法律体系、建立社会救助工作综合协调机制、拓展社会救助资金渠道、建立社会救助工作监督机制、建设基层社会救助工作队伍等方面出发,通过单项制度优化、以低保为入口、分类型区一体化、救助方式整合等方式建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过渡模式,以此过渡到城乡统筹的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改革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在解决贫困群体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农村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政府责任逐步明确。同时,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还存在许多不足,如社会救助经费不足、社会救助制度的城乡分割、基层组织薄弱等,需要继续改进和完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健全法律体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5.
农村贫困地区社会救助制度建设是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难点,也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本文对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构建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日益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农村社会救助越来越凸显出它的不足和弊端,这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单项救助工作;加快农村社会救助的立法;积极培育民问公益性社会救助组织发展等。本文针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社会救助体系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维护公众基本权益,确保社会稳定安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构建以低保为基础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尚处于探索和完善之中,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社会救助的主体地位;有效整合资源,完善社会救助"一口上下"的运作机制;科学确定标准,建立城乡低保标准的自然增长机制;强化信息共享,加大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大城乡统筹,不断提高农村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扩大专项救助政策实施范围,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运行的监督机制,把社会救助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从构建和谐社会看建立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有利于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保护弱势群体利益,体现社会公平;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应由贫困性社会救助、灾害性社会救助、疾病性社会救助和互助性社会救助四个方面构成。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建立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就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如建立统一的社会救助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单项救助工作;加快农村社会救助的立法;建立资源供给系统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社会.我国社会建设长期滞后,其中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尤为落后.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要尽快发展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建设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提出,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完善当代中国的社会救助体系,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回顾当代中国史研究领域中的有关社会救助的现有成果,分析与加强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史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受到我国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滞后问题日益严重,已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在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格局下,必须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着重分析在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相应对策,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相似文献   

12.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离不开健全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农村社会公平的“调节器”,也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稳定器”,为农村和谐社会构建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为农村和谐社会构建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必须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侧重于城市贫困人口,而忽视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关注。近几年,“三农”问题不断涌现,其中关于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目益重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必须走城乡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城乡统筹需要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不断完善、城乡土地市场的统一、征地制度的完善和征地补偿的公平。但是目前我国在土地流转制度、农村建设用地市场和征地制度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农村土地市场的改革应采取以下措施:对于土地流转,应规范土地流转的手续、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建立土地流转的信息服务平台、改革户籍制度等;对于农村建设用地市场,应统一城乡土地市场、完善城乡市场一体化的保障制度;对于征地制度,应严格界定政府征地的范围、尊重农民的意愿、做到公平公正和进一步完善征地制度。  相似文献   

15.
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不仅需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还需要不断创新变革的政府管理体制与之相配套。同样,农村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要有一个治理结构逐步完善的基层政府为保障。因此,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动以县乡为主体的基层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换政府职能,是农村公共财政建立和完善的前提。纵观我国基层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也进行了适应性改革。但与其他层次政府改革比较而言,基层政府政革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不彻底性,从而制约了农村发展,影响了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和完善。因此,在农村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应从财政与宪政的关系上寻求推进基层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建设新农村背景下,中部农村亟须探讨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对接方式,文章提出了重构中部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设想,并就这一设想的实现提出了继续发掘家庭的力量;把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当作头等大事来抓;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农户间生产上的联合;农地承包经营使用权商品化;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调整农村基层组织结构和职能,为重构农村微观经济组织提供体制保障等六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应用社会保障水平及其适度水平测定模型,对2010年安徽农村养老保险水平、新型合作医疗水平和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安徽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应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之所以能够保持农村社会长期稳定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村民自治的组织体系基本健全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得到建设,农村普法初见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民的法律意识依然淡薄;农村事务管理中"人治"的色彩依然比较浓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还很不规范;村务公开的质量有待提高;农村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强化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必须进一步弱化村委会管理职能,强化村委会服务职能;加大农村民主法治的普法和教育力度,增强干群的依法办事能力和依法维权意识;构建、畅通、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强化基层民主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制度建设是关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地位,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新型社会主义合作制。新型合作制的特点就在于:它承认个体农民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以及劳动力所有权,在此基础上充分尊重和保障其利益和要求,从而调动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