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婧 《教育》2011,(11):44-45
孩子的学习应该遵循教育规律,虽然一些“神童”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杰出的天赋,但终究他不只是“神”,而且更是一个“童”,我们思考问题的着眼点应放在“童”字上面,而不能被“神”迷惑了头脑。  相似文献   

2.
<正>莫宣卿,唐代封川(今广东封开县)人,17岁就成为两广第一个状元,是"岭南八大才子"之一。他七岁时作过一首表明自己志向的诗: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英俊天下有,谁能佑圣君?他小小年纪,就在诗中表露了非凡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被当地人称为神童。一天,一个姓梁的知县路过封川,想见识见识这个神童到底有多"神",就去莫府找他。听到看门人喊"梁大人到",莫宣卿便出来迎接。梁  相似文献   

3.
"神童",对芸芸众生而言,似乎是可望不可即的。其实,"神童"不"神",优才并非是天生之才,人的天赋只提供了发展优秀才能的基础,优才需要培育。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培养优才的关键是抓好优才早期教育。首先,要抓好优才早期教育的适时性。  相似文献   

4.
翻开人类智慧的历史,在幼年时代就崭露头角的超常儿童不胜枚举.早在我国战国时就已开始重视并重用"神童"了,宋真宗时造出神童15人,其中就有后来当宰相的晏殊.神童,对芸芸众生而言,似乎是可望不及的.其实,"神童"不"神",是可以培育的,这就是今天的优才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出了一个"神童",许多大人一时难以解答的数学问题,他一下子就能算出来。相传当时的宰相为了弄清"神童"的真假,就把"神童"的父亲叫了去,给了他100文钱,让他第二天带100只鸡来,并规定公鸡、母鸡和小鸡都要有。当时,买1只公鸡5文钱,买1只母鸡3文钱,买3  相似文献   

6.
1998年,世界著名学府———美国哈佛大学录取了一名“数学神 童”.“神童”数学成绩优异,连微积分都很熟悉.系里召开了师生见 面会以后,一位老教授走到“神童”的身边,把右手搭在他的左肩 上,慈祥地问道: “孩子,你今年多大啦?” 一群同学也随着老教授,感兴趣地围在“神童”的周围. “您问我的年龄么?”“神童”从容地回答道: “若是把我出生的年份加上5,和就是9的倍数;若是加上6,和 就是10的倍数;加上7,就是11的倍数;加上8,就是12的倍数.现 在我想反过来问您,我出生在哪一…  相似文献   

7.
最近,在宁阳县葛石镇的神童山发现一处"舜王府洞",其石刻文字尚未辨明。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论证并的出生地及其活动中心即在今神童山地区。一是综合《史记》、《淮南子》、《辞源》等古今多种文献资料记载进行论证;二是从神童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大官庄文化"遗存中进行论证;三是从孔子儒家思想对舜之仁德的继承发展上进杆论证。  相似文献   

8.
《广西教育》2013,(40):31-31
"神童"现象,可谓古已有之。甘罗12岁为宰相出使秦国,大诗人白居易5岁就能作诗,著名诗人歌德8岁就能用德、法、意、拉丁语和希腊语阅读和写作。今天,10多岁的"神童"考入名牌大学的新闻也屡见不鲜。这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还是父母拔苗助长的结果?大家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赵忠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有些人宣称能把普通孩子打造成"神童",这是犯了教育万能论的错误。你只能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很好的生长环境,给他最适宜的教育,顺其自然发挥他最大的潜能。所以家长要有一个清醒的认  相似文献   

9.
若梅 《今日中学生》2007,(13):28-29
童晓平是个男生,今年十四岁半。他个子高高的,眼睛不大却很有神。他不像一般男生那样,动不动就把自己弄成一脏猴。童晓平永远干干净净,  相似文献   

10.
滕朝阳 《教育》2011,(28):11
神童的新闻年年有,今年似乎格外多。天津大学最小的新生年仅14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大一新生许恒瑞则只有11岁。比许恒瑞更神的,是香港的"神童"沈诗钧,9岁上大学,13岁便硕士毕业,如今已赴美深造。这仿佛表明,如今已是一个神童辈出的年代,而且上大学年龄越小,就越值得人们赞叹。  相似文献   

