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植新闻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始成为西方大众传媒流行的报道方式和常用的新闻再现技巧。由于西方新闻界对这一方法的探索一直没有理论化、系统化,加上“培植新闻”与我们所忌讳的“制造新闻”有相似的地方,所以人们始终对此有所顾虑,也就很少有人去“碰它”和  相似文献   

2.
王敏 《现代传播》2023,(12):10-19
尽管同样遭受全球化和互联网冲击,中国并没有出现西方地方新闻业衰落而导致的“新闻荒漠”,反而构建起了空前繁荣的地方性新闻渠道。但一个悖论现象是,许多地方媒体不同程度选择了“去地方化”的内容生产策略,形成追逐全国范围内热点新闻事件的“远程报道”常规,以及高度同质化的发展路径。省级媒体客户端“S新闻”作为田野个案,聚焦于“去地方化”如何成为都市类媒体融合转型的一种合法性机制,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本立足于地方的新闻生产路径。随着融合的“进阶”,地方媒体新闻生产陷入“漂浮的地方性”与“脆弱的全国性”的双重困境,使得“再地方化”成为媒体重构合法性身份和专业价值规范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3.
避免电视“民生新闻”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猛 《新闻前哨》2005,(11):52-53
当下,在《南京零距离》等成功“民生新闻”电视栏目的影响下,国内一些省市电视台掀起了大办“民生新闻”电视节目的热潮,似乎这是省市电视台在央视媒体、香港媒体对主流新闻和国际新闻统治力加大的情况下,与之对抗,寻找出路的良方。无疑,办“民生新闻”电视节目,立足本地,盘活地方新闻资源,的确是当前省市电视台实现战略突围比较现实的做法,但是,纵观目前“民生新闻”电视节目的现实表现,也存在一些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4.
在传媒资讯发达、竞争激烈的今天.地方媒体新闻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走“近”“亲”路线应是一种积极的应对之策和有效选择。所谓“近”,即新闻要有时空感知度,注重新闻地域的本土化和贴近性,新闻与报道对象、新闻事件发生地点应在物理距离上靠近、贴近。  相似文献   

5.
齐彬 《新闻战线》2023,(1):48-49
在重大国际新闻事件中有记者在核心现场,是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场发出声音、扩大影响力的第一步。对于“现场感”的强调,特别是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我在场,我看见”的亲历式报道,是中国媒体冲破西方媒体信息把控和话语垄断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6.
2010年,被称为中国微博元年,微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播。由于信息源丰富、传播速度快、扩张力度强、影响力大.微博正在带来一种新的媒体格局。短短百余字.就将身边的一件事.用微博体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成为一种“新新闻文体”。毋庸置疑.作为“全民记者”所创造出来的“微新闻”.肯定不如专业记者所采写的新闻那样“规矩”。但作为一种新兴传播载体.微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目前微博的注册用户是1.4亿.访问用户规模已经突破了2亿。这足以说明“微新闻”存在的价值和作用。那么.今天我们军队新闻工作者应该向“微新闻”学点什么呢7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西方新闻学研究的框架和符码理论对美国媒体有关中共“十六大”的报道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旨在揭示美国媒体与主流意识形态间的互动关系 ,加深我们对美国媒体国际新闻报道运作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我们不得不承认.近几年来.媒体的不断发展。新闻竞争的愈演愈烈,一些媒体为了抢发新闻。争取读者,已放弃对新闻真实性进行思考和甄别的责任。这一点在娱乐新闻上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对一些明星的绯闻、丑闻的“妙作”上,而且已到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程度。为此中国记协呼吁要提高娱乐报道的格调,从中央到地方的42家媒体也表示从自身做起,坚决抵制文化娱乐报道的低俗风。  相似文献   

9.
刘毅 《东南传播》2011,(11):2-I0001
现在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新闻是为受众了解、理解信息提供的一种服务。在信息碎片化和“草根新闻”喷涌的年代,主流媒体面临着如何坚守和创新的问题。如何发挥优势,有所作为,更好地提升新闻中心的权威性,加强新闻的公信力、传播力、引导力、感染力。围绕这“四力”,我们提出了目标“新闻的力量——新闻中心”,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我们制作...  相似文献   

10.
新闻可以“有价”、可以“买”吗?这是进入21世纪的新闻事业所给的命题。这一命题绝非“空穴来风”—— 当下很多作为“强势媒体”的晚报、都市报,在一版都有“有偿征集新闻线索”的醒目告示,有些报纸还“明码标价”:“百元起价,重大线索3000元以上”,颇为诱人。当读者提供了重要的新闻线  相似文献   

