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历史上的包拯,经过民间的创造,成为小说、戏曲作品中的活跃人物,成为我国人民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清官形象。研究包公等清官形象的发展演变,对于我们分析和评价古代以公案侠义为题材的作品;对于我们今天编写新的以清官判案或以侠义武打为题材的小说,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一般认为元代公案剧中的清官形象只是下层百姓理想与愿望的体现,只有少数学者注意到了它的社会批判功能。杂剧作家塑造清官形象的社会批判功能主要表现在:通过清官对官场的忧惧情绪,让人们体会到元代政治生态的险恶;通过清官在忠君与保民间的两难抉择,让人们认识到元代阶级压迫的深重;又通过清官们普遍的"徇情枉法"的做法,让人们感受到元代司法制度的疏漏与不公。元代公案剧中的清官形象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元代社会的纷纭万象。  相似文献   

3.
综观清代公案侠义小说,皇帝对正义事业的支持是清官与侠士顺利执法、惩奸除恶的政治基础和精神动力。《施公案》《三侠五义》《彭公案》杂采民间传说而成,塑造的明辨是非、以民为本的皇帝形象是在宋仁宗、康熙的历史原型上,主要经民间艺人根据受众心理不断虚饰、创造而成。其仁君形象反映出在儒家君道思想影响下民间形成的皇帝观念,寄寓着民间创作群体与接受群体的仁君期盼。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公案小说中清官形象的塑造成为作品表现的重点和亮点,并成为寄托蒲松龄吏治思想、法制理念的形象载体。在这些清官身上都体现出共同的群体特性:即仁爱为本,实心为政的治狱理念;注重实据,明察细辨的治狱作风;巧于智赚,精于推断的治狱能力。  相似文献   

5.
明代武侠小说《水浒传》的出现,使武侠小说创作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一时期的武侠小说在继承太史公侠义精神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重新的解构和整合,加上了“忠”的思想,使这一时期的武侠小说嬗变为忠义武侠,即“侠与儒”的融合。而清代侠义小说《三侠五义》的出现,又使武侠小说创作发生一变,即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的合流,形成了清官断案、诸侠辅佐的小说创作新模式,这就是“侠义公案小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侠与法”的合流。  相似文献   

6.
所谓公案戏,就是以描写政府行政司法长官,依据法律审理民间刑讼案件为内容的杂剧。元代公案戏在元杂剧作品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就《全元曲》来看,现存杂剧一百六十三本,其中属于公案戏的剧本约二十五本,占总数的六分之一强。从公案角度看又分两种情况:一是由于清官不畏强暴,敢于抑制豪右,秉公断处,使枉得直,屈得伸;再是先由贪官污吏受贿纳赃造成冤案,而后由清官审理清楚,使冤狱得解,坏人受到惩处。无论前还是后,部直接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凝聚了作家的现实批判态度,体现了他们对古代宗法制度的同归意识,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7.
作为外国小说与古代小说在外在而不是内在结合的产物,近代侦探小说无疑带上了浓厚的过渡性特征.在翻译上,近代侦探小说多使用章回体的形式和文白夹杂的语言,并反映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思想观念;而在创作上,或者把传统公案小说修改成侦探小说,或者径直把公案小说称作侦探小说,或者在侦探小说中掺杂公案小说的成分,都可见出传统公案小说的影子.我们讨论公案小说如何促进侦探小说向民族化和现代化的过渡,对于研究近现代中国文学转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1906年,吴趼人搜集了中国古今奇案数十种,结集为《中国侦探案》,被时人称作中国侦探案有记事专书的滥觞。尽管其书多写断案而非探案,但它在思想观念与文体模式等诸多方面已融入了刚刚输入的西方侦探小说,因而与传统的公案小说有着本质的区别。尤为重要的是,吴趼人借此揭橥了一条立足于本民族的中西文学融合途径。在当时一边倒的崇拜外国侦探小说的声浪中,他转而力图从传统清官文化中恢复旧道德,从旧公案小说中追寻侦探小说之根,在理论和创作两方面均开启了侦探小说民族化之路。  相似文献   

9.
公案题材的作品在中国历代作品中都有所涉及,但直到宋代公案才作为小说的一个门类被正式命名.就从宋代开始,详述宋元、明、清三代最具代表性的公案小说文体和作品:宋元公案话本及文言公案小说;明代公案小说集及拟话本公案小说;清代侠义公案小说及<聊斋志异>.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结合展现了公案小说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时代特征,将公案小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晚清武侠公案小说与农耕文化的密切关系进行了论述,作者认为首先武侠小说揭示了农耕文化的封闭陋塞,安土重迁。群体意识造就了仰仗超人,除暴安良膜拜英雄的义侠心态;而农耕社会的生民孱弱,以官为本,使民萌生企盼清官拯救以弥补义侠局限的清官心态。其次,武侠小说还反映出农耕社会特有的组织结构是义侠生存发展的沃壤。宏观社会结构的疏散且常失控为先秦模式义侠提供了契机;而微观村落社区的分散隔绝,则构成了两汉模式义侠聚啸的广阔的绿林文化带;晚清农耕社会结构的目趋解体,使侠士与土匪、帮会、保镖混杂莫辨,形成了晚清社会特有的似侠非侠的变异模式。  相似文献   

