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山西太原对日本战犯的两次审判(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6年6月12日至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太原)对城野宏、相乐圭二、菊地修一、永富搏之、住冈义一、大野泰治、笠实、神野久吉八名日本战犯进行审判。新中国成立后对日本战犯的第二次审判一当民国时期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草草收场之时,伴  相似文献   

2.
裴书静 《兰台世界》2023,(3):148-153+157
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建立10个军事法庭专门审判战犯,其中,太原绥靖公署军事法庭的审判却是阎锡山保护日本“战争狂魔”的假审判,不仅战犯数量少、官阶低、判处较轻,还放过了甲级战犯和主要大战犯。究其原因,国民政府追随美国,从“宽而不纵”到彻底放弃;山西资源丰富,易守难攻,经济相对独立;阎锡山推崇日本军国主义,日军筹谋残留山西、东山再起,阎日一拍即合。假审判对国际社会、国内解放战争、日军日侨遣返等影响恶劣。  相似文献   

3.
2014年7月,中央档案馆公布了馆藏新中国审判45名日本战犯的口供这些战犯在二战中大肆屠杀残害中国人民,他们本身也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牺牲品,受驱使而犯下了滔天罪行,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本文作者曾亲身参与审判的翻译工作,亲历整个过程的前前后后,写下此文,回望那段不容遗忘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山西太原对日本战犯的两次审判(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第一次审判日本战犯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丧心病狂地侵略中国长达14年之久,最终以可耻的失败告终。按照《波茨坦公告》,“欺骗及错误领导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之威权及势力,必须永久铲除”,“对于战罪人犯,包括虐待吾人俘虏者在内,将处以法律之严厉裁判”。因此,战后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清洗、对战争罪犯的逮捕与审判,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问题。1946年1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设立于东京,专门审判日本甲级战犯。在中国大陆,1945年9月7日同盟国战争罪行调查委员会远东太平洋小委员会,已在…  相似文献   

5.
梅汝璈是中国法律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作为四亿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代表,他全程参与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运用法律武器捍卫了国人的尊严。但这场正义的审判近来却遭到某些日本右翼政客的质疑和否定,今年恰逢梅汝璈逝世40周年,我们重新梳理审视这位法学奇才的传奇一生和那场举世瞩目的大审判,无疑具有更为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义压倒邪恶的审判 1956年6月10日至20日,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在太原组织特别军事法庭,审判了在太原战犯管理所关押的9名日本战犯。这是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处理在押日本侵略中国战争中战争犯罪分子的决定,并经过国家主席毛泽东命令公布执行的。这次审判的9名日本战犯为两个案件:一个案件是犯有侵略战争罪和特务间谍罪的富永顺太郎。他在日本  相似文献   

7.
整理者:日本侵华战争结束后,挑起战争的部分重要战犯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中得到应有的惩处,遭到了灭顶之灾.为了寻找那段历史记忆,近日,笔者采访了唯一健在、曾代表中国方面参加东京审判的高文彬先生.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对东京审判的研究少有问津、成果寥寥,主要原因之一是国内相关基本文献的严重缺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图书馆依托"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制定了对日战犯审判文献史料的收集、整理、出版、研究计划。两年来,国家图书馆已编纂出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文献:法庭证据》等东京审判文献资料,与审判日本战犯相关的《马尼拉审判庭审文献》53卷与《横滨审判庭审文献》105卷也将于近期出版。今后,还应从成立文献资料中心、制定专题目录、启动数据库建设、加大宣传展示力度等方面继续推动国家图书馆东京审判文献史料的征集与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正陈奇涵(1897-1981),江西省兴国县人。曾拒任蒋介石侍从室主任,被毛泽东称为"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代表旗帜",既是战功显赫的开国上将,也是我军惟一的军法上将、军法战线的奠基人。1956年4月25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作出《关于处理在押日本侵略中国战争中战争犯罪分子的决定》,确定由最高人民法院会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组织特别军事法庭对侵华的日本战犯进行审判。陈奇涵除自己参与相关工作外,还派出了  相似文献   

10.
宗和 《新闻世界》2005,(9):47-4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28名日本甲级战犯进行了审判,量近,日本的一些政要公然否定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结果,想为日本的二战甲级战犯开脱罪责,这引起了战争受害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和严厉谴责,更令人无法理解的是目前还有14名甲级战犯的亡灵供奉在日本的靖国神杜中。让我们认识一下这14名甲投战犯究竟是一些什么人?  相似文献   

