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英国小说家哈代的代表作《还乡》集中反映了他的生态思想。对埃格敦荒原的描述体现了哈代的生态整体观:自然环境不再纯粹是人物活动的背景,而具有积极的生命形态和独立的生存意蕴,人物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生态体系的一个组成要素,与自然环境保持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对荒原动植物意象的刻画,表达了哈代对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生态渴求及对非人类生物形式的同情与关怀。而哈代对主要人物与自然的三种不同关系(亲近自然,远离自然,回归自然)的对比述写则进一步加深了小说的生态主题:人类只有和大自然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才能获得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2.
哈代的"环境与性格"系列小说中,自然环境都和人物的性格相互交融,密不可分。哈代《还乡》笔下的爱敦荒原也仿佛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和灵性,好似冥冥之中掌握人物命运的神灵。《还乡》中人物与爱敦荒原的亲疏关系也决定了他们最后的命运。作者从克林、游苔莎、文恩和朵沁与荒原的亲疏关系深入分析了人物最后不同的"还乡之路",揭示了哈代眼中人物命运与自然命运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还乡>中,哈代通过托马辛、克林及游苔沙与荒原之间的种种联系表达了对女性与自然的双重关注,认为只有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共生.哈代是一位具有有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家.  相似文献   

4.
《还乡》是哈代一本非常成功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叙述了男主人公克林从大都市巴黎回到家乡荒原,试图改造荒原,实施"广泛教育计划",在此过程中所遭遇的一系列人生变故。文章重点讨论自然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认为荒原在《还乡》中,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活动的舞台,更是小说众多人物命运的缔造者、推动者。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今天,认真解读哈代,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远离尘嚣》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成名作.该作品以多塞特郡大荒原的自然环境为创作背景,隐含表达了哈代内心独特的荒原意识.本文以认知诗学为指导,拟从隐喻角度出发,研究意象和事件的关系、人物描写及其关系,分析探讨《远离尘嚣》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喻意、环境喻意、荒原意识及其荒原主题背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还乡》是托马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的代表作.从近年来新兴的生态批评理论视角看,该小说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关照,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深情描绘与赞美,体现了哈代热爱自然、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和意识.  相似文献   

7.
在哈代的小说中大自然是不可避免的象征性背景,而女性则是他持续不断又极为重要的创作灵感。他的笔下的妇女和自然是紧密相连,和谐共存的。他通常以自然来反映女性的生存状态,烘托女性形象;同时以女性的悲剧表达对逝去自然的痛心。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哈代的作品,更能体现生态与女性的关系,从而揭示哈代的生态女性观。  相似文献   

8.
《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末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传世佳作。哈代是公认的描绘自然画卷的高手,他以生花之笔在该小说中对自然环境和女主人公苔丝的自然美进行了生动描绘与刻画,充分展示哈代热爱自然、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理想和向往。  相似文献   

9.
李琳 《海外英语》2015,(1):203-204
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女人与自然有极强的亲近性,男人统治妇女与人类统治自然有及其紧密的联系。生态女性主义反对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思维方式统治下的对女性与自然的压迫,提倡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关系。托马斯·哈代通过《德伯家的苔丝》,揭示了女性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深刻披露了欧洲的父权制思想,塑造了苔丝在男权社会中不断反抗的新女性形象,体现了哈代具有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0.
增强生态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本文以生态批评文艺理论为基础,从哈代小说《无名的裘德》中男主人公裘德具有浓厚的保护动物的意识着手。分析了小说的静态自然环境描写及其所潜在的自然法则.对小说中所蕴涵的生态自然观进行了深层的探讨,以此来揭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还乡》是哈代一本非常成功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小说以男主人公克林从巴黎回到家乡荒原,试图改造荒原,实施“广泛教育计划”过程中遭遇的一系列经历为主线。其中女主人公尤苔莎值得认真去研究:她生于繁华却流落荒原,千方百计逃离荒原最后却葬身于此。基于女性主义视角来解读这个反叛者的精神内涵,在追求和谐的今天,深入挖掘其作品思想,认真解读哈代经典,无疑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哈代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独具特色 ,富有艺术魅力 ,在他的笔下 ,大自然是拟人化了的人物 ,它始终和人融为一体 ,自然季节的变化往往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交织在一起 ,而且大自然还是评判人物德行的准绳  相似文献   

13.
在小说《还乡》中,哈代凭着他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感悟性,用精美的措词、和谐的语音、多变的句法细致生动地将一幅壮美而又昏沉的爱敦荒原展现在读者面前,盛赞荒原的卓越崇高,慨叹荒原的苍莽未凿,并在小说文本中产生了一种张力,成为故事情节发展的独特背景,象征着左右人类命运的一种外部力量。哈代对荒原的描绘富有象征性和预言性,已成为英国文学中的散文名篇。  相似文献   

14.
张琳  毕素珍 《考试周刊》2013,(85):12-14
本文通过对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人与自然关系描写的分析,透视哈代自然观的二重性:一方面自然优美迷人,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另一方面自然神秘阴森,对人的遭遇漠然置之甚至怀有敌意,指出哈代的生命体验、达尔文物种起源学说、现实主义与悲观主义对他自然观的形成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文坛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细读哈代的诗歌,不难发现其大量诗作中表达出超前、深刻的自然意识和生态思想:人与自然合二为一;对自然生态的忧虑和对人类摧残自然的谴责;对社会生态的忧患与对人类社会异化的叹息。生态批评理论为研究哈代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和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创作都带有浓重的乡土情结,这种情结又幻化成小说中对大自然的偏爱,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了他们共同追求的生态理想。只是由于两人生活经历的不同以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土壤使他们在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想时处理方式有一定的差异。托马斯·哈代创造了一系列背离自然、向往都市文明的人物,用这类人物的毁灭增强悲剧氛围和批判力量,从反面说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沈从文则创造了记忆中美丽的湘西,正面传达作家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符蓉 《考试周刊》2011,(81):23-24
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表现出鲜明的生态意识,他通过对动植物的灵性描写,以及对人与动植物亲合关系的描写,展现了其生态整体观。作者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了哈代的"威塞克斯",哈代对自然的关注是他对人类生存状况关注,以及人类生存的意义的一种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18.
“生态”是指自然环境中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关系。我们借用自然环境中的生态概念.把课堂看成是一生态系统,强调的是自然回归、顺势发展.力求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将生态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也是促进生态和谐的必然趋势。如何将这一理念移植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相似文献   

19.
托玛斯·哈代,1840年6月2日生于英国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毗邻多塞特郡大荒原,那里的自然环境日后成了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他的父亲是石匠,但爱好音乐。父母都重视对哈代的文化教育。1856年哈代离开学校,给一名建筑师当学徒,后为建筑师助理,司教堂修复。建筑论文曾获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奖。有音乐、绘画及语言才能,  相似文献   

20.
郭滢 《文学教育(上)》2008,(10):118-119
托玛斯·哈代,1840年6月2日生于英国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毗邻多塞特郡大荒原,那里的自然环境日后成了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他的父亲是石匠,但爱好音乐。父母都重视对哈代的文化教育。1856年哈代离开学校,给一名建筑师当学徒,后为建筑师助理,司教堂修复。建筑论文曾获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奖。有音乐、绘画及语言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