11.
“地方新闻”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地方媒体刊登播发的“本地新闻”;从更大一些范围看,是指全国性媒体刊登播发的与“全国性新闻”相对应的以地方区域为范围的新闻。这里,我们探讨的是如何从“本地新闻”中发现具有更大范围的新闻价值的“全国性新闻”的课题。 何为全国性新闻?这实际上是由具体媒体所面对的读者范围所决定的。地方新闻的全国意义,就是全国读者的普遍兴趣。这不是简单的概念的转换,而是读者对象的转变。因此可以说,地方新闻与全国性新闻的主要区别,是它们读者群大小范围的不同。要将“本地新闻”向“全国性新闻”转化,首要的课题就是寻找全国范围的读者的共同兴趣和共同感受,给地方新闻注入全国性的因素。这里根据我对一些稿件的接触,谈一谈几个具体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一头汗.两腿泥”.才能打好写出好新闻的基础。“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军队媒体纷纷推出专栏、派出记者深入基层,一大批来自一线、带着泥土芳香、反映基层官兵生活的原生态新闻呈现在我们的媒体上.受到了广大官兵的欢迎和热捧。由此可见,基层是新闻工作者真正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际新闻备受国内媒体重视。读者对国际新闻的兴趣增大,主要是因为我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要办好国际新闻版面,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国际新闻编辑要用“中国心”去看世界。也就是要求国际新闻编辑有一颗热爱祖国、为中国人民服务和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赤诚之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4.
导言现在,国际新闻备受国内媒体的重视,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杂志等纷纷以国际新闻作为提升媒体质量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国际新闻报道成为中国新闻媒体竞争的重要阵地。由于国际新闻资源内容丰富、获取便捷、可选性强,近几年在国内还涌起了一股办国际新闻专业媒体的热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新闻媒体在传播国际新闻时,如何呈现中国表情?这是我们传媒必须思考和应对的重大课题。那么,何谓“中国表情”?表情者,喜、怒、哀、乐也。我们在向受众报道每天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时候,少不了会有感情倾向。那么,你因何而喜,怒从何来,因何…  相似文献   

15.
在最近的20多年中.世界舆论格局呈现出以美国为主导的“西强我弱”的态势。全世界每天传播的国际新闻中.96%的新闻由西方5大通讯社(美联社、路透社、塔斯社、法新社和合众国际社)发布,而其中仅有10%至30%的新闻用来报道发展中国家。美国、欧盟和日本控制了全球90%的信息资源.美国还控制了世界电视节目流通量中的75%。可以说,西方主要跨国媒体集团决定着国际舆论的报道议程和议题设置.控制着国际新闻的解释权。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专业主义是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创造的共同财富.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本文以“袁厉害事件”为背景,选取《人物》杂志和新华社为代表,对其在此事件中的报道进行分析。透过此次事件.来了解当前中国媒体新闻专业主义的表现形态.以期中国新闻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7.
章彦 《传媒》2023,(12):61-63
在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有关国际新闻传播“本土化”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须跳出既有认识框架,从中国大局和世界变局层面进行再思考。本文从现有“本土化”理念和相关媒体新闻实践等角度入手,对新形势下国际新闻传播本土化研究进行理论拓展,提出媒体本土化的优化路径,阐述和分析本土化策略对扩大我国国际新闻传播影响力以及在我国战略传播体系构建过程中起到的筑基作用。  相似文献   

18.
“所有新闻都是地方新闻”(All news is local),这曾经是新闻业的金科玉律,地方报刊和广播电视机构一直都是各国新闻业的中坚力量。在社交媒体兴起的当下,地方新闻的“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但近年来,借助于社交平台的传播,各种假新闻和后真相已经从国际政治经济的宏大舞台“下沉渗透”到地方社区的微循环系统中,集聚了民怨人怒,最终演变为难以收场的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19.
杨毅  李筝  刘益梅 《新闻实践》2010,(10):58-60
7月初,我们获悉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夫人——切丽·布莱尔将来杭州,这是个绝佳的国际新闻本土素材!我们对切丽·布莱尔并不陌生,但有关她和丈夫的各种资讯都是“二手货“,如果能面对面作一次交流,对我们地方媒体乃至读者,都是一次近距离接触世界政坛人物的绝佳机会。  相似文献   

20.
一种新闻的类型,现在越来越受到新闻界和新闻受众的重视,这就是纠错式新闻。先是有媒体发表了一条新闻,随后,其他媒体发表了纠正其中错误的新闻,可以把后者称为纠错式新闻。纠错式新闻并不自今日始,过去就常常有纠错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