11.
柴丽 《档案学研究》2019,33(2):111-115
档案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和人民群众各方面情况的真实记录,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性、支撑性工作,是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维护党和国家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依据。档案宣传工作通过深入挖掘档案史料,实现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对于建立中国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九五”期间我国图书馆事业规模不断扩大 ,设施条件得到改善 ,服务工作不断拓展 ,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馆际合作、对外交流、队伍建设和学术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新世纪里 ,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加大投入 ,广泛采用先进技术 ,深化改革 ,拓展服务 ,抓紧立法 ,加强队伍建设 ,发挥图书馆学会桥梁和纽带作用 ,促进事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名称是指称概念的语言符号 ,其意义受到历史与文化的强力影响。在对外传播中 ,重要名称的外文翻译往往会影响民族形象与国家地位。本研究分析了中国共产党 80多年历程中角色的变化和她在中国现行政治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并配合以田野控制试验的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 ,作者指出 ,中国共产党的英文译名ChineseCom munistParty在美国公众心目中所代表的形象与中国共产党的实际角色相去甚远。文章提出以信息翻译取代词字翻译 ,并建议用ChineseCouncilofLeaders(CCL)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英文译名  相似文献   

14.
据最新史料表明:1917年5月6日,天津《大公报》最早报道了“黎里尼”(列宁),并于5月17日首次使用了“列宁”译名;1919年11月18日,《晨报》首先采用了“列宁主义”一词。十月革命前,中国人在关注俄国革命过程中“初识”列宁,为列宁主义在华初步传播奠定了舆论基础。十月革命后中国对列宁主义的介绍逐渐增多,态度也由负转正;其中,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是其转折点。1920年4月,共产国际代表来华后,传播和实践并行,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宣传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帮助先进中国人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推动下,积极实践列宁党报思想,催生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促进了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兴起。  相似文献   

15.
杨守忠 《兰台世界》2020,(4):126-128
1926年4月27日,因无法忍受日本资本家的残酷压榨和剥削,大连福岛纺织株式会社1000余名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罢工过程中,日本资本家采取了种种惨无人道的压迫手段逼迫工人复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们团结一致,坚定信念,最终取得罢工斗争的胜利,充分展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此次罢工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中共正式成立为时间节点考察了共产国际对建党前后中共报刊出版的影响。认为,虽然共产国际是为革命而来,但在其帮助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对于中共报刊出版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在中共正式成立之前,共产国际对中共报刊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代表的个人活动实现的,中共正式成立之后,则主要通过组织层面进行。鉴于当时苏维埃俄国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领导地位,以及共产国际与中共的上下级关系,共产国际与建党前后中共报刊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苏俄单方向地影响了中共的报刊出版,涉及内容、资金、管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日本法院权衡审判公开和审判公正之间复杂关系的经验得失。和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同,日本更注重保障审判公正,因而对媒体在庭审中的摄像报道等取材行为设置了相对严格的限制。本文首先论述日本审判公开的传统限制及其发展,然后讨论1989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庭笔记案"及其后的制度进展,最后探讨日本目前对庭审摄像与取材行为的规制。从日本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审判公开是未来方向。在日本公众和新闻界的不懈努力下,日本法院最终将在审判公开和审判公正之间达到合理平衡。  相似文献   

18.
90年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文书档案工作的建立,揭开了中国档案事业发展进程中崭新的篇章.作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档案法规的重要基础和渊源,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共档案法规被打上了深刻的历史烙印.本文从宏阔的视角出发,笼盖了中共档案法规时代特点的要端及表征,并在其中简要探寻了档案法规演进与革命斗争形势变换之间的因果联系.  相似文献   

19.
郭秀芝  吕金鑫  刘善玖 《兰台世界》2020,(5):138-140,144
医疗保障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关乎着民心所向,同时也事关苏维埃政权的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秉承"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宗旨,肩负起保障苏区军民健康的崇高使命,在生产力落后,医药资源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大力发展医疗保障工作,积极寻求保障措施,建立保障制度,完善保障体系。这种医疗保障思想在中国革命战争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保持红军和延安十三年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红色中华》等报刊为研究对象总结出中共新闻媒体批评性报道的基本经验。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批评思想和实践,形成于瑞金时期。理论源头来自于列宁的新闻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