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天定 《编辑之友》2010,(11):109-110
著作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一条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者为作者."[1]编辑人员以作者身份从事著述,与其他作者并无两样,他们对自己创作的作品,无疑也享有著作权.但在编辑加工中,编辑人员能否拥有个人的著作权呢?<著作权法>只规定了"编辑作品由编辑人员享有著作权".根据<著作权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说明,"编辑作品"是指那种选择若干作品或作品片段汇集编排而成的作品,如各种文选、诗选等.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的思想和业绩一直在激励和教育我们。 叶圣陶先生是著名的编辑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可是他谦虚地说,他的职业就是编辑。叶圣陶先生60多年功勋卓著的编辑生涯,是他编辑思想的完美体现。 有研究者认为,叶圣陶编辑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在《编辑的故事》一书中,实际上写的是编辑集体,是一曲编辑英秀的颂歌!像中国青年出版社当年的文学编辑室主任江晓天,他爱才敬业的品格,突出体现在发现培养一流作家,编辑出版一流作品上。他特  相似文献   

4.
论编辑著作权的存在与证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著作权亦称版权,是知识产权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所说的“编辑著作权”,不是指编辑人员从事著述活动而形成的著作权。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关于。著作扳属于作者”的规定,编辑人员以作者身份从事著述,与其他作者并无两样.他们对自己创作的作品(文艺作品或学术论著)无疑也享有著作权。这不在本文论述之列。  相似文献   

5.
代夏 《今传媒》2011,(12):139-140
中国古代的编辑活动中编辑主体的美学追求具体体现为求真、示美和达善。"真"体现在古代严谨的编辑体例和力求真实的文献资料上。"善"体现在编辑作品内容所弘扬的道德文化观念。"美"具体体现在作品的外在形式上要求高雅、大方、美观,赏心悦目。  相似文献   

6.
编辑的老师     
《今传媒》1995,(1)
编辑的老师李志杰初学写作的业余通讯员,甚至著述颇丰的大手笔.走进编辑部,总要称编辑为"老师".说起来.编辑这个"老师",也克实是名副其实的.他手执朱笔,可以对作者的作品删删改改,可以对作品评头论足,对于不够"档次"的作品,大笔一挥"抢毙",随手搁一旁...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译介研究以翻译研究为多,余华作品"走出去"的成功案例表明编辑环节同样值得关注.通过对余华作品英译本(正副文本)的研究,发现余华作品英语译介中正文本的编辑行为主要有三类:诗学规范类编辑行为、背景知识类编辑行为和个人喜好类编辑行为;副文本的编辑主要体现在对封面、标题和版本的设计上.  相似文献   

8.
编辑在出版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创新能力对于出版行业的发展和作品的质量至关重要。编辑的创新可以体现在内容的选择、修改和呈现等方面。首先,编辑可以通过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读者喜好,选择具有独特价值和吸引力的内容,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其次,在修订和修改作品时,编辑可以运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使作品更加精炼、流畅和有凝聚力。他们可以提供新颖的观点和见解,推动作品在思想和表达上的突破。同时,编辑还可以运用创新的设计和排版技术,使作品在视觉上更吸引人,使读者在阅读体验上更加愉悦。编辑的创新精神和工作能力对于作品的成功发行和读者的满意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编辑在出版工作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曾巩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政治家。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创作上。以优学而入仕的曾巩不仅政绩卓著,更是在前辈大文豪欧阳修的提点以及自己的勤奋努力之下,以其大气婉曲的散文著述名扬北宋及后世文坛。  相似文献   

10.
要善于发现作者发现是编辑的基本素质之一。编辑出版活动过程中,发现是编辑独到的思维方式的体现。编辑只有发现前人还没有发现的编辑角度或编辑规律,才能够不断创新,超越前人,体现编辑的劳动价值。《连环画报》的老编辑吴兆修有句名言,要发现新的作者,不做锦上添花的事。巴金老先生曾说过:“编辑的成绩不在发表名人的作品,而在于发现新的作家,推荐新的作品。”许多成功的选题是编辑从作者那里得来的,作者拿着书稿上门推销,这需要编辑有很强的辨别能力。比如获得双效的小说《尘埃落定》,是阿来的一部力作,但他的这部稿子并不是送到出版社就立即被看好,而是辗转几个社,最后被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看中,这部书出版后发行量很大,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如果扪心问一问,前面那些出版社的编辑为什么拒绝这部稿件?原因是他们缺少“发现”的能力。要坚持“对作品,不对人”原则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谁都有朋友。编辑有作者朋友更是正常的事。在编辑期刊的时候,许多编辑努力维护作者的利益,也是有道理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作者也是刊社的上帝。但在用稿的问题上,应当更尊重读者的需要,因为读者才是我们期刊的真正上帝。《漫画大王》有个规矩,对作品,不对人。书稿面前,人人平等,...  相似文献   

11.
丰子恺(1898~1975)是现代著名文艺大师和教育家,著作等身,涉猎过文学、美术和音乐等很多文艺领域。今年是他一百一十周年诞辰纪念,他一生的主要精力用在了漫画创作、著述、翻译和编辑上,故与众多的出版社有过交往和联系。其中有一个出版社,丰子恺与之情缘最深,到了视其为家的程度,那就是开明书店。  相似文献   

