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时侯,听老师讲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是那么艰险动人,那么新奇遥远,如同神话一般。长大后,不知又听过多少回、看过多少遍长征故事和画面,而每一次都伴随着敬仰与思念。参军多年后,我有幸参与大规模整理我军历史档案,面对浓缩红军长驱两万五千里的一个个卷宗,目睹记录史诗般奇迹的一份份档案,感受依然是那样亲切而兴奋,心中依然怀着动情与遐想:仿佛走进一座神圣的历史碑园,重读那部壮烈的历史长卷……一那一天,我轻轻地走进寂静的档案库房,来到整理历史档案专用的宽敞大桌前,第一次与最原生的红军档案亲密接触。于是,长征历史记忆的闸门…  相似文献   

2.
在上海,不知有多少摇滚酒吧倒闭,但爵士酒吧依然存在,并或多或少延续着那些白领阶层的骄傲。这样的文化被镀了一层金,但还是在乐迷那里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3.
在穆青的新闻作品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这样几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下文简称《榜样》)、《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下文简称《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下文简称《报道》)、《历史的审判》(下文简称《审判》)。这些作品,我不知读过多少遍,每读一遍,我的心灵就受到一次震撼,思想就  相似文献   

4.

  根据观众与角色对所截留事实的知晓程度的多少,可将悬念设置手段分为三种,即角色知,观众不知;角色不知,观众知;角色不知,观众不知。  相似文献   

5.
王翠华 《出版参考》2010,(14):34-34
罗大佑的一首《童年》不知唤起了多少人的儿时回忆,而《诸葛四郎》是20世纪60年代红极一时的连载漫画作品,也成了那一代台湾孩子的共同记忆。在物资匮乏、信息封闭的年代,一部作品、一本好书所能产生的影响实在是超乎你我的想象。  相似文献   

6.
暑假期间,南昌酷热难耐。系里组织本系老师前往庐山消暑度假,由于积习难改,我携了两本书上庐山,一本是尚未读完的中华书局版的《三国志》最后一册,一本是购有一年多而未曾通读的、河北教育出版社刊行的《复堂日记》。  相似文献   

7.
也许,要说的太多,也就无言。面对“中华英烈”四个遒劲大字,我执笔呆坐、沉吟良久。最后才拿出这紊乱的断想。与《中华英烈》“结缘”已经3年了,时间虽短,却可以结结实实在心中打上个感叹号!细细想过,我真为她还能生存下来感到愕然;同时,也真为我的那群朋友居然能忍辱负重地坚持下来感到吃惊。不知有多少次,不知有多少长辈、同辈、小辈、“哥儿们”问过我:“你怎么会参加《中华英烈》的工作?”反自由化时,有人好象颇通时世地朝我狡狯地眨眨眼,说:“伙计,真有你  相似文献   

8.
看中央电视台与江西电视台合拍的电视系列片《庐山》,有些明白为什么《庐山》不称风光片。似乎庐山风光只退居二线成了流动的美丽背景,众多的人向我们走来:主持人,游人,庐山人,外地人、还有摄制组的人……,让你看完之后,读出一个编导者精妙的构思,读出似曾相识又绝对是创新的一种感觉。李近朱这位“拍水”的行家又拍起山来,担当起了《庐山》的总编导;那么,就请看看在荧屏上他是如何去识《庐山》真面目的。  相似文献   

9.
近日,江西庐山档案馆迎来一位八旬老者——殷荫元先生,殷老是庐山人大联络处一名退休干部,长期热衷于文学写作,多年来为庐山的史志编纂工作贡献不菲。这次他专程将他编著的《百年名人与庐山》一书捐赠给庐山档案馆永久收藏。《百年名人与庐山》  相似文献   

10.
陆仁风是个十分难缠的主儿,他谁的账也不买,还特别喜欢跟领导对着干.为此,他不知挨过多少批评、受过几回处分,但他依然我行我素.  相似文献   

11.
随笔     
《庐山恋》这部片子我没有看过,据王小波说,讲的是男女主人公在庐山上谈恋爱的故事,他们俩情绪一上来,就会对着山谷狂呼滥喊:“我爱祖国”。这种感情表达方式王小波认为是不妥当的。其实,在《庐山恋》里,已经出现了较为妥当的感情表达方式。网上资料介绍,这是我国第一部出现接吻镜头的电影,说是接吻,其实,嘴唇并没有严格地贴在一起,镜头上的表现形式是  相似文献   

12.
艰苦创业永不过时攀枝花日报总编助理孙志良我是一名年轻的编辑,未曾赶上轰轰烈烈的大三线建设,因而对攀枝花的过去知之甚少。不久前有幸参与了《攀枝花英才谱》的编辑工作,颇受教育和启发。凡是自己经手编辑的英才,我不知读了多少遍,唯恐笔一挥漏掉他们惊世骇俗的业...  相似文献   

