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通过分析洋务运动过程中洋务派在思想观念和实际行动上的种种表现,指出其缺乏政府支持、群众基础和明准备的“泡沫”本质,认为其失败的原因之一在于它的极端军事指向意识。此外,本还论及了早期改良派对洋务运动失败的反思以及洋务运动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洋务运动也称“同光新政”,因为经历了同治,光绪两朝。洋务派提出的“新政”口号,实质上是为了维持其封建统治,但洋务运动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近代历史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总计有80年,洋务运动却占了将近一半的时间。在洋务运动中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都是明显的。“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那么洋务运动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相似文献   

3.
洋务运动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运动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4年12月2日至4日在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乌江大厦召开,到会的有77名国内学者和15名来自日本、韩国、美国等国的学者。这是第7届洋务运动史学术讨论会,但作为该项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则是首次。1992年,在湖北宜昌召开上屈洋务运动史学术讨论会期间,确定由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林庆元教授筹办本届会议。经过长期筹备,本届会议由福建社会科学院主办,福州(马尾)开发区管委会承办,马尾造船厂、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福州市社科所协办。(一)本届学术讨论会再次从总体上肯定了洋务运动,认为其宗旨是“自强”…  相似文献   

4.
洋务运动是晚清的一场“求强”、“求富”的改革运动,它是中国现代化的最初尝试。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具有阻碍和促进并存的相互矛盾的双重作用。洋务运动的经验教训,对当代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出发点是什么在中国近代史上延续了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它的出发点是什么,这是评价洋务运动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洋务运动的出发点是“正视现实,不甘灭亡,勉支大局,变计图存”,因而是“爱国主义”的。也有的说:“反抗外国侵略的动机是不容忽视的”等等。我不同意  相似文献   

6.
最近,徐泰来同志在《洋务运动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以下简称《新论》)中对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新论》认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虽然与同洋务运动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这只是“洋务运动发生助产士”,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除了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一、它是世界近代运动的一部分。中国的洋务运动发生在资产阶级时代,“是这个时代世界性的近代化历史潮流所卷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中体西用”论不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较为通行的观点 ,认为“中体西用”论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其实 ,洋务运动发生于 19世纪 60至 90年代中期 ,而“中体西用”论却形成于甲午战后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最初阶段 ,它遵循“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路 ,以引进西方的生产技术为目标 ,没有涉及政治制度层面 ;而“中体西用”论却突破了单纯学习“西技西艺”的限度 ,容纳了学习“西政”的内容。可见 ,两者在时间上不重合 ,在内容上又有本质的区别 ,因此 ,“中体西用”论不可能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是清末“新政”的思想先导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的学术观点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被认为是洋务运动精神的集中表述,而实际上它并不只是洋务运动的产物,也不仅仅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从“中体西用”的历史演变来看,它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涵蕴。  相似文献   

9.
洋务运动从1861年开始,至1895年结束,几乎占中国近代史一半时间。它是中国近代史上重大问题之一,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关系到当时中国社会向何处去的大事。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通过朝鲜侵略中国的战争。清政府战败后,被迫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一、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及洋务运动的目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即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根本目的;“西学为用”即以学习和运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技术作为手段,来维护封建主义的“体”。洋务运动的目的和手段是矛盾的,这对矛盾是洋务运动最后破产的根  相似文献   

10.
2003年3月修订后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这样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破产”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谓彻底失败”,那么洋务运动真的是到甲午中日战争就“彻底失败”了吗?我认为甲午战争的失败不能等同于洋务运动的失败。  相似文献   

11.
“中体西用”在洋务运动时期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语境,必有其合理的诉求。首先,“中体西用”观念的提出,是当时先进士人为引进外来先进文化唯一能够选择的模式。其次,“中体西用”论的提出在洋务运动期间具有进步的历史作用,表现在:它突破了传统的“华夷之辨”,实现了从“鄙夷”到“师夷”的转变;它突破了不识西学、轻视西学的观念,开始向引进西学、重视西学的观念转变;它作为洋务运动的思想路线为洋务运动扫除了思想障碍,为洋务运动开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开辟了道路。但“中体西用”的宗旨毕竟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体”,所以从其语境生成之始它就内含消极与落后的一面。随着西学引进的深入,其合理诉求逐渐被消解,进步作用渐渐丧失,愈来愈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和障碍。  相似文献   