12.
编辑升华作品艺术性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作品的价值不外乎体现在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作为编辑在编辑过程中对作品的艺术性进行审视,增强作品的审美含量,是发挥编辑作用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一件作品无论作者在表达形式方面做得多么完美,那也只能说是一种狭隘的完美,一种作者自认为的完美.在作品完成为社会产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传播的时候,这种完美就不一定是社会所能接受的完美形式,还需要经过编辑的再加工再创造,使之具有社会意义上的完美性.  相似文献   

13.
浅谈编辑与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作者和读者是书刊编辑加工过程中的三个主体。书刊的编辑过程是组织、处理书稿的过程。书稿是作者撰写的、由编辑组织加工以满足读者需要的。编辑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因此,编辑工作涉及人(作者、读者)和物(书稿和文献资料)两方面。一、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书刊是向社会传播文化的精神产品,它不仅包含着作者的劳动成果,还包含着编辑的劳动成果。作者是直接从事书稿的写作活动,制造具有独创性的智力产品的人。而编辑则需从实际出发,修改作品,使之更优秀、更完善、更能为读者所接受。根据编辑学的观点,编辑和作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面3方面:1.编辑与作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作者撰写书稿,编辑对作者的书稿进行选择、整理和修改,从而产生可以公开传播和保存的书刊。作者提供的作品是编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作者的劳动,就没有可供编辑修改、读者阅读的书刊;从另一方面来讲,没有编辑人员的加工,作者的作品也不可能成为社会的文化财富、精神食粮。编辑与作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作者的著作活动与编辑密切相关。作者想将他的作品向社会公开发表,想在读者群中传播,首先要经过编辑人员的筛选。编辑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作者的命运:他肯定你,会给你出版...  相似文献   

14.
1.选题策划与组稿 现代编辑劳动的范畴已超越了对作品进行修改、加工和完善的层面,而是更注重策划,编辑劳动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策划能力的高低是编辑素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策划能力就是编辑创造性思维的体现.现代杂志一般每期都有一个重点论题,重点论题的选定就是编辑创造性思维的最佳体现,编辑要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通过一系列创造性劳动,策划出独创的、有价值的选题.如针对大部分基层读者群,<中华全科医师>杂志在明年的重点报道计划中就有关于高血压、类风湿关节炎、肥胖等社区多发病、高发病的内容,这些疾病也是全科医师的治疗难点.  相似文献   

15.
颜延之是刘宋元嘉时期的著名文人,他信奉佛教,佛学著述较多.但由于其作品散佚严重,今人难以获知他的佛学著述,从而忽视了他对佛学的贡献.本文主要依据相关文献著录,稽考梳理了颜延之佛学著述的篇目、真伪以及存世情况.  相似文献   

16.
闲读偶记     
余秋雨,著名学者,有多种文化艺术专著行世.著述、讲学之暇,也写散文.多数作品在上海《收获》上辟专栏连载,很有影响.这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知识出版社出版).书名《文化苦旅》,大有深义存焉.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耶鲁大学的图书馆里,有一间名叫“李普曼”的专门阅览室。这里收藏着美国资产阶级政论家、记者、专栏作家李普曼撰写的二百八十八篇文章,七十二篇论述李普曼的专文,一百二十二篇有关他著作的书评,一百二十幅他的照片以及以他为题材的素描、漫画,他担任《纽约世界报》编辑时编撰的社论十卷,他为《纽约先驱论坛报》的《今日和明日》专栏所写的文章八十九卷,他的著述二十六种(其中三种与他人合著、两种是他编辑作序的),此外还有三十六种外国语文的李普曼著述和六十六册专论李普曼和提到李普曼的书籍。从这个阅览室就可以看出,李普曼是美国资产阶级新闻界的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李普曼1889年出生于纽约,今年已七十二岁了。1910年在哈佛大学毕业之后,李普曼曾当过美国社会党人乔治·  相似文献   

18.
编辑分工的错位与改革对策编辑作为一种专业或职业加以确立,是分工发展的结果。回顾中国的出版史,最初编撰或编纂是合一的,与不发达的出版业相适应。随着出版业的发展,编与撰逐步分离,出现了自己不著述,专门以他人作品为工作对象的编辑。编辑的产生,有大地推动了出...  相似文献   

19.
范敬宜是我国当代著名报人,他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1951年投身新闻事业,历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经济日报》和《人民日报》总编辑等职,2002年4月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从事新闻工作长达半个多世纪,他的新闻作品生动地记录和反映了新中国历史的变动,其中很多评论作品是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的真实写照,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改革、社会发展的脉络。眼中时时有新闻一个记者的本领,首先体现在善于发现新闻上。范敬宜认为,第一,记者要有全局观念。不了解大局,只是一个文字匠。胸中有了大局,就会有比较…  相似文献   

20.
一部作者已经完成的作品,在它没有正式出版之前,其实并没有完型,要使它在潜在美转化为现实美的意义上最终完型定型,必须经由编辑之手进行加工处理.这所谓的加工处理,就是对作品进行编辑意义上的再创作.所以,创造性永远是编辑艺术的生命.编辑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编辑要善于"发现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