13.
作为(庐山》系列片(12集)的总策划和监制之一的我,早在80年代就想拍一部介绍名闻遐迩的避署胜地——庐山的电视专题片了。但是,由于当时天时、地利的关系,一直没有实  相似文献   

14.
这是8年前的事了。这些年,我不知瞧了多少回镶在相框里现有些发黄的那张在北京前门城楼上与《新闻与成才》编辑的合影。每瞧一回,总有一种激情激励我向着人生制高点不停地攀登。第一次见到《新闻与成才》(当时叫《解放军报通讯》)是1981年。在我刚当兵的新兵连里,见一名叫刘长江的新兵班长手中有一本《解放军报通讯》,是讲如何写稿子的。后来我便经常借阅它并试着写起稿子来。不久,我就在驻地的广播站中了稿。虽是篇广播稿,我却非常珍惜她,因为她是《解放军报通讯》引我后来走上新闻干事岗位所播下的第一粒种子。后来,我当上《人…  相似文献   

15.
读者之声     
△河北内邱中学语文教师刘振新: 我爱好写作,给报刊寄去不知多少稿子,篇篇查无音信。苦恼中发现了《新闻与写作》。我一边钻研、一边实践,破天荒地在《邢台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处女作。从此我与《新闻与写作》有了特殊的感情。一年多来,在省市报刊电台上,我发表了42篇文章,因而我在本校受到重用,外校(高考补习班)也慕名聘我教作文。评讲时,《新闻与写作》就是我重要的参考资料,也挺受同学们欢迎。当年  相似文献   

16.
那夜的烛光     
临睡以前,女儿赤脚站在我面前说: “妈妈,我最喜欢的是台风。” 我有点生气,这小捣蛋,简直不知人间疾苦,每刮一次台风,有多少屋顶被掀跑,有多少地方会淹水,铁路被冲断,家庭主妇望着几元一斤的小白菜生气……而这小女孩却说,她喜欢台风。 “为什么?”我尽力压住性子。  相似文献   

17.
我当兵快5年了,每月津贴费才几十元,无法与那些在上海、广东等地打工的同学月薪上千相比,可我并没因此羡慕这些同学。在这近5年的生活里,虽然清贫艰苦,我却追寻到人生的另一种快感。新兵下连,我被分到国防大学学员六食堂,当了一名炊事员。为了让三军将领能吃上美味可口的菜肴,我刻苦钻研刀工与烹饪技艺。在食堂第一个月,左手就被菜刀切过三次,右手被溅起的沸油不知烫过多少次,可我干劲依然不减。年底,经过民主评议,我被评为“优秀士兵”。将校学员毕业前,赠给我们炊事班的那块“饭菜飘香”的牌匾,让我乐了。这是我有生以来…  相似文献   

18.
再过两个月.我们《新疆经济报》就满 十周岁了。十年──三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我们为这张报纸操碎了心!──我们不知为她付出了多少汗水多少心血,也不知为她伤过多少次自尊流下过多少回眼泪?!然而,她的存在和健康成长,是我们生命价值的体现──是她,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充实和甜蜜;是她,赋予了我们的人生以深邃的内涵和丰沛的意义。因此,在第一届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我很愿意借《新闻记者》的一角,把她介绍给全国的同行们,让大家一起来分享我们的骄傲和自豪,并希望能够通过介绍结交更多的朋友,取得更大的理解,得到更广…  相似文献   

19.
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一名排长走上团新闻干事的工作岗位。在此之前,我是一个不知“五个W”为何物的“门外汉”,对新闻这个高深莫测的神秘殿堂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现在到了这个位子上,心里确实有点发怵。“既然组织上选择了我,就应该干出点名堂来。”我如是想。于是,我报名参加了军报第七届新闻函授学习,捧起《新闻写作学简明教程》、《新闻与成才》等教材一点一点地啃,并主动向编辑、老新闻干事请教,发现新闻线索及时进行采访,晚上加班加点赶写稿件,也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然而半年过去了,寄给编辑的百余篇稿件都…  相似文献   

20.
十周年感言     
面对着眼前高盈尺、近50期、约800万字的《编创之友》——《编辑之友》,不知有多少话要说。对它的评价,我想,社会的实践早已作出了回答。作为它的一个读者,也自有感受。正当我1981年春重回编辑岗位时,头脑中总有一种空虚感(大概是与“文革”中离开编辑岗位9年,加之“文革”后拨乱反正的任务还尚未完成有关吧),就在这时,《编辑之友》的前身《编创之友》创刊了。10年来,我与它朝夕相伴,奉之为我不可缺少的朋友。是它,使我学到了前所未闻未学的东西。通过它,沟通着与编辑同行的思想;通过它,我似乎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