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农为主三元并举──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张燕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目前全国十二亿人口有九亿生活在农村。我国劳动力多,主要多在农村;我国劳动生产率低,主要低在农村;我国贫穷,主要贫穷在农村;我国经济落后,主要落后在农村。这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相似文献   

2.
大量的农业人口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被新兴的现代化工业所吸收,这是全世界工业化过程中一个普遍性的规律.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也表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加深,农村人口的比重将会不断下降,城市人口的比重将会不断上升,直至超过农村人口的比重.一个农村人口占79.4%的中国,在今后如何实现经济的腾飞也必然涉及到这么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可以说,适度地把我国农业人口从农业领域里转移出来,特别是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使农业人口的绝对数量下降,非农人口的比重上升,从而实现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生活的富裕化,直至推动国民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意义将会十分深远.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具体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特点、成因及对策,以便更清楚地认识到潜伏于我国农村的这一巨大社会问题对国民经济的重大影响,从而更好地解决目前中国的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中,农村青壮年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其结果会对农村人口结构产生深刻影响。根据"年龄—迁移率"理论,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005年的1%人口抽查和《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9)》等数据,对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乡—城人口迁移对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及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程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乡—城人口迁移加深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这将对农村传统养老制度产生巨大的冲击,进而将会引起农村养老资源供求失衡。应加快推进农村养老制度变革,提高农村社会养老资源供给能力,以弥补农村传统家庭养老资源的流失和供给不足。  相似文献   

4.
我国12亿人口日提前到来,再次敲响了人口问题的警钟。我国农业承载力临界点是15亿,最佳生态容纳量是6- 7亿,超过这个限度必然导致人口危机。经济发展受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增长速度和发展规模必然有一个限度。我国人口问题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控制人口将成为今后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中国最丰富的就是人力资源,最缺乏的也是人力资源。说中国人力资源丰富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这12亿人口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向前推进一大步;说中国人力资源缺乏是因为这“12亿人口”仅仅是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历代王朝的兴衰都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有直接的关系.谁赢得农民就赢得中国,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就赢得了农民.  相似文献   

7.
提高城市化水平,对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表现在农业上:人口城市化才能从根本上改造农业落后的生产方式;人口城市化可以为农业提供广阔的市场;提高城市化水平可以增加农民占有的生产资料;农业需要城市工业资金扶持;农业依靠城市工业提供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表现在农村工业上:农村工业是城市工业扩散的结果;城市工业有许多方面影响和制约着乡镇工业的发展;农村工业可与城市工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城市可以使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加快城市化步伐,应把战略重点放在县城。  相似文献   

8.
山东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农村人力资源非常丰富,但人力资源开发却不容乐观,严重制约了山东省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山东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农业农村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人口问题当然地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为考察农村人口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关系,我随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营的部分师生一起来到了易门绿汁区的两个特困乡——竹子、河尾两乡调查,我们走访了12个村的很多农户之后发现:人多地少的矛盾是造成这些地方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说我国的现状是:“人口多,底子薄”那么可以说:多在农村,薄也在农村。怎么个多法,薄到怎样的程度?出现人多地少这一矛盾的因素是什么呢?带着这样一些问题,我进一步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0.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治国思路上的重大变化。治理“三农问题”,须进一步改革农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一是实行“双田制”改革,建立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二是理顺教育经费投入关系,解决农村教育经济困难;三是坚持“多予、不取、放活”方针,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四是合理分配国家政治资源,加强农村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目标有着重要意义。它在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加快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拥有丰富资源的城市应考虑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帮扶、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为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2.
苏北农村社区体育多元化发展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课题采用社会调查方法、个案分析,对江苏省苏北四市农村社会体育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合理整合农村体育资源,以农村学校体育资源为基础,多层次、多支持系统地发展农村社区体育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试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目前约有2亿剩余劳动力。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改变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需要,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必由之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有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剩余劳动力自身素质较低且受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等。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新时期"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不能局限于农业和农村的范围,要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统筹考虑,通过发展非农产业逐步减少农业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率,通过推进城镇化逐步减少农村人口,降低农村自然资源的负载率,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十六大以来,中国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一条主线是"多予、少取、放活"。目前,农村税费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的巨大成功,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正向农村地区倾斜,"三农"问题初步得到了缓解,我国在总体上进入到了"后农业税时代"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的发展阶段。下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难点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所造成的瓶颈制约,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最大的突破口选择是加快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做好"放活"这篇大文章,充分发挥9亿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作用,激发农民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的巨大潜能,不断提高和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部活力。这是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计算,劳动力资源比重低、劳动参与率10年来持续下降以及劳动力人口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是重庆劳动力资源的现状;预测分析表明,劳动力规模下降趋势难以逆转,劳动力供求关系将从供过于求逐渐走向结构性供不应求是未来重庆劳动力供需发展的基本趋势。因此,应及时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加快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建立统筹城乡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体系,并适时、适度调整人口政策。同时,目前影响我国区域人口规模的因素中总和生育率的影响越来越小,而迁移流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各地区应制定有吸引力的人口迁移政策,以在未来的劳动力资源争夺中占据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7.
农村体育是我国体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是我国小康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天水市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市,是甘肃的第二大城市,辖五县两区,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0%.对天水市农村体育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但是,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的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影响到农村和整个中国的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因此,建立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从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计划来看,占中国人口80%的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是中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国农村经济建设中,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无疑又是关键的一步.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农村专业分工的发展.大批劳动力将从传统农业——种植粮食的劳动中分离出来,从事林业、牧业、渔业和各种副业.在强化农业的基础上,发展乡,镇工业和服务行业.农村专业分工的发展,必然进一步要求改变农村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论富裕乡镇体育在中国农村体育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的农业人口比例非常大 ,因此 ,农村体育发展战略在未来中国体育发展战略里的地位愈加显得重要。而在中国农村体育发展中 ,研究富裕乡镇体育发展的现状、特点与经验 ,更是我国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与措施 ,对制定其体育发展战略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