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小刚喜剧电影赚取了中国观众太多的笑声和关注,《甲方乙方》、《大腕》、《手机》、《非诚勿扰》等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并博得了广大电影观众的青睐和好评。强大的文化驱动力,促成了冯氏喜剧如此火爆。本文从创作语境、冯小刚与王朔、冯小刚与刘震云等三个方面,对冯小刚喜剧电影创作的文化驱动力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跨越十六年之久的两部影片《甲方乙方》与《私人定制》,在导演、编剧、剧本及主演葛优的诸多相似性下进行对比,具有深远意义。将两部影片进行对比可以看做是对冯小刚电影事业的一个检验。文章从电影的外围环境设置和内部内容设置的两个维度展开分析,着重阐释《私人定制》较之《甲方乙方》的蜕变之处,以此论述冯氏电影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3.
冯小刚导演拍摄的贺岁片在中国电影界具有标志性的地位。其幽默的语言,小品式情节的展现,以及对生活隐喻性的暗示是冯氏贺岁片得以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卖座的主要原因。《天下无贼》是冯小刚导演继《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腕》等贺岁片之后的又一力作。影片延续着冯氏贺岁片的特质,但同时也添加了导演对生活更深层次的人文关照,狼与羊是对影片中小偷和被偷者的代名词,也是对生活中善与恶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电影《1942》上映以后,票房和评价都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电影所讲述的沉重故事和呈现的惨烈画面,似乎不为观众所接受,但当细细品尝电影,我们会发现,在沉重故事和惨烈画面背后,是冯小刚用电影语言对人性的深度叩问.影片以1942年河南灾荒为大背景,从灾民和官员两个群体入手,对人性的失落、挣扎、归回与救赎做了精彩展示,是继《唐山大地震》后,又一部力图传递给观众温暖和力量的电影,再次体现了导演冯小刚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5.
纵然以拍喜剧片为主的冯小刚也想尝试文革题材,从《集结号》《我不是潘金莲》到2017年的《芳华》,冯小刚试探电影表达的政治边界,寻找合适的电影阐释方式表达对上世纪后半叶社会政治的思考。《芳华》在多重话语之下寻找新的电影表达方式,最终表现出更多商业运作痕迹,怀旧有余反思不足。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如何降低"文化折扣",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在国际电影贸易中处于主动地位,这是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议题。通过用冯小刚植根中国文化土壤的"贺岁系列"电影与其以国际配方制作的《夜宴》作对比,从文化亲缘性市场、电影题材的选择、文化价值观的适应性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国电影如何有效地降低"文化折扣"。  相似文献   

7.
冯小刚因导演电影《甲方乙方》一炮走红后,在各路电影逐鹿中国影坛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异军突起,短短几年便确立了中国贺岁电影的霸主地位.冯小刚的崛起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神话.本文通过对冯小刚贺岁电影的叙事视角、叙事风格和叙事效果的初步探讨,揭示其商业电影大众化的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已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大调整,经济上的改革影响了文化时尚和人们的审美趣味,打开了人们情感的闸门。冯小刚电影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迎合了广大市民观众的审美趣味,异军突起,其电影的商业理念给国内电影界树立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制造了市民电影成功的不可复制的记录。以"冯小刚贺岁片中叙事的价值判断"为题,从其电影的思辨模式、意识形态色彩和影片展示的传统叙事意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迪斯尼动画片《木兰》以美国主流文化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置换了原作《木兰辞》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改写了本土文化的民族身份.国产电影《花木兰》力图改变民族文化边缘化的尴尬处境,在中国真人版电影中,体现了浓重的女性文化意识和鲜明的中国文化身份.本文以女性意识和民族文化身份作为平行切入点,关注国产影片《花木兰》对既往版本的突破,分析影片首映票房成功的内在原因,以及中国电影的文化走向.  相似文献   