11.
词性相对     
<正>清朝末年,湖南出了一个名叫易顺鼎(dǐng)的大诗人,他小时候就被人们称为"神童",十五六岁时就刻印了自己的诗集《心室悔存稿》。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人们对阎连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方面来自人们感叹他创作题材的大胆而惊奇;另一方面来自人们对他在小说中所描写的"现实"的争议,认为他笔下的"现实",不仅有违我们眼睛所见到的"现实",也有违传统文学中所看到的"现实",是对"习惯文学"的变节。《炸裂志》自出版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阎连科践行"神实主义"的范本。以《炸裂志》为范本,从"神实主义"的内涵、"神实主义"在《炸裂志》中的呈现、"神实主义"对阎连科创作的积极意义以及"神实主义"仍存在着可继续践行的空间等四个方面加以探究[1]。  相似文献   

13.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关注"人"的问题,力求在"人身上发现人"。他在人和神之间建立亲密相通的关系,肯定"神人",否定"人神",认为只有具有基督般美德的"神人"才能拯救世界。他的神人拯救理论,虽然是为道德信仰寻求神学上的论证,却彰显了道德在历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据<北京晨报>载,新加坡7岁男孩阿尼安·塞莱斯特·考利6岁时已能答对相当于高中毕业会考水平的化学科目的全部试题.按说,对这样一名智力超群且能为高校带来眼球效应的"神童",高校理应求之不得地伸出"橄榄枝",然而,新加坡的一些大学却十分理智地拒绝了"神童"进入高校的愿望.  相似文献   

15.
<正>王安石写了一篇《伤仲永》,随笔挥洒,信手拈来,却引发人们不倦的探讨。方仲永的故事众人皆知: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故事至此已让读者感慨万千,如此神童,竟落得如此地步。谁之错?也许错在父亲,有这么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却被他的贪财心给毁了。仲永的父亲,目光短浅,岂不知却毁了孩子的光辉前程。如果这位父亲以孩子的前程为重,改"不使学"为"使学",即使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恐怕历史上,又一位英才诞生了。可  相似文献   

16.
《家教世界》2016,(5):7
童年时期的梁启超聪明过人,才思敏捷,祖父梁延十分喜欢他。梁启超五岁时开始读《四书》《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2岁考中首榜第一名秀才,被乡人称为"神童"。当地流传着不少"神童"梁启超的故事。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一天,梁启超爬上竹梯玩耍。祖父怕他有危险,望着梁启超急叫:"快下来,快下来!会跌死你的……"梁启超看见祖父急成那个样子,竟又往上攀了一级,还随口念出两句:"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祖父不由得开心大笑,感到乖孙非比寻常。  相似文献   

17.
娱乐     
神童的回答一位5岁的儿童秉赋聪明,受到良好教育,因而知识渊博,素有"神童"之称。有人不相信,便去考问他:"你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作者是什么人吗?"神童毫不客气地说:"不知道……"那人一听,鄙视一笑,说:"你们看,神童不是让我问住了吗?"先生别忙,"神童神态自若,稍带责备的口吻说,"阁下对我提这样的问题是不应该的,因为一般像我这样小的孩子,是不会去读莎士比亚的作品的。"  相似文献   

18.
唐子惠 《教育》2011,(16):44-45
"五杠少年"黄艺博火了。他带着"五道杠"在中国少先队武汉市总队阅读文件的照片,被网友疯狂传阅。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父母力证"天性如此"的黄艺博被越来越多地和"神童"联系在一起。"五杠少年"黄艺博走红网络,反应了怎样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9.
<正>曾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著名的《滕王阁序》的作者、"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自幼聪慧过人,七岁能赋诗,被誉为"神童"。一次,他父亲的一位朱姓朋友生了儿子,他随父前往祝贺。朱家客人想试试这个神童,就指着门上的珠帘  相似文献   

20.
严肃阅读     
张盖伦 《大学生》2014,(17):28-29
正常江的微博名字叫"沐童",那是他曾经的笔名。"沐童"这个名字下,有博客,有贴吧,还有百度百科。沐童在20岁出头的年纪,就写出了数本有一定影响力的小说。有媒体说他是"寂寞小说"书系的开创者,是新锐作家。但是作为作家的沐童,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微博上的沐童,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青年教师,并且萌萌哒。他在简介中写道:因想象力已枯竭,只好以靠谱为最大美德。最近几条微博的主题是毕业。他和自己带的研究生一起穿上民国服装在中国人民大学老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