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这种实践活动中,作者认为译美是其中的难点之一,也是翻译的重点之一。要实现译美这个目标,我们就应用美学的眼光审视翻译,这就要求我们把翻译美学所研究的对象——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等有机结合。同时,提高译者的文化修养、文学修养、语言修养和审美修养,发挥译者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灵感思维。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原文的美。其次,要在译文中体现原文之美。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这种实践活动中,作者认为译美是其中的难点之一,也是翻译的重点之一。要实现译美这个目标,我们就应用美学的眼光审视翻译,这就要求我们把翻译美学所研究的对象——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等有机结合。同时,提高译者的文化修养、文学修养、语言修养和审美修养,发挥译者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灵感思维。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原文的美。其次,要在译文中体现原文之美。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这种实践活动中,作者认为译美是其中的难点之一,也是翻译的重点之一。要实现译美这个目标,我们就应用美学的眼光审视翻译,这就要求我们把翻译美学所研究的对象——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等有机结合。同时提高译者的文化修养、文学修养、语言修养和审美修养,发挥译者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灵感思维。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原文的美。其次,要在译文中体现原文之美。  相似文献   

4.
张军历 《海外英语》2011,(9):262-264
文学翻译作为艺术化的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艺术化地再现原作,还要再现原作的美感要素。审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中,原文中的美只有被翻译审美主体审美地把握,才能激起审美感受,进入审美再现过程。译文能否取得与原文对应的审美效果只是一种理想,即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对等,这取决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原文可译性限度。该文以翻译美学为视角,通过分析翻译审美主体与翻译审美客体的基本属性探讨译者主体性与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关系和审美再现的等值阈,以期进一步理解审美再现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品牌名称的汉译极为重要。翻译目的论的提出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灵活的翻译技巧对原文进行增删甚至重命名提供了理论支持,而接受美学认为离开了读者的审美接受,作品就没有了意义。品牌名称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成为翻译目的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翻译这个特殊的审美过程,发现影响原文审美价值在译文读者那里实现的因素主要有三个:译者、翻译规范和读者;并分别从这三个因素入手,详细分析了每个因素对读者审美活动的具体影响,同时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审美价值传递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经典美剧之一《老友记》的字幕翻译为例,从目的读者和译者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接受美学对字幕翻译的启示和影响:在字幕翻译过程中以读者为中心,充分调动目的读者的审美体验、能动性和接受性,使字幕翻译更具新颖力又不失原文精髓。  相似文献   

8.
刘一涓 《考试周刊》2008,(47):214-215
文章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了翻译这个特殊的审美过程,发现影响原文审美价值在译文读者那里实现的因素主要有三个:译者、翻译规范和读者。文章又分别从这三个因素入手,详细分析了每个因素对读者审美活动的具体影响,同时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审美价值传递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翻译美学是一种将翻译视为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共同参与的一项自觉地的审美活动。翻译审美的客体即翻译原文。而翻译的审美主体即译者,一方面受制于审美客体的直观可译性,同时又要具备"情"、"知"、"才"、"志"等主观能动性,主客观的高度融合才能创作出与原文美学效果相近的译本。在众多翻译文本中,诗歌是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中国英语是在中国特殊的文化及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是对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中国英语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能给读者提供一个与原文审美效果相等的审美客体,以让译文读者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译文作品的审美价值。本文从实用翻译美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英语的翻译途径及审美效果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美,无处不在,也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趋美,是人类语言的共性。在翻译实践活动中,译美是其中的难点之一,也是翻译的重点之一。要实现译美这个目标,我们就应用美学的眼光审视翻译,这就要求我们把翻译美学所研究的对象——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等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翻译美学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审美活动。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首先应从整体上把握原文的审美信息,然后作出与原文审美标准相符的译文,从而完成对原文的美学再现。柯灵先生的散文《巷》语言优美,颇有文采,而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恰当地将这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风格美再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侧重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视野融合,因此凸显了读者主体性对实现文学作品历史本质的重要性。将接受美学用于指导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可以为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本文以散文《匆匆》两英译本为例,探讨译者在翻译中如何关注读者的审美需求,从而完善对散文翻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功能翻译理论及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理论有助于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昆曲翻译中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及主体审美在昆曲翻译中的具体体现。交际性对等原则与译者主体性在昆曲翻译中的应用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昆曲翻译中的同一认知关系。这种同一认知关系体现在原文同译者风格、译文文化语境、译语美学特征的同一认知。同时,译者主体性介入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为实现翻译研究的读者转向提供了理论支持。根据接受美学理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心理、审美情趣、文化习俗和诗学传统。一方面,译者应强调对译文读者的观照;另一方面,读者也对译者的翻译活动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作为译者-读者互动结果的复译现象,正是因为译者对不同读者的观照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是小说叙事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对小说翻译具有重要的作用。理想的小说译文应当实现目的语文本隐含译者和“源语文本隐含作者、隐含译文读者和源语文本隐含读者的等同,从而使译文与原文产生同样的叙事美学效果。但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有意或者无意的选择往往会导致译文与原文在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上的偏离。  相似文献   

17.
李凯  付瑞阳 《考试周刊》2009,(37):30-31
诗歌翻译不是纯语言转换和内容传递,还应将原诗中所包含的审美艺术与价值也传递出来,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近似相同的审美感受,本文从分析翻译与美学的关系出发.探讨在诗歌翻译中,译音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原诗中的美学艺术与审美价值,并在译诗中成功转换。  相似文献   

18.
张欣 《英语辅导》2008,(4):119-123
文学理论中的"作者之死"和"读者反应理论"使翻译过程中试图寻求原文等价物的幻想破灭了。文学翻译审美等效理论为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异化归化比度的把持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托。为使译文读者获得最接近原文读者的审美感受,文学文本译者应弱化个体翻译动机和定式文化态度,最大限度再现译出语读者所获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9.
广告语翻译与其他文体翻译不同,在译文的选择和转换过程中,应符合大众审美心理,充分显现原文美的内涵。翻译美学是指利用美学的原理来解释和分析译者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美学问题,是翻译界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来看,中文广告语翻译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音韵美、结构美和词汇美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林柯 《文教资料》2011,(22):35-37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具有不确定性,读者在对文本的诠释过程中起主体性作用。在此,接受美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接受角度看,译者翻译的只是他头脑中的文本,即是译者和文本对话、达到视域融合的结果。译者对文本未定因素和空白的具体化,是语符—意象化中译者再创造的根源。另外,译者不同于普通读者,他必须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的意义,此时译语文本的隐含读者作用于译者语言符号的选择。意象—语符化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创造性运用译语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