12.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研究意见分岐也很大,有的认为其是一次爱国的、进步的运动,应给予肯定;有的又认为其是一次卖国的、反动的运动,应加以否定等。总之,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众说不一。为此,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着手,对洋务运动的时代背景和“求强”、“求富”内容中存在的正反两面性加以分析,并借此对洋务运动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相似文献   

13.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洋务运动中,他提倡的“官倡民办”方针,推动了其管辖地区经济、教育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开化。此方针和“官督商办”相比,有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三学生对洋务运动有基本认识:这是一次地主阶级在危机下的学习西方技术的失败自救,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深渊的命运。基于这样的情况,本课设计试图以“挑战和应战”为重点,围绕材料主题整合教材,将理论认识贯穿其中。通过“时代的挑战…‘中国的应战”“历史反思”“继续应战”四个环节引领学生认识洋务运动:通过材料,分析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影响;借助材料呈现的不同观点,多维度评价洋务运动;通过联系与对比,认识中国近代在挑战和应战中器物之变到制度之变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一、课堂设计指导思想: 1.人教版新编教材《中国历史》第三册的“洋务运动”一课和统编教材“洋务运动”一课,在教材编排上,有很大变化。统编教材的章目是《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把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相联系。新编教材的课题是《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把政局变动与洋务运动相联系。怎样的编排更好,可以进一步研究,。但新教材是从一个新角度去分析这一段历史。把握好这一点,是讲好这节课的关键之一。 2.中国近代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国各阶级各阶层寻求富强道路的探索史。洋务运动是这一  相似文献   

16.
全国洋务运动史学术讨论会于去年十月二十六日至三十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会议就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交换了意见一、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标准问题一种意见认为,对洋务人物,集团、事件的评价应有一个政治标准,具体地说,视其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态度如何;对封建主义的态度如何;对人民大众的态度如何。从此出发,认为洋务派与洋务运动在“两个过程”中,即在“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中处于反动派一面,因此应取否定的态度。另一种意见认  相似文献   

17.
袁凤英 《新高考》2010,(4):40-40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在“自强”、“求富”口号下推行的以举办近代军用及民用企业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涉及外交、军事、经济、文教等领域。甲午中日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这基本上是史学界和教学界的共识。那么,此定论的依据何在呢?我们判断洋务运动失败,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它不能使中国真正富强,  相似文献   

18.
富强,中国人的世纪之梦国家统计局国际信息统计中心闾海琪130多年前的中国大地,百业凋敝,民不聊生。对此,清朝政府的有识之士就率先喊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并开始在实践中尝试。无论是满清官僚的洋务运动,还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实业救国,抑或是民族精英们的...  相似文献   

19.
历史学界在评价洋务运动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这是学术界贯彻党的百家争鸣方针的正常现象。现在,我对一些值得商榷的观点,发表一些看法,向大家请教。错误和不妥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洋务运动应当包括当时的一切外交活动吗? 关于洋务运动的不同评价的产生,有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是:对于洋务运动所包含的内容,有不同看法。有些同志认为,洋务运动应包括洋务派当时的一切外交活动。他们认为,从头到尾,洋务运动都是反动的运动。我认为,洋务运动在历史上有它的特定的涵义,并非当时的一切外交活动,都属于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是洋务派从十九世纪六  相似文献   

20.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在“自强”、“求富”口号下推行的以举办近代军用及民用企业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涉及外交、军事、经济、文教等领域。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上册讲述洋务运动一节时,指出:“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笔者认为以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作为判定洋务运动失败的惟一标准,未免过于主观臆断和简单化,是难以折服人的。甲午中日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这基本上是史学界和教学界的共识。那么,此定论的依据何在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