10.
影片《阿甘正传》是电影艺术与美国当代文化互文的产物。从影片的人物形象互文性、情节互文性、主题互文性、表演互文性等方面切入,研究影片《阿甘正传》的互文性特点,便于发掘互文性对于这部电影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冯小刚的贺岁电影是最先创造大陆电影票房奇迹的系列影片。人们对他的关注也多集中于滑稽情节和幽默台词上,而较少专门研究其贺岁电影的主题。本文在解析中国悲喜剧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分析其贺岁片的叙事结构和主人公的形象塑造,解读冯小刚系列贺岁片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道德视域切入冯小刚的电影,以道德坚守、道德迷失、道德理想三个维度,评析了冯小刚电影的道德主题探索历程,揭示了冯小刚电影的动力源泉,认为冯小刚电影背后的道德主题格调,是其影片深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冯小刚是我国的著名导演,他的代表作有《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等,这一系列贺岁片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电影市场萎靡不振的情况下,却创下了不菲的票房记录,引得圈内外刮目相看。今年春天,冯小刚出了一部新作《我把青春献给你》,回忆并记录了自己的电影事业以及对电影、对生活的一些思考,现摘录其中一节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冯小刚的电影具有诙谐、幽默、亲民、通俗等特点。这种特点的呈现主要得益于反讽艺术在其电影中的广泛应用。反讽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它最明显的特征在于表里不一,表面意义与深层意义的悖论反差。在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冯小刚主要运用言语反讽、意象反讽与情景反讽三种反讽策略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影片主题,推动情节发展。文章从情景反讽、意象反讽和言语反讽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反讽艺术。  相似文献   

15.
在一个消费为主导的,由大众传媒支配的,以实用精神为价值取向的,多元话语构成的中国式的后现代语境中。冯小刚的贺岁片电影从影片的题材选择,剧情构造,情节设置等方面都体现出后现代特征。本文试探究其电影中蕴涵的后现代因素。  相似文献   

16.
作为色彩艺术大师,张艺谋执导的影片《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活着》曾获国际电影节大奖,影片《英雄》等开启了中国电影大片生产的新时代。张艺谋的影像叙事极具文化特色和审美意蕴。本文旨在从视觉本位、诗化写意和民俗仪式的运用等方面,对其影片的视觉艺术、影像造型的文化诉求、文化表征、文化特性以及文化蕴涵等进行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陆川的《南京!南京!》以艺术的辩证法则、非意识形态对抗、非民族主义的立场、文化批判的精神、"复调"的叙事、还原历史真实和人性真实的勇气、"差异书写"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战争中的"他者"——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人角川,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继姜文的《鬼子来了》、冯小刚《集结号》后的又一部特立独行的中国战争影片,是一次在"包容他者"的人文理想和艺术原则基础上的对电影美学疆界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18.
王娜 《文教资料》2013,(36):74-75
《刮痧》是一部反映华裔家庭在美国的文化碰撞的优秀影片.这部电影描述了由于文化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交际失误带来的悲剧性后果.文章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结合电影当中的人文情节进行分析研究,分析跨文化交际学在文化沟通与理解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千里走单骑》与《和你在一起》分别是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在21世纪拍摄的两部温情电影,是二人在商业片创作后对文艺片的一次回归。本文立足文本分析,从故事情节的描叙、主题思想的传达、人物形象的塑造、文化内蕴的思考等方面对两部影片的创作得失作出分析与阐发。  相似文献   

20.
美国迪士尼电影公司将中国古代乐府诗《木兰辞》改编制作成动画电影《木兰》(Mulan).该片一上映,同时受到国内外影迷的热烈追捧,取得良好的票房成绩.这部动画电影具有重要的跨文化意义,表面上属于中国文化元素的符号在该影片中被电影制作者赋予了新的含义,它们象征着美国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将电影中出现的女主人公花木兰、男子形象以及木须小龙这三个重要符号置于中美两种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借用象征符号学理论相关知识,结合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精神、文化价值取向对上述符号进行解读,分析同一符号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不同象征意义,并剖析这种结果背后潜藏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