11.
林敏 《闽江学院学报》2009,30(6):74-77,87
宋慈的《洗冤集录》作为应用性的法医学著作,适应了文艺世俗化的发展要求,向大众通俗读物公案小说的文体变迁。作品拥有一个洗冤禁暴、谨慎细致、清正廉洁的统一的叙述者形象,以“取证”作为叙述的核心事件,且“取证”事件的叙述具有故事的意义。后世的公案小说虽然不再赋予叙述者以重要地位,却在其核心人物“清官”中继承了这一叙述者形象,但是“取证”这一事件的重要性却大大降低了。  相似文献   

12.
严歌苓的长篇小说《第九个寡妇》一经推出,就备受青睐。小说具有浓厚的民间性,取材于民间故事,进行了民间修辞,表现出作者的民间的审美立场和价值取向:一是描写世俗琐屑的民间日常生活劳动、千姿百态的乡村风俗和文化心态;二是塑造了王葡萄能生会养、勤劳能干、无知无畏、泼辣好斗、混沌超脱这一在民间审美观照下的女性形象;三是运用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语言,形成亲切的民间口语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与以往的公案小说不同,它没有曲折复杂的犯罪经过,也没有出现真正的犯罪行径,只是一个审理家庭财产纠纷的案件,案情的秘密全在《行乐图》中,解开秘密完全靠滕大尹的精明与智慧。滕大尹以个人的智慧和官府的威严,结合鬼魂传说与故弄玄虚,巧妙地处理了一起家庭财产纠纷。但滕大尹并不是所谓公正严明的清官,在他的精明中暗藏着贪婪,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官僚新形象。小说因此具有了新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侠文学中,清代以前的咏侠诗和传奇、戏曲,侠都是作为一种特具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的文学形象而出现,但清代,侠的这种独立人格在武侠小说中已不复存在,而表现出两面性,一方面具有“侠气”,另一方面又具有十足的“奴性”。本文结合清代侠义小说,参照中国侠文化和侠文学,从文化传统、思想背景和小说作者对武侠题材的体制改造等方面论述了这种蜕变的原因,指出由于清代侠义小说给侠客披上的一层“追随清官”的“公案”外衣,过分强调功名、忠义,消蚀了侠的高大独立的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公案故事的描写,拓展了传统公案小说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小说公案素材的选择,重在描写审案过程、现实主义的笔法和避实就虚、详略互证的写法,突破了公案小说的传统技巧和审美追求,使传统侠义公案小说摆脱了侠义性,更加贴近社会真实。  相似文献   

16.
洪迈《夷坚志》中有数量众多的公案小说,这些作品以曲折机巧的构思,引人入胜的悬疑,生动细腻的笔墨,再现了宋代动乱社会发生的一件件骇人听闻的惨案,既反映了凶盗强贼的残暴狰狞,暴露了贪官污吏的贪婪无耻,又讴歌了清官能吏的机智敏睿,揭示了公平公正的缺失、朝廷的腐败、社会的黑暗。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都非常高,成为《夷坚志》这部宏大小说集中重要的作品类型和主题之一,并对明清公案小说的创作与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百家公案》作为我国小说史上的第一部公案小说集,对其他明公案小说集具有重要影响。在题材上,该书有大量的故事直接被其他明公案小说集吸收;在文体方面,《百家公案》初步奠定了明公案小说文体的基础,并启发了传记体和书判体公案小说的成立。  相似文献   

18.
一、清官与清官戏清官戏又叫公案戏。它们多以清官断案,昭雪沉冤,为民除害为基本内容。在现存的元代杂剧中,公案戏便有三十余种,而包公戏就占十余种。为什么在元代清官戏有这么多呢?应该怎样认识和评价清官和清官戏呢?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空前残酷的朝代。蒙古奴隶主贵族通过军事征服统一全国以后,在经济上实行野蛮的掠夺政策,出现了土地高度集中的局面。当时“豪富之家或占民田近于千顷。……江南豪家,广占民田,驱役地户,无爵邑而有封君之贵,  相似文献   

19.
张平是一个现实主义意识很强的作家。他的反腐小说充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浓厚的"清官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者的清官意识由小说中的清官形象来张扬;二是作者的清官意识既有传统人治的色彩,又有现代法律的特色;三是作者的清官意识体现了对广大群众的信任。  相似文献   

20.
公案小说是我国小说的“特产”。从唐代公案小说《苏无名》算起,到清末民初的《带印奇冤郭公传》,已有1200年的历史。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谓:“公案皆是朴刀捍捧及发迹变泰之事。”但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巳将公案、朴刀、捍捧各自分列。明清两代,公案小说尤为众多。后来的公案小说,大多以包